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道军
摘要:学校开设道德与法制教育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言谈举止进行合理的规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教学内容中主要以理论课为主,所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案例,探究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教学 学生 主动性 培养
在2016年4月,我国教育部正式将中学,小学教育中的“思想品德”以及“品德与生活”课程统一改名为“道德与法治”。在整体的教学内容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保留原有的思想品德学科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增设了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等有关法律的相应内容。此次教育部的调整意在提高中小学学生的法律素养,从而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等具体措施的顺利实施。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学现状
任课教师对该课的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对此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要求以及教学方法不了解,对于课堂教学没有创新,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起到净化学生思想品德的作用。就学生而言,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问题,学生对课堂没有兴趣,认为单一的理论教学枯燥无味。作为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只重视科目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孩子学习该学科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实质性影响。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信息传播与网络通讯更加便捷,这也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渠道,学生会接触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即使国家大力推行法治社会,但是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却在不断增高,校园盗窃犯罪行为最为普遍,这也将引起了广大教師和家长的反思。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生活的重要意义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心理分析,该时期正处于青少年的青春叛逆期,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相对薄弱,心理相对脆弱,遇到事情容易采取极端做法,不会运用法律武器来合理的保护自己。生活中面对各种突发事件,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不知道如何进行冷静分析处理。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信息传播与网络通讯更加便捷,这也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渠道,学生会接触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这些社会上的人和事会对还未进入社会的初中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对于自己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憧憬,这些强有力的吸引力会使他们在行动和思想上有所改变,但是初中生正处在心理变化的敏感时期,易受外界的影响,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综合各种潜在的因素,在初中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就会尤为重要,不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际案例的分析上。
道德与法治是对人内心的一门思想教育课程,其教学目标是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这门课程对于在青春期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该期间是学生认识世界,探索新事物的关键时期,所以需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进行道德的培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为以后步入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主动性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作用
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主动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内容,同时有助于教师在合理的时间规划内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具有规范作用。教师平时的课程安排也直接影响着初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时遇到听不懂的问题也不会主动向老师询问,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便会被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同的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这都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备学习主动性的学生一般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会在第一时间内向老师请教,并将难题解决。而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选择跳过去,不去思考和解答,最终导致问题的积累。学习主动性在单纯的知识记忆方面不会体现出明显的能力差距,但是当遇到归纳性以及综合性的题目时,这种实质性的差距就会体现出来。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这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成绩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该课程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探索精神,树立良好的生活心态。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教学和生活中的教学,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课程内容较为丰富多彩,包含了思想品德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科学知识等方面,更像一本百科全书,为正处在思想萌芽阶段,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的学生们展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现代的科技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学校教学中逐渐普及,学生对于新事物有较强的猎奇心理,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在课堂上使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眼界,让课堂变得有活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走进课堂最好的动力,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如果具备充足的热情,便会在课堂上集中学习注意力,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会主动地进行思考与研究。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很难直接建立学习兴趣的课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用教师的思路去限制学生的想象。对于此类课程,教师首先要做到合理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研究的习惯,循序渐进。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丰富课堂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融合,利用案例分析将理论知识进行传递,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获取的知识更加牢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问题,培养交流的能力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时,要想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获取知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体,改变自己传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自信心。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生活需要法律》时,它在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一课的第一课时,所以学习本课就是让学生知道生活需要法律来保障,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法律对生活的重要作用,认识生活与法律的关系,了解我国依法治国政策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初步建立法治意识以及法律观念。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使用多媒体出示法治事件,“市质监局为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购买放心的消费产品,出动了执法人员980人,对299家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检查,在此次质量检测中共立案查办131起,立案查办的主要原因是掺假,以次充好等。此次立案查办,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健康的消费环境。”这种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案例,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于法律的息息相关,让学生根据案例总结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从而展开这一话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三)注重实践体验,理论联系实践
该课程的教学形式比较自由,它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从课堂到现实生活,如果只有单纯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从而达不到该有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带动课堂氛围,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实现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对建设法治社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学要具有实践性,老师可以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充分展现学生的個性,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比如在学习《自觉维护正义》这一课时,学生对于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他们还缺少维护正义的意识。在上课之前播放见义勇为的视频,让学生总结这些人身上的共同特点,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导入更加具有说服力心以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对这些人的优秀行为进行了正确认知之后,教师导入理论知识,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
五、结语
贴近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是最亲切的,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要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和素材,深入浅出,为学生进行分析。老师尽量做到让事实说话,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心与心的距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可以让枯燥的问题变得有趣,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具体简单。在初中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让学生在思想上构建明确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加强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成为了学生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想让学生将法律知识应用在具体生活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海世智.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7,(28):14-15.
[2]李志云.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J].学周刊,2018,(25):55-56.
[3]陈均武.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J].神州,2017,(08):53-53.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