论“原爆图”对中国画人物创作的启示

2019-06-28 08:30邵蕾
大观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国画

邵蕾

摘 要:“原爆图”对于美术界来说一直是一大焦点,其作为大型历史灾难题材组画,向人们深刻地展示了受原子弹影响后日本人民们受到的惨痛伤害。同时,这样的画作也是对于战争中逝去生命的纪念和怜悯,反映了战争对于人民的伤害,反映了和平的美好,寄托了和平的渴望。这样的画作对于中国美术界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画人物创作也起到了意义深远的重要影响作用。

关键词:“原爆图”;中国画;人物创作

20世纪初我国开始新文化运动,诸多美术大家提出将西方绘画造型观点引入到中国画中的主张,打破了中国传统画中注重画意,但是轻视格局的状况。现当代中国画人物创作不断发展,地位随之提升,中国美术文化也受到了国际的重视。很多西方美术文化值得中国美术借鉴,以更好地完成中国画人物创作。同时,中国美术创作在不断地向国际引进新的艺术理念,走向多元化。

一、“原爆图”的创作背景和细节赏析

(一)“原爆图”的创作背景和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美国为了促使日本快速地无条件投降,向广岛、长崎两地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原子弹的威力巨大,让原本早已千疮百孔、外强中干的日本政府受到了巨大的外界压力,被迫选择无条件投降。在这样的战争中,涉及人口近二十亿,因战争死去的人数就高达五千五百万。在战火的燃烧下,战争的推进摧残下,人们的家园变成了一座又一座的废墟,很多生命在战火中凋零。

这一画作的作者的老家离广岛原子弹爆炸中心仅有四公里,当作者夫妇赶到老家时,看到的已是老家的废墟和四处散乱的尸体,满目疮痍和遍地狼藉。死去的人有的可以找见尸体,而有的只能看见一部分肢体躯干。活着的人满眼都是恐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受伤的人们也在不断死去。同时,原子弹爆炸后人们的尸体已经不复存在,留下的是地面上早已凝固、凝结的血液体液。各种各样的肢体和尸体遍布在街头,没有亲人来认领,因为他们的大多数亲人也躺在了这尸体中,最后大量的尸体和支离破碎的肢体被就地焚烧。

作者夫妇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一个多月,将这些场面场景深刻地刻入到了内心中。这样的视觉刺激和冲击,让他们久久不能忘怀,回到东京之后,也依旧无法摆脱这样的恐怖乌云。最后,他们决定将心中最恐惧的事情画下来,将他们看到的惨痛场景进行艺术化,绘制出来了“原爆图”。这一系列的历史灾难画作,给当时我国美术界艺术家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也带来了很多的创作灵感,使他们进行了许多艺术创作方面的借鉴。

(二)“原爆图”的细节鉴赏

在“原爆图”的第一部作品《幽灵》中,作者将经过原子弹爆炸后的街头和地区比作炼狱一般,人们就像幽灵一样游走在炼狱里,难以分辨哪个是活人哪个是死人。人们游走在街头,就像尸体行走在街头一般僵硬,身体的血水、体液不断在流失,流淌在地上又不断在凝固。所有的人都在寻找生的希望,然而得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死亡的结果。从画面上的灰暗,人们就能直观地感受到压抑。

第二部作品《火》(图1)是描绘在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火焰在灼烧着人们。人肢体与火焰融为一团。原本的人,最后变成了黑乎乎的一团。人们在火焰中挣扎,也在火焰中死去。人们在火焰中哀嚎,也在火焰中无声。黄泉路上无老少,这场灾难中没有任何人可以幸免,都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凋零在原子弹爆炸之下。

《水》描述的内容与字面意义上的“水”完全不同,这样的水是血水,是人的血液体液。生命停止在了这一刻,人们得到了暂时的安宁,代价却是血流成河,满目疮痍。尸体叠放在一起,没有任何完整的部分,同時在尸体周围流淌的血液体液最后凝固在一起,就像河流一样。一些细节部分描绘了人们的求生欲望,然而这时的求生,是对死亡的最后挣扎。

第四部作品《彩虹》却是一道惨烈的彩虹,那是尸体和血水流成的。若非说是彩虹,那这幅画描绘的就是地狱里的“彩虹”。四处都是干瘪腐烂的尸体,这里的尸体是挂着的,那里的尸体是悬着的。这些尸体中,有军人,有孩子,有婴儿,有妇女。他们的身体以各种各样的姿态,构成了这道炼狱里的“彩虹”,与真实的彩虹有着强烈的反差。

第五部作品《少男少女》,用本应该是花季雨季中的孩子们,来衬托出了战争对于人们的伤害。压抑的天空,被爆炸产生的高温灼烧的树木和堆积起来的尸体,很多少男少女的尸体堆积在一起。活着的少女看着死去的同伴,求生欲望让他们想从地上站起来,想看到远处的希望,而等待着他们的却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死亡。

在《废墟》中,遍地的尸骨和残缺的肢体占满了画面的绝大部分,那些失魂落魄、肢体残缺的人们还有求生的欲望。然而满眼的空洞,等待他们的或许只有短暂的挣扎。死去的人堆积在那里,活着的人没有了任何方向,曾经熟悉的地方变得无比陌生,无处可去,无处可躲,无路可退。

