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俭
铃声响起,考试结束,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这道平面几何与向量数量积结合的题目我又没有做出来;
那道类似于2018年某省市的高考题,我足足做了15分钟,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
这道题我一开始就是利用基底求解,但无法表示所要研究的两个向量,后来又建立直角坐标系,写点的坐标时又陷入困境,最终选择放弃;
……
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思考呢?鉴于此,我组织几位同学结合此次测验,围绕“如何思考平面向量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旨在帮助同学们学会思考问题,当遇到困难时,学会寻找突破的策略.
生甲:如图1,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B=AD=1,LBAD=120°,BC⊥AB,CD⊥AD,E是BC边上的一点,则AE·DE的取值范围为_____.
这道题我整整花了20分钟也没有攻克下来,关键是怎样学会思考呢?
生乙:如图2,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B⊥BC,AD⊥CD,∠BAD=120°,AB=AD=1.若点E为边CD上的动点,则AE·BE的最小值为()
A.21/16
B.3/2
C.25/16
D.3
答案是21/16,选A,但本题的图形有变化,而且要求数量积的范围,确实有难度,我也是花了好长时间没有求出结果.
教师:由已知条件,你们可以先求出哪些几何量?生甲先讲你的解题思路,在何处受阻.
生甲:发现△ACB与△ACD为全等三角形,从而推出∠CAB=∠CAD=60°,计算出AC=2,BC=DC=√3.虽然设AB=a,AD=b,所以|a|=|b|=1,a·b=-1/2,但AE与DE怎么才能用所设的基底向量表示呢?又换思路,改设AB=a,BC=b,显然有a·b=0,还是无法进行下去,该怎么思考呢?
教师:就前一个思路而言,BC是否可以用a与b表示呢?如果可以,那么BE就可以用BC表示,这样AE与DE都可以表示出来了.于是我们要考虑几何特征,要对BC进行平移,利用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充分利用平面几何性质.
生丙:用平面几何方法可以做的,运算量蛮大的.如图3,作AF//BC且AF=BC,所以四边形ABCF是矩形,延长CF交AD的延长线于点G,所以AF⊥CG.因为∠GAF=30°,∠CAF=∠ACB=30°,所以∠CAG=60°.又因为∠AGF=60°,所以△ACG为等边三角形,所以F是CG中点,所以GF=CF=AB,且GF//AB,所以四边形ABFG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G=2b,GF=a,所以AF=BC=a+2b.设BE=λBC=λ(a+2b)(0≤λ≤1),所以AE=AB十BE=(λ+1)a+2b,DE=AE-AD=(x+1)a+(2λ-1)b.所以AE.DE=[(2+1)a+2λb]·[(λ+1)a+(2λ-1)b]=3λ2-3-λ+3=3(x*-2++),当λ=1时,AE·DE有最大值3;当λ=1/4时,AE·DE有最小值21/16,所以AE·DE的取值范围是[21/16,3].
众生:这种几何法要作这么多条辅助线,根本想不出来啊!
教师:生丙的思路清晰,结果正确!他的平面几何的知识很扎实!求解向量问题,一要考虑基底向量,二要考虑坐标表示.
生丁:一开始也是利用基底向量做,没搞出来,再换思路——建立直角坐标系求解.由对称性可知,B,D关于AC对称,设AC与BD相交于点O,AC=2,OA=1/2,OC=3/2,BD=√3,现以O为原点,DB所在的直线为x轴,AC所在的直线为y轴,建立如图4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所以A(0,-1/2),B(√3/2,0),D(-√3/2,0),C(0,3/2),BC方程为:y=-√3x+3/2(0≤x≤√3/2).
设E(x,y),AE=(x,y+1/2),DE=x+√3/2,y),所以AE·DE=x(x+√3/2)+y(y+1/2)=x2+y2+√3/2x+1/2y.又因为y=-√3x+3/2(0≤x≤-√3/2),所以AE·DE=x2+(-√3x+3/2)+√3/2x+1/2(-√3x+3/2)=4x2-3√3x+3(0≤x≤√3/2).所以當x=0时,AE·DE有最大值3;当x=3√3/8时,AE·DE有最小值21/16,所以AEDE的取值范围是[21/16,3].
生乙:也可以以C点为原点,以AC所在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5,所以A(0,-2),B(√3/2,-3/2),lBC:y=-√3x.设E(x,-√3x),0≤x≤√3/2,下同生丁.
生戊:以A为原点,AC所在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6,所以A(0,0),B(√3/2,1/2),D(-√3/2,1/2),C(0,2),lBC:y=-√3x+2,设E(x,-√3x+2),0≤x≤√3/2下同前文.
教师:坐标法是很简单,三位同学都是抓住对称性,很快就写出了相关点的坐标,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最终也是转化为二次函数在指定闭区间上求解.
生甲:以D为原点,以DA所在的直线为x轴,DC所在的直线为y轴,建立如图7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所以D(0,0),A(1,0),B(3/2,√3/2),C(0,√3),lBC:y=-√3/3x+√3,设E(x,-√3/3x+√3),0≤x≤3/2,下略.
