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路径研究

2019-06-27 19:14秦德继
科技传播 2019年11期
关键词:体制改革建设路径

秦德继

摘 要 针对我国科技期刊在总体发展质量上与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的现状,文章立足于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科技界学术影响力、深化中国科技出版业优化升级,通过分析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现状、问题、痛点、难点,提出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 一流科技期刊;体制改革;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6-0001-03

世界一流期刊一般指学术期刊,尤其是指科技类学术期刊。当前,我国期刊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5052种,居于世界第三位,覆盖理、工、农、医、交叉学科等各个领域;但从质量上看,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却普遍不足。我国科技期刊在总体发展质量上与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提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1]。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对于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科技界学术影响力,深化中国科技出版业优化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1 现状及问题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提出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面临五大挑战:

一是技术挑战,缺少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是理念挑战,缺少高素质专业人才,影响互联网思维在科技期刊领域的运用。

三是市场挑战,需要找到适合融合发展的有效方式,做大做强中国学术出版和知识服务市场。

四是资本挑战,尚未真正实现产业化、集约化发展,不能吸引前沿技术青睐和大量資本注入。

五是管理挑战,缺乏促进媒体融合长期发展的引导政策和管理办法。

科技期刊体制改革复杂且难度大,是中国科技界公认的难题,应发挥组织优势,不断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自主办刊能力,尽快实现我国从科技期刊大国走向科技期刊强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难度大、见效周期长,应分步骤实施,短期见效项目与中长期打基础项目交叉进行,支持期刊与打造品牌同步推进。

2 痛点和难点

2.1 痛点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我国能否在国际上争得科技话语权的重要工具,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目前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存在以下痛点:

第一,现有科技期刊体制机制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按单个期刊且属地化管理,数量较多但资源分散、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难以集成。

第二,我国大量优秀科研成果在国外发表,“体外循环”现象严重,一些科学家“国际知名,国内陌生”。

第三,现行的科研评价政策导致我国科技期刊优质稿源严重匮乏,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一流期刊。

第四,科技期刊起步较晚、传播手段和管理体制落后,学术影响力不高,品牌意识薄弱,竞争力日趋下降。

2.2 难点

面对我国“主体分散”“数量众多”“各自为战”的散乱局面与国际权威出版集团的跑马圈地,科技期刊体制改革难度极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办刊主体分布涣散。我国科技期刊办刊主体大体分三类:单位所有制、社会团体(学会)办期刊、小规模的独立市场主体运营,期刊数量众多,涉及部门广泛、市场化程度低、改革艰难,无法形成办刊合力来打造统一的资源、人才平台,很难赶上国际水平。

第二,学术成果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学术成果评价过度依赖SCI指标和影响因子,而我国期刊总量虽多,但被SCI收录的期刊数量少,影响因子普遍偏低,这是引发我国优质稿源长期大量外流的直接原因。

第三,科技期刊体制改革需要资金。我国目前的科技期刊受众小,面向市场能力弱,大多需要主办单位经费支持。“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是改革的最大难题。

第四,科技期刊体制改革存在思想障碍。对于主办单位,科技期刊承载着许多不应有的责任;对于编辑部,期刊经营好坏与本人收入不挂钩;对于科研人员,普遍认为国家应该给予科技期刊充分经费支持;期刊政府管理部门权衡困难。这些思想障碍导致期刊体制改革动力不足,推动困难。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要有效排除上述障碍,走集群化、国际化、数字化的道路,已经成为业界和学界的共识。

3 建设路径

1)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营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当今,我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在出版流程、审稿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步较大,但尚未建立国际认可的学术评价体系,学术成果主要依赖SCI、SSCI、EI、A&H等国际知名机构检索或收录为主要评价标准,极大制约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步伐。

为此,要联合科研院所、教育管理部门,启动中国学术期刊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工作。同时,整合科协系统现有网络宣传资源,建立科技期刊舆论宣传阵地,为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建设世界一流期刊上积极响应党中央的部署和号召,主动以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在祖国建设的大地上,增加国内期刊高质量论文发文量,共同建设世界一流期刊。

