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霞(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风湿骨病科,河南郑州 450000)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以及交通工具的不断提升,骨折创伤的发生率逐年呈上升趋向。且以下肢骨折的患者居多,其中绝大部分患者均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但术后极易出现炎症反应、局部渗漏、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微循环障碍等,致使患者出现肢体肿胀的情况,若治疗的不及时,患者极有可能会出现感染、切口愈合不好、骨髓炎等,严重者可能会引发截肢的恶果,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1]。为了改变此种状况,该研究中,笔者随机选取该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进行调查分析,这些患者分别采用了临床常规治疗方式、中药外洗内服的治疗方式,对其治疗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笔者阐述如下。
笔者随机选取该院接诊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80例,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样本。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参与该次调查的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5~60岁,平均年龄为(38.5±1.2)岁;实验组患者年龄为 24~61 岁,平均年龄为(39.5±1.3)岁。这些患者均使用与肢体相同部位的周径比较进行评估,患侧周径与健侧周径相比小于1.2的为轻度,患侧周径与健侧周径相比范围在1.2~1.5之间的为中度;患侧周径与健侧周径相比范围在1.5~1.8之间的为重度;患侧周径与健侧周径相比范围在大于1.8的为极重度。其中,实验组患者中轻度患者为10例,中度患者为15例,重度患者为8例,极重度患者为7例。对照患者中轻度患者为12例,中度患者为10例,重度患者为14例,极重度患者为4例。两组患者的患肢肿胀程度、年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治疗方式为消炎、止痛、止血治疗,使用临床上常规的消炎药、镇痛药物进行治疗,对出血比较明显的患者给予止血药物治疗;护理人员将冰袋包裹处理后对患肢进行冷敷,1 h/1次,3次/d。实验组则采用中药外洗内服的治疗方式,(1)外洗汤剂:五加皮、海桐皮、当归、牛膝、红花、土茯苓、羌活、苏木、善黄,以上9种药物各20 g,花椒和乳香各10 g,熬水后对患肢进行外洗,3次/日,连续清洗一周(1 疗程)。(2)内服汤剂:鸡血藤、木通、苍术、泽泻各 12 g;茯苓、黄芪、桂枝、地龙、丹参、当归各 15 g;猪苓、牛膝、川芎各10 g;地鳖虫13 g。用水反复煎3次,患者每天口服3次,持续服用一周(1)疗程。80例患者全部将膝下、足下抬高至15°~25°之间,用垫枕垫起,以便于淋巴与静脉回流,同时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功能训练[2-3]。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的肿胀程度未有任何缓解且有加重趋向为无效;患者的肿胀程度明显缓解且未消失为有效;患者的肿胀程度完全消失未有任何不适出现为显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观察治疗后一周内两组患者肿胀减轻的人数以及比例。
观察治疗5周后患者肿胀完全消退的时间。
记录该组下肢骨折后肿胀患者的实验数据,在SPSS 19.0统计学软件数据包中对下肢骨折后肿胀患者的各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应用[n(%)] 和(±s)表示,组间差异通过 χ2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后发现,对照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0%(30/40),远远低于实验组95.0%(38/40)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对两组患者术后一周内的治疗进行评估后发现,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内肿胀减轻的人数及比例均远远多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情见表 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一周内肿胀减轻的人数及比例[n(%)]
对两组患者5周后肿胀消退时间进行比较后发现,实验组40例患者的肿胀完全消退时间为 (9.8±2.7)d,远远少于对照组患者的(22.5±2.6)d,经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表3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术后五周的肿胀消退时间对比[(±s),d]
表3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术后五周的肿胀消退时间对比[(±s),d]
术后五周肿胀消退时间实验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9.8±2.7 22.5±2.6 21.4286 0.0000
下肢肿胀是临床上下肢骨折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骨折挫伤以及手术的副损伤而致使骨折周边小血管破裂出血以及骨折部位炎症引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血管内液渗透到组织间隙所造成的[4-5]。此外,因肌肉反射性抽搐、疼痛等极易导致静脉回流受到阻碍,亦可使血管发生扩张,引发组织间水肿的出现,若不及时治疗,对患者的骨折愈合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消炎、镇痛、冰敷是其临床上常规的治疗方式,其特点是见效快,此治疗方法便捷,易于被患者及其家属所接受。但其效果的持续性不长,患者肿胀部位的预后治疗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甚至会影响患者的治疗进度。中药外洗内服是近些年临床上比较常用且被广大患者喜爱的一种下肢骨折术后肿胀的有效的中药治疗方式。中医认为,患者患肢的主要致病因素是由于血气湿淤、阳气虚败所致。术后患者因身体不适而导致其出现心理忧虑的情绪 (忧伤脾),脾虚则身体指征呈现不良趋向,身体所需营养摄入、代谢均减慢,且肿胀收缩功能为之变缓,同时损害部位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所以说治疗肿胀的关键因素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健脾和胃、活血化瘀、补中益气、消肿利水[6-7]。而地鳖虫、当归具有舒经活络、活血化瘀的功效;丹参具有消肿散结的功效;茯苓、猪苓、苍术亦具有健脾和胃、渗湿利水的功效等。诸多中药联合内服外洗,极大地提高了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康复的信心。该次研究结果也显示,采用中药外洗内服方式的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术后一周内肿胀减轻的人数远高于采用常规治疗方式的对照组,且实验组术后5周内肿胀消退的时间远少于对照组,再一次验证了此治疗方式的有效性。综上分析可以看出,采用中药外洗内服的治疗方式有利于提高下肢骨折术后肿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此方式安全有效,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