教师:很好!生甲利用垂直建立直角坐标系,也很快求解了,但比较而言,还是利用对称性较快.请看变题1:
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B=AD=1,∠BAD=120°,BC⊥AB,CD⊥AD,点E和点F分别是BC边和DC边上的点,BE=λBC,DF=λDC(0≤λ≤1),求AE·AF的取值范围.
生丁:如图8,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因为BE=λBC,DF=λDC,所以EF//BD,所以E,F关于y轴对称,设E(xx,-3x+-),所以F(-x,-√3x+-号).又因为A(0,--),所以AE=(x,-√3x+2),AF=(-x,-√3x+2),因此AE.AF=-x2+(-√3x+2)2=2x2-4√3x+4,0≤x≤Y√3,所以当x=3时,AE·AF取最小值一;当x=0时,AE·AF取最大值4,所以AE·AF的取值范围为[-1/2,4].
教师:正确!抓住EF//BD,使得问题更加清晰,因此解题要先思考如何转化题目中的各种信息,如何挖掘隐含信息,这是解题的关键.请看变题2:
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B=AD=1,∠BAD=120°,BC⊥AB,CD⊥AD,点E和点F分别是BC边和DC边上的点,BE=λBC,CF=λCB 生丙:如图9,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 所以当λ=1/2时,AE·AF取最大值。;当λ=0或1时,AE·AF取最小值1,所以AE·AF的取值范围为[1,11/8] 教师:很好!变题2相对复杂一点,生丙先利用线性运算,再利用坐标运算,求出AE与AF的坐标表示.如果将E,F点放在同一条边上,又可以有变题3: 平面四边形ABCD中,AB=AD=1,∠BAD=120°,BC.⊥AB,CD.⊥AD,点M和点N都在边BC上,且MN=√3/2,求AM·AN的取值范围. 生甲:如图10,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 接下去该怎么办呢? 生乙:这里0≤x2 教師:答案正确,但过程上存在问题,你们发现吗? 生丙:x2=√3/2不成立,而定义域为[0,√3/4],由于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为x=3√3/8,√3/4与√3/2关于直线x=3√3/8对称,因此得出同样的结论. 教师:分析正确!--定要注意消元后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也就是x1的范围交给x2控制了,所以x2的取值范围为[0,√3/4]. 生戊:将MN=√3/2投影到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利用点M的坐标表示点N的坐标,设M(x,y),M在边BC上,且MN=V3,所以N(x-√3/4,y+3/4),求出√3/4≤x≤√3/2.于是AM·AN=x(x-√3/4)+(y+4/5)=4x2-5√3x+11/2.所以当x=√3/4时,AM·AN取最大值5/2;当x=√3/2时,AM·AN取最小值1.所以AM·AN的取值范围为[1,5/2]. 教师:很好!他的解法就是减少自变量,其实也就是向量MN的正交分解. 生己:原题的基底向量法中,不需要做这么多的辅助线,抓住AC=4AO,而2AO=a+b,因此AC=2(a+b),所以BC=a+2b.(下略) 教师:太棒了!生己的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非常熟练,他抓住AC与AO的长度关系,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运算量.因此,在求解平面几何中的向量问题时,如果遇到困难,要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题目所提供的信息都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了吗?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桥梁”是什么? 2.哪些线段是我们要研究的?题目中的主要线段的位置关系如何?几何量之间有什么隐含关系? 3.我们利用什么策略求解?怎样选择基底向量?要研究的向量又如何线性表示呢?我们研究的平面图形是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筝形等,就要考虑能否建立坐标系解决呢. 4.本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哪种方法最好?哪种方法是通性通法? 5.本题能否推广?能否改编呢?等等. 实战演练 1.如图11,在△ABC中,C=90°,且AC=BC=3,点M满足BM=2MA,则CM·CB=_____. 2.如图12,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O中,OA=OB=1,C为AB上靠近点A的四等分点,过点C作AB的垂线l,P为垂线上 任一点,则OP·(OB-0A)=_____. 3.如图1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AB=8,AD=5,CP=3PD,AD·AB=_____. 22,则AP·BP的值是 答案与解析 1.解析法一如图14,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由题意知:A(3,0),B(0,3),设M(x,y),由BM=2MA,得 即M点坐标为(2,1),所以CM·CB=(2,1)·(0,3)=3. 法二CM·CB=(CB+BM)·CB=CB2+CB·(2/3BA)=CB2+2/3CB·(CA-CB)=1/3CB2=3. 2.解析依题意AB=√2,∠OAB=45°,又CP⊥AB,AC=1/4AB,所以OP·(OB-OA)=(OA+1/4AB+CP)·AB=OA·AB+1/4AB2+CP·AB=-1/2. 3.解析由题图可得,AP=AD+DP=AD+1/4AB,BP=BC+CP=BC3/4CD=AD-3/4AB.所以AP·BP=(AD=1/4AB—)·(AD-3/4AB)=AD2-1/2AD·AB-3/16AB2=25-1/2x-3/16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