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张 雯 李熠萌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且易复发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在中青年女性里较为多发。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或腹胀痛并伴随排便异常、以及大便性状改变等[1-2]。有研究认为IBS发病因素包含心理和饮食、年龄、胃肠道感染史等[3]。另有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患者遗传因素、生活环境、胃肠道紊乱、内脏敏感性改变等有关[4]。目前,有部分西医学者认为采取对症治疗,常采用匹维溴铵,该药物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的钙通道阻滞剂,可避免平滑肌过度收缩而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改善患者症状,但长期用药易造成高额的费用,停药后会久病复发,疗效欠佳。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发病率逐年升高,中医学认为腹泻型IBS受累脏腑,于肝脾肾三脏多见[5]。笔者发现温脾健肾方可调节肝脾发挥温补脾肾、固肠止泻之功效[6],而结合西药的疗效,国内相关报道甚少。本研究旨分析温脾健肾方联合匹维溴铵片治疗腹泻型IBS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症状评分、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罗马Ⅲ标准中关于腹泻型IBS的诊断标准[7];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8]。纳入标准:符合腹泻型IBS的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无精神意识障碍;病程在1~18个月之间;自愿接受治疗和检查,依从性良好;生命体征平稳;治疗前1个月及治疗中均未服用其他中药制剂;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血管畸形、肿瘤、脓肿等脑疾病者;对治疗的相关药物成分过敏者;伴肝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肾功能损害者;伴心脏病或消化道器质性病变,或有影响消化道动力的全身疾病者;既往有腹部手术者;有盲、聋哑、智力和精神障碍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临床试验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受试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腹泻型IBS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对照组使用匹维溴铵片 (由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33036,规格 50 mg)治疗,剂量为每次 50 mg,每日3次,连续服用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温脾健肾方:补骨脂30 g,白术15 g,五味子9 g,大枣10 g,郁金 18 g,吴茱萸 9 g,肉豆蔻 15 g,党参 30 g,生姜10 g。随症加减:腹痛较重者加延胡索、白芍、香附各15 g;食滞较重者加麦芽、山楂、神曲各10 g;气滞较重者加枳壳、陈皮、木香各10 g;大便稀溏者加苍术、车前子各15 g。每日1剂,加水500 mL,头煎30 min,取汁100 mL;二煎 20 min,取汁 100 mL,两煎混合,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次100 mL,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评分[9]:总计5种症状,包含腹部不适、大便频次、大便性状、有无黏液便、有无排不尽感等。腹部表现可通过轻中重程度计分,有0~3分;大便次数每日1~2次为0分,>2次且<5次为1分,≥5次且<10次为2分,≥10次为3分;大便性状通过成形或不成形、糊样或水样计分,有0~3分;有无黏液便或排便不尽感,无上述症状为0分,偶尔有为1分,经常有为2分,每次排便有为3分,总分为15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用生活方式评定量表Ⅱ(HPLPⅡ)进行评分[10],该量表包含6个领域(运动锻炼、人际关系、营养饮食、身体健康、自我实现、压力管理等),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包含口干舌燥、头晕、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
1.5 疗效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评定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治愈:腹部相关症状消失,且大便通畅,其性状正常,日行便1~2次,伴随症状及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65%。有效:大便的次数和质均有好转,伴随症状及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65%。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者。有效率=(基本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后两组腹部不适、大便频次、大便形状、有无黏液、有无排不尽感等各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 时 间腹部不适 大便频次 大便形状有无黏液 有无排不尽感观察组 治疗前(n=42)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2.49±0.80 3.01±0.98 2.89±0.90 1.01±0.19*△ 0.39±0.08*△ 0.32±0.11*△2.45±0.76 2.94±0.99 2.84±0.83 3.00±0.78 2.69±0.69 0.17±0.12*△ 0.29±0.01*△2.94±0.82 2.63±0.61(n=42)治疗后1.21±0.20*0.98±0.30*1.01±0.18*0.73±0.19* 0.83±0.10*
2.3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4。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组 别 n 营养饮食 身体健康观察组 42 3.30±0.29△ 3.12±0.32△对照组 42 2.31±0.18 2.61±0.19运动锻炼 人际关系3.13±0.30△ 3.08±0.40△2.49±0.46 2.21±0.31自我实现 压力管理3.10±0.31△ 3.08±0.38△2.39±0.22 2.79±0.21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见表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腹泻型IBS是指腹痛或腹部持续性不适、排便异常以及大便性状改变等[12]。有学者研究发现腹泻型IBS与免疫功能障碍[13-14]、遗传因素或肠道菌群紊乱等因素有关。有相关学者研究发现既往急性肠道急性感染患者可因治疗不当而转化为该病[15]。IBS患者起病隐匿,症状易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有时病程可以高达数年甚至更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尤其是因精神、饮食等因素诱发症状加重或复发。目前,西医尚没有一种特效药物能完全根治腹泻型IBS,在临床上多以控制症状为主,西医常用药物有匹维溴铵、盐酸氟西汀等。其中匹维溴铵可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的钙通道阻滞剂,可有效调控胃肠道平滑肌的慢波电位幅度及频率,改善平滑肌过度收缩而造成胃肠功能紊乱的情况,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但是长期使用,疗效不确切,易反复发作,且难以达到预期疗效。
在中医学上,将腹泻型IBS归属为“泄泻”范畴[16-17],病位与脾、肝、肾相关,该病外因为外邪侵犯、饮食不洁、情志不调,发病前多出现情志异常,而肝主情志,疏泄不当则肝气郁滞,横逆害脾,故见脾气虚弱,易得此病,日久常累及到肾。故本病需扶正为主,调节脏腑气机,疏肝健脾益肾为法。温脾健肾方具有疏肝散肝、健脾益肾之功[18],其药方中包含补骨脂、白术、五味子、大枣、郁金、吴茱萸、肉豆蔻、党参、生姜。表明方中郁金活血疏肝解郁[19];补骨脂可补肾壮阳,温脾止泻;肉豆蔻有涩肠止泻、温中行气之功;吴茱萸能暖肝脾肾、散阴寒,温脾助阳而止泄泻;五味子可固肾益气,涩精止泻;党参甘平,亦有益气升阳止泻之功;白术功善补气健脾、生姜能温补脾肾,同大枣煎熬可增强滋脾胃而补虚损。诸药合用,共奏温阳止泻、温肾健脾、解郁止痛之功。有学者研究59例腹泻型IBS患者[20],认为中药方结合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评分,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恢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症状积分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其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同上述研究结果相似,说明了中西药结合临床治疗可明显提高腹泻型IBS患者临床疗效及改善大便性质及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温脾健肾方联合匹维溴铵片治疗腹泻型IBS的临床疗效确切,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更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