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艳丽 刘明洋
摘 要:每年高考都会让许多学生和家长感到特别紧张,緊张的心理情绪会直接导致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如何调节学生在高考前的心理状态,让其轻装上阵,考出理想成绩。本文认为高考生在高考前会受到各种紧张的心理暗示影响。
关键词:高考;紧张;心里暗示
一、 高考前心理暗示的表现和作用
(一) 自我暗示压力
在平时模拟的考试中,往往成绩不错,但是由于心理暗示总有更高的人生目标,往往是家长、老师给予的寄托和希望,这样就造成了考生对自己的暗示压力较大,怕自己考不出理想成绩,造成了紧张的 心理压力,最后影响高考的发挥。
(二) 比较暗示压力
高考前,各所学校都会组织不同考前模拟考试,每次班级或者学年的名次或者分数,都会让一些考生产生了攀比的心理,有些学生考的不理想会陷入拼命学习的“高峰期”导致自身过度疲累,反而没有了学习效率。家长之间比较孩子的成绩,也会让学生产生家庭对自己的期望压力。
(三) 成绩暗示压力
学校都会在高考前期,公布一些以往年份的高考成绩和录取分数线等相关数据,这样会使一些目标远大但是成绩尚未达标的学生,产生较大压力,更会让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会有一些老师找到学生进行谈心,鼓励学生往更高的目标冲击。有些学生平时测试的成绩正好在录取分数线左右徘徊,这样的学生经常会失眠,辗转反侧害怕自己失误没有考进入取分数线。
(四) 时间和高考加油标语暗示压力
学校在高三期间都会在班级摆上高考倒计时日历,每天都在逐渐减少的天数,也成为了学生和老师每天必看和必说的内容,学生每天都在倒计时中学习和生活比较紧张,班级布置的高考宣传标语如“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也会让学生产生无形的压力。觉得需要更多时间来学习。
(五) 家庭关注压力
每天学生的学习之余,父母对孩子的生活起居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父母会觉得对学生这种体贴和照顾是一种加油和鼓励。学生会对家长这种照顾产生异常的紧张,父母应该采用一些运动减压,环境减压,不要对学生太过于照顾,让学生心平气和的面对每一天的学习。
(六) 亲友暗示压力
随着高考接近很多亲朋好友都会对身边即将进行高考的亲属进行关注,往往是问问成绩或者是理想的大学等,越来越多亲友的寄托最后都承担到一个孩子身上,每天的学习生活都会特别累,心理还担心考不出理想成绩,不好面对平时关注自己的亲友,这会使学生心理暗示压力越来越大。
(七) 社会暗示压力
过分关注高考,“以高考论英雄”“以成败定命运”的社会价值观给学生带来压力。同时高考前紧张的气氛也严重影响孩子的大脑神经。在高考时街上马路上各种各样加油标语,警示标语,都会让考生感到紧张。考生应该学会自我调节,进行深呼吸,心理上进行自我暗示自我加油。想一些开心的事情,舒缓自己的压力,从容的面对高考
二、 缓解心理暗示作用的方法
(一) 学会深呼吸
每天自己空闲之余做几次深呼吸,听一听喜欢的音乐,打开窗户面对大自然,使全身心得到放松。
(二) 全身肌肉放松法
肌肉 放松训练时考生可以找一个比较舒适的椅子,坐在上面保持充分的放松,使相关的肌肉放松下来,尤其是体验放松之后的一种幸福。
(三) 按摩内关穴
按摩既可使神经兴奋,又可抑制神经。对腰背痛、头痛头昏、神经衰弱等病,用按摩手法调整神经系统使兴奋、抑制达到平衡,就能缓解症状。考生可以运用中医推拿手法中的、按压、摩擦、敲击。几个简单手法进行全身的穴位按摩,摩擦太阳穴,敲击颈椎等对身心都是较好的放松,晚上用热水洗脚等。
(四) 自我宣泄法
平时学习有压力时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宣泄,每个人宣泄的方式都不同,心情不好闷着不说会闷出病来,首先可以向朋友倾诉,把心中的苦处能和盘倒给知心并能得到安慰的人,心胸自然会像打开了一扇门一样明朗。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向亲人倾诉,学会把心中的委屈和不快倾诉给他们,也常会使心情立即由阴转晴。
三、 家长应该注意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过分的关注孩子,会使孩子过分的紧张,特别希望通过较理想分数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情。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每年都会有报到一些学生因为高考不理想而作出一些傻事,最后父母后悔莫及,其实高考必然重要但是这也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不要让学生觉得考不上名牌大学自己的人生就毁了。家长平时的言语往往会让学生特别在乎,家长要给孩子创造出一个开心放松的学习环境,家长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给孩子空间,不要对孩子进行实时监督。多与孩子保持沟通,沟通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最好的缓解孩子紧张情绪的方法。多听一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观察孩子。既要关心孩子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平时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放松,比如运动,探险等等。现阶段孩子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多找一些轻松的话题帮助他转移注意力,利用平时学校的假期陪孩子散步,舒缓紧张情绪。平时多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学生在班级的情况,有没有偏科或者是学不进去的情况,家校合一共同帮助学生战胜考前心理暗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志新.浅议高考学生的心理暗示影响[J].学周刊,2014(30).
[2]罗思懿.浅议心理暗示对自身行为的影响[J].好家长,2017(33):165.
作者简介:
卢艳丽,刘明洋,黑龙江省富锦市,黑龙江省富锦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