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能军(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人民医院,山东莱芜 271100)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其病理基础为颈椎退行性变、椎动脉受压导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头颈部疼痛、眩晕、耳鸣等。该病反复发作、难以控制。临床多采用颈带固定、抗动脉硬化类药物等治疗,但效果不佳且复发率高[1]。中医药治疗具有标本兼治、辨证施治、安全有效等特点在该病的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其中针灸、推拿均是中医特色治疗手段,具有疏经通络、解痉止痛、调和阴阳等作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该文以2016年7月—2018年4月为研究时段,对针灸、推拿联合治疗CSA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选择该院收治的109例CSA患者,均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该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均排除由于外伤、颅内肿瘤及脑、耳、眼源性导致的眩晕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有出血倾向、严重心肝肾功能疾患、锁骨下动脉缺血综合征、合并其他分型的颈椎病、精神疾患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55例。观察组54例中,男性29例,女性 25 例,年龄 33~74 岁,平均年龄(52.39±3.82)岁,病程 9个月~6 年,平均病程(2.78±0.57)年;对照组55例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1.93±3.77)岁,病程 10 个月~7 年,平均病程(2.82±0.6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给予中医针灸治疗,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取穴风池、百会、天柱、夹脊、肩中俞,采用华佗牌针灸针,风池斜刺进针0.5~1.0寸,百会平刺0.5~0.8寸,天柱直刺0.5~0.8寸,夹脊直刺0.3~0.5寸,肩中俞斜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法,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推拿手法,患者取端坐位,头微前屈,采用揉、拿、推等手法放松颈背部、上肢肌肉,头部采用托拉牵引手法,复位颈部。之后行三步推拿:(1)取患者颈臂穴,用拇指或食指按70次/min的频率向内、向下按揉;(2)取两侧华佗夹脊,采用一指禅指推法,按照100次/min的推动频率作用于后关节;(3)取风池穴,对应部位为椎动脉寰枕关节向脊柱方向,以90次/min的频率用手指按压推动,1次/d。两组均2周一个疗程,中间休息2 d,连续2个疗程。
治疗前后采用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基底动脉TMFV (平均血流速度)、PSV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I(血管搏动指数)、RI(阻力指数)。采用 SF-36生活量表测定患者生活质量,包括生理、社会功能、躯体机能、疼痛、活力等8个维度,每项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疗效标准根据参考文献[2]分为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颈椎功能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好转(症状及体征有消失,颈椎功能仍存在障碍,但不影响日常生活)、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所有数据输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分别用(±s)、[n(%)] 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观察组治疗后TMFV、PSV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I、R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分]
注:a表示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b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躯体功能 疼痛 一般健康 活力 心理健康观察组(n=54)对照组(n=55)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62.82±7.34(88.46±9.32)ab 63.03±7.41(79.51±8.42)a 59.77±6.88(79.45±8.51)ab 60.11±6.92(72.39±8.11)a 64.37±7.28(86.23±9.31)ab 64.56±7.31(75.36±8.26)a 64.14±7.53(84.85±9.27)ab 63.97±7.61(77.23±8.47)a 59.12±6.17(79.52±8.63)ab 58.93±6.25(72.87±8.23)a
表2 两组超声检查结果
两组治疗前SF-36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表4。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分]
注:a表示组内丐治疗组比较P<0.05;b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情感角色职能 社会职能 精神健康 总分观察组(n=54)对照组(n=55)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64.87±7.36(85.36±9.57)ab 65.12±7.81(78.48±8.56)a 62.21±7.28(82.19±9.04)ab 61.97±7.23(73.49±8.34)a 60.57±6.33(84.29±8.52)ab 59.92±6.24(76.37±7.49)a 62.23±2.20(83.79±3.19)ab 62.20±2.34(75.71±2.65)a
CSA的病因较复杂,主要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导致肌肉、肌腱、韧带痉挛、粘连,引起颈椎小关节微小移位[3]。同时病变的椎体压迫椎一基底动脉,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脑部供血不足,导致眩晕、头痛等症状。在中医中,CSA归属为“眩晕”范畴,其病机为风寒湿邪、劳倦内伤等导致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痰浊中阻,脾胃运化失职、气血凝滞、运行不畅、骨髓失养、脑海不足、肝失疏泄、代谢失常,形成眩晕、头痛等症。
针灸治疗CSA的方式多样,如温炙、常规针刺、穴位注射等,该研究取风池、百会、天柱、夹脊、肩中俞诸穴行针刺治疗,补虚、熄风、祛痰、降火,可达调和阴阳、通络止痛、促进督脉畅通之效,上述诸穴即可联系脑、脊髓,也可与脏腑联系,从而有效调节神志及脏腑[4]。针刺治疗可有效缓解肌肉痉挛、减缓炎性反应、增加脑血流量,缓解由于颈椎椎体病变导致的对交感神经及椎动脉的刺激,改善临床症状。针刺治疗改善颈部疼痛效果明显,所选穴位多在病痛区相应节段神经支配的范围内,针刺可通过神经系统、神经肽-细胞因子网络等产生镇痛效果;同时还促进神经系统释放组成人体抗痛系统的多种介质和阿片肽,消除导致疼痛的病理因素,进而产生镇痛效应[5]。
推拿通过手法作用刺激头、颈、肩部的相关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整复错位、黏连松解,达到疏通经络、理筋整复、行气活血、解痉止痛、滑利关节的作用[6]。通过揉、拿、推等手法,调整颈部关节结构,缓解神经及血管压迫、痉挛,从而促进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血缺氧,减轻患者眩晕、头痛等症状。
该组资料中,观察组经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后有效率为94.44%,与黄蓬辉[7]报道的93.75%及傅瑶[8]报道的95.0%的有效率相似,均明显高于该组资料中的对照组的78.18%,;观察组TMFV、PSV高于对照组,PI、RI低于对照组,SF-36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针灸联合推拿治疗CSA效果明显,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颈椎功能,促进患者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TMFV、PSV、PI、RI均是反应椎动脉的弹性及椎动脉系统供血量的重要指标,对判断脑部供血及疾病症状的生理状态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推拿手法联合治疗CSA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改善血液粘稠状态,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颈椎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且起效快,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