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向普及化过渡,社会有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家庭有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学生呈现出多样化的人生目标,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面临着需求多样化、目标多元化、学生个性化的挑战。因此,“培养什么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两大问题的解决,“需求脱节、实践缺位、动力不足”三大症结的破解,需要坚持系统化改革,以协同多元分层育人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促进地方高校的适时与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所需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哈尔滨金融学院的前身是一所金融专科学校,自2010年升本以来,一直秉承过去专业办学的优势,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学生特点,分层次培养,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协同培养学术型、技术型、综合型多层次的人才。
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共同协作、相互补充的活动。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行双向创新的整合,可以大大提高创新的效率,协同创新是高校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内涵的回归。
多元分层是指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来确定最适合他们发展的方向,培养个性化人才,统筹兼顾社会发展、个人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三方面的需要及条件,给予适度满足的分流,以达到培养目标多元、培养对象分类的目的,主要破解需求脱节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是指既有职业所必需的技术能力,又有职业所必需的非技术能力和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及时满足企业和生产一线的需求,又能自我提升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储备。本课题认定,应用型人才指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定义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本课题认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评价等四个方面。
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形成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共识。但是,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类型、特征等问题比较模糊,往往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共性化、目标单一化,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家庭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和学生多样化的人生目标;方法简单化,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资源方面存在劣势,这就更需要专业培养具有前瞻性。金融专业方面的学生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企业需要一群具有高素质的专业金融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普通金融专业学生越来越难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问题,市场失衡尤为严重。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针对市场培养有真正需求的多层次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协同创新培养机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要甄别学生类型,以确定分流式的人才培养,这也是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最关注的事情。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天赋和个性,如何充分挖掘、合理甄别成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及入学第一年基础课程学习时,学校应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辅导,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专业特点与发展方向及相关知识体系,让学生对将要选择的专业方向有初步的了解,对于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认知,让学生主动选择专业课程进行学习。由于初入学府,选择上存在盲目和盲从性,因此第一年基础教育教学应侧重于专业基础的培养,让学生有时间充分了解后,有再次选择方向和层次的机会。
建立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等主体之间的沟通平台,构建合作创新机制,设计四方互动反馈更新模式,为协同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发展贡献力量。发挥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作用,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而更快地培养出创新技术应用人才及研究型人才。企业(金融机构)发挥市场需求导向的作用,依托地方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引导,在合作中指引高校建立务实的教育科研机制。
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保证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统一。协同创新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建立协同多元化分层培养。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人化的长期、全面发展,一方面满足地方经济金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适应地方金融领域对研究型人才的需求,满足用人单位多层次、多元化、多角度的切实需求。
在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培养方式应与其协同创新多元化相一致。协同培养方式需要各方面协同力量的介入。研究型层次需要学术型的教师力量、本科生科研训练条件、研究所等全方位的配合。应用型层次需要增加企业实践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未来工作的熟悉度与向往,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多元分层协同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具体思路
多元分层的协同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构建目标主要是,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服务于社会不同层次的工作岗位,那如何分,分成几大类,如何才能破解需求脱节的问题,这些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利用协同,也就是利用整合校外优势资源,校政行企所资源协同育人,解决专业实践和科研实践缺位的问题也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