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花(莒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产科,山东临沂 276600)
剖宫产是一种常见分娩方式,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则是剖宫产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若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使肢体出现坏死等现象,甚至当栓子脱落后会引起肺动脉栓塞、肾栓塞及脑栓塞等并发症发生[1-2]。该研究针对该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90例剖宫产患者因采取不同护理方案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90例剖宫产患者临床资料,并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8.37±3.80)岁,体重 52~68 kg,平均体重(58.70±3.15)kg,初产妇23例,经产妇22例;研究组45例,年龄 22~38 岁,平均年龄(28.56±3.77)岁,体重 51~68 kg,平均体重(58.61±3.09)kg,初产妇 24 例,经产妇 21例。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术后给予健康指导、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基础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健康教育: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后,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讲解剖宫产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告知其手术方式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便于患者进一步了解相关疾病;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内心想法,及时发现其不良情绪给予心理护理,通过使用听轻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其不良情绪;饮食护理:根据患者饮食喜好及健康状况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告知患者以清淡、易消化、低脂、高蛋白等饮食为主,多喝水,可多进食蔬菜水果,有效稀释血液粘稠度,同时嘱咐其忌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发生便秘;环境护理:护理人员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定时打扫病房卫生,保持病房干净整洁,保持室内通风,湿度和温度适宜,避免患者因温度低发生血管痉挛,致使血流速度减慢造成血栓;输液护理:护理人员为患者输液时,注意保护患者静脉血管,避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情况及护理满意度。使用该院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评分内容包括住院环境、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服务质量,满分100分,分3个级别,非常满意:>90 分;满意:60~90 分;不满意:<60 分[3-4]。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行组间、组内比较;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下肢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下肢肿胀情况对比[n(%)]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该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下肢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对剖宫产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析原因:近几年,有相关研究显示[5],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患者完成剖宫产后,由于对疼痛的恐惧并没有及时进行相应运动,选择长时间卧床休息,致使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此外,患者在妊娠期间,血液呈现出高凝聚显性,并且血浆纤维蛋白的浓度明显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高了栓塞发生的概率;患者实施了硬膜外麻醉,可使周围血管扩张,并且加上长时间在床上休息等原因,严重阻碍下肢静脉回流,直接致使大量血细胞积聚,损伤静脉壁,导致大量的有形物质积于血管壁,最终产生血栓[6]。以往临床对剖宫产患者多实施基础护理,但这种护理模式比较单一,未能从患者各方面所考虑,仅能让患者病情获得改善及护理,不能有效减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在该次研究中,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了护理干预,而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模式,是从下肢静脉栓塞形成的主要原因所实施的护理,能有效预防下肢静脉栓塞,降低下肢静脉栓塞发生率[7]。受外部环境与样本例数等因素制约,关于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予以分析补充。
综上所述,对剖宫产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