《风》是无家可归又无处可去的场景,人们在风中飘摇,慌乱不安,疲惫不已。然而面对这样的苦难,却没有任何的办法,他们只能相聚在一起,安慰着小孩,疲惫地等待。他们既不知道等待什么,也不知道接下来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比起已经死去的人,现在的疲惫和痛苦也是一种幸运,而这种幸运,最后会不会走向死亡,他们不得而知。

在第八部分《救出》里,描绘了生还者的场景,同时红色的背景和黑灰色的画面显示出了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死去的人遍布在每一个角落,活着的人失魂落魄地寻找着自己的亲人,仿佛人间炼狱一般。

在《烧津》这幅画中,人们无力地站在岸边,眺望远方。这些人们虽然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然而他们面临的还是严峻的生存考验。这样的绝望和无助,寄托在大海上,寄托在岸边。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他们一无所有。

《签名》中描绘的却是生的希望,比起前几幅画的悲痛惨烈场面来说,这幅画少了很多的压抑和恐惧。同时白色的运用,体现出了人们对于希望的渴求和对于和平的渴望。人们开始向往和平,期盼和平,各个阶级的人都团结一心面对这场浩劫。

在剩下的几部作品中,作者分别通过不同的细节对画作来进行刻画。从母爱角度讲,母亲就算是满身伤痕,全身点燃要被烧成火炭,依旧想着孩子。那些失去孩子的母亲在寻找自己的孩子,失去母亲的孩子散落在街边,同时,他们活着的母亲也失去了他们。在全身燃烧的痛苦中的母亲,怀里抱着孩子,仿佛就有了心灵的慰藉一般,觉得还会有生的希望。

灯笼被分割成小块,死去的人们,求生的少女和遍地的白骨要填满这个灯笼,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接下来的作品,也围绕这死去的尸体和战俘进行绘画,细节方面更是发人深省。最后一部作品以长崎为主题,反映出了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的场景,受敦煌壁画的影响,作者对于现实表达的艺术刻画进行了宗教化和内心独白处理。这样的画作也同样反映了,这样的场景对于作者来说是怎样的可怕,令其难以忘怀。

二、“原爆图”对中国画人物创作的启示

对于传统中国画而言构图可称之为“经营位置”,“章法”和“布局”,构图对于画面而言有着重要的支撑构建作用。画面和整体需要综合来看,才可以和谐统一。随着我国中国画发展进入多元化共存的艺术环境中,中国画人物创作在新文化、新思想的潮流中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许多画作都是借鉴“原爆图”的画作方式。尤其是一些历史苦难性中国人物画作品,更是直接受到了“原爆图”的绘画方式影响,有着很强的悲剧感,极具艺术感染力。同时这些作品也采用了“原爆图”中最常见的人物布置办法,整个画面都会处在一种恐惧和悲悯的氛围中。这样的画面描绘艺术,是受“原爆图”的直接影响的,尤其是这类画作还会采取一定程度的平行式重叠、穿插,更让这类历史性苦难作品变得动人心魂。这样的作品往往没有空间束缚感,让历史画面变得更具艺术性和艺术魅力,对于历史性画面添加更多的个人色彩和主观感受。同时,这样的画作对于中国艺术影响来说意义深远,因中国历史苦难题材较多,这样可以触及人心灵,将现实和主观感受深度融合在一起。这样的画作,既让人看到了历史苦难的现场,又让人直观地感受到画作对于人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暗示。对于中国画人物创作来说,一方面增强了画面的悲剧性,消除了客观画面对于画作的局限性,另外一方面增强了很多画作悲剧的主观渲染力。打破客观画面的局限,打破画面规格,用碎片将这一系列的画作綜合在一起。

让人物和画面周围环境紧密贴合,是“原爆图”对于中国画历史苦难类人物创作最大的影响,也是最常利用的一种形式。人物和背景模糊化,让人物和背景无法分离,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历史性苦难画面的主观感和模糊感。

三、结语

“原爆图”对于中国画人物创作的影响十分巨大,尤其是对于历史苦难类的画作影响尤为明显。在构图构思上,给中国画人物创作更多的自由,打破时间与空间对画面的束缚。这样的画作,既具备着抽象感,又具备着真实感,将实际场景艺术化,将艺术化场景真实化,用恰到好处的拼接,将艺术与实际紧密连接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吴洪亮.悲天悯人——对《矿工图》组画的思考[J].荣宝斋,2015(11).

[2]陈履生.为了唤醒的纪念 日本丸木位里夫妇的“原爆图”[J].美术之友,2006(1).

[3]赵文江.中国山水画与日本风景画构图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1.

[4]周楠.谈周思聪《矿工图》人物造型方法[D].中央美术学院,2014.

[5]张西霜.由《矿工图》看创作主题对周思聪画风的影响[D].安徽大学,2012.

[6]丸木位里,赤松俊子,孙浩元.和“原子弹灾害图”在一起[J].美术,1956(9).

作者单位:

西安美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