2)在短期见效项目方面,落实以域选刊原则,重点突破与期刊联盟同步推进。第一,遴选在国际上占优势的学科期刊作为试点,列入支持目录,参照国际一流期刊的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从体制、机制上给予突破支持,通过提高试点期刊的出版效率,强化专业优势,迅速提升某几个优势学科现有核心期刊率先进入世界一流期刊。

第二,采用国际大型科技出版集团的集群化发展理念。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在商业环境逐渐完善的条件下,经常采用集群化方式进行跨界和国际兼并,实现规模化发展[2]。可首期遴选几十种重点领域的重点期刊,建设期刊联盟,打造期刊集群,提高期刊的整体竞争力。

3)在中长期打基础项目方面,对标国际建设一揽子一流期刊平台、集团与打造品牌同时进行。第一,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并购重组,联合成立一个由国有企业控股的、社会力量大力参与的科技期刊投资经营公司。

商业模式决定发展高度,国际科技出版集团采用资本并购、打造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战略投资体系等方式,扩张商业模式,形成精品期刊群和完备产业链[3]。当前,数字化传播普及,印刷和发行费用大幅下降,政府将成为基础研究的最大出资人,OA出版(Open Access,开放存取)将成为科技期刊出版的主要经营模式[4]。《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顯示,全球范围内,施普林格·自然发表的研究论文有27%采用了“金色”开放获取模式。国际著名出版公司正在有规划的推进OA出版。在期刊自身建设上,打造OA学术期刊网络平台,如Springer Open、PLoS ONE等;细化期刊开放程度;制定会员和收费制度等。在期刊市场建设上,发布市场分析报告,制定公司收并购计划等[5]。新的出版经营模式优势突出。BioMed Central出版的207种生物医学类同行评议OA学术期刊中,有97种被SCI收录[6]。

目前,一些已经实现产业化、集团化、垄断化的国际大型科技出版商开始抢占中国市场,采用OA模式,竞争中国科技期刊资源。相比之下,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还处在资源分散、各自为战的状态。中国必须通过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并购重组的方式,将科学、医疗、教育等各大出版社联合起来,共同成立一个由国有企业控股的、社会力量大力参与的科技期刊投资经营公司,抱团取暖,对标国际一流科技出版集团,专门服务于建设一流期刊。

第二,联合重点期刊举办学术论坛,借船出海,为中国期刊搭建“走出去”的平台。

英文科技期刊在国际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国际检索系统中,英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交流传播力要显著优于于中文期刊[7]。《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数据显示,2017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5 052种,其中英文330种,仅占6.5%。而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连续第九年排在世界第2位,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继续保持在世界第2位[8]。由此可见,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与我国科技成果发表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成为导致我国大量优秀科技论文外流,大量原创性论文发表在国外科技期刊的重要因素,加重了我国科技期刊获得首发权的难度。再加上,我国原本种类就少的英文期刊,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国际出版机构,导致我国有效提升学术影响力步履维艰。

因此,可联合重点期刊举办学术论坛,积极推动重点期刊的国际合作,论坛收录高被引、优质英文版期刊资源、出版英文版会议论文集,借船出海,为中国期刊搭建“走出去”的平台,提升中国学者的国际话语权,彰显中国特色的前沿学术研究,打造学术期刊品牌。

第三,研发、合作、并购一个或几个学术出版系统。

国际科技出版集团根据学科专业的细分市场,研究内容种类、读者群体类型等,打造特色化、多元化产品研发和经营体系。为了吸引中国读者和作者,Springer、Elsevier纷纷建立了数字化平台;Elsevier提供“医学教育奖学金”、分发医学教材及期刊、邀请国际专家辅导英文论文写作[3]。这些营销方式有效提升了杂志和网站的用户粘性。

因此,中国必须研发、合作、并购一个或几个学术出版系统,对标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如Springer、Elsevier,建设中国自己的专业学术出版一流品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第四,对标Google学术平台,支持建设公益属性的科技资源数据库。

为了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网络可见度和影响力,防止大量优秀学术成果外流、促进中国学术研究国际化,实现“数据网络性”,建设数据库平台是有力抓手之一。国际科技出版集团高效革新业务发展和运营模式,实现了知识信息服务体系的内容和管理协同化、机构与个人服务定制化、媒体与经营融合化。目前,Elsevier建设了大型医学数据库平台,内容范围广泛,可进行一次多语种跨库检索;基于平台开发了系列工具。如eClipsCONSULT:提供期刊摘要及专家评述;JournalsCONSULT:提供全文期刊在线;ProceduresCONSULT:提供多媒体操作培训和参考工具的等[9]。

我国目前已打造“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平台,提出了“名刊工程”等学术期刊计划措施,为建设数据库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根据科技期刊经营公司和试点期刊建设经验,对标Google学术平台,支持建设公益属性的科技资源数据库。

第五,通过资本和技术并购,打造一个科学技术类搜索引擎。

国际科技出版集团除提供学术成果发表服务以外,还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等提供搜索、分析等服务。ThomsonReuters的WebofScience可提供智能排序和过滤工具;Elsevier的MapofScience可协助读者跟踪最新进展等;SciValSpotlight可辅助评估大学科研质量[3]。

下一步可通过资本和技术并购,整合一个科学技术类搜索引擎,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科研决策、写作管理等服务。

第六,组建一个科技期刊发展基金,专门助力科技期刊创新升级。

只有形成专业强势和适度集中之后,知识资本才能发挥效应。“好医生”网站是借势资本运作的成功案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远程在职医学教育和医生数据管理领域的网站,相继获软银中国300万美元,Reed Elsevier 2 500万美元注资,2008年与国际著名出版集团合作,继续拓展信息源[10]。四川美康公司服务与WoltersKluwer医疗的临床解决方案业务形成强烈互补,为进一步提升品牌力,两家于2011年1月合资成立公司。

可组建一个科技期刊发展基金,基金用于推动科技期刊国际化、吸引国内外优秀论文发表、推动商业模式升级持续进行战略创新等。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科技期刊数量较多但资源分散、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难以集成的现状决定了我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必须走集群化、国际化、数字化的道路,加快建立国有企业控股的科技期刊投资经营公司,研发、合作、并购一个或几个学术出版系统,建设公益属性的科技资源数据库,整合一个科学技术类搜索引擎,已成为中国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未来可期[N].科技日报,2018-11-16(001).

[2]吳赟.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条件下的出版市场分析[J].出版科学,2009,17(2):27-31.

[3]刘冰,游苏宁.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商业模式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79-484.

[4]马茂洋.科技期刊集团化、集约化发展的几个关键要素[J].出版广角,2016(3):15-17.

[5]ALBANESE A. Springer acquires BioMed Central[J] . Library Journal,2008.

[ 6 ]李莉.浅谈西方媒介集团化发展的启示. [ 2 0 1 0 -1 0 - 1 6 ] . h t t p:/ / m e d i a . p e o p l e . c o m . c n / GB/22114/42328/80142/5521665.html

[7]任胜利,肖宏,宁笔,等.2018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回顾.科技与出版,2019(2).

[8]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2018-11-1] http://wap.sciencenet.cn/blog-1557-1143946.html.

[9]elsevier大事记.[2010-10-16]. http://portal. elseviermed.cn/tabid/129/Default.aspx? elsca1=EALERT&elsca2=EDM&elsca3=ARTICLEPAGE.

[ 1 0 ]好医生网站.以国际化战略促动国内医疗改革进程.[2010-10-17].http://news.haoyisheng. com/09/0203/310005548.html.

猜你喜欢
体制改革建设路径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浅析山东省公路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研究
论新型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的完善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