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病人心脏冲动的起源、节律、频率、传导速度、激动次序等发生异常改变,多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疾病密切相关。心律失常可引起病人出现心慌、胸闷、心搏骤停感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晕厥而危及生命,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易复发等特点,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1]。
西药中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起效迅速,但存在着易复发、不良反应多等不足。中医学理论将心律失常归纳于“心悸”“怔忡”“脉结代”等范畴,与心阴亏虚、气血不足有关,心脉失于气血濡养而致心脉痹阻,产生血瘀、痰浊等病理物质,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则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为法[2]。本研究探讨益气养阴法对心律失常病人心脏功能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病人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4~73(54.32±14.21)岁;病程1~5(2.54±0.86)年。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46~78(56.34±14.52)岁;病程2~6(2.53±0.87)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等基础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标准依据《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医标准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4 h动态心电图示期前收缩300~5 000次/24 h;典型心绞痛发作,并有静息心电图ST-T缺血样改变或者平板运动负荷试验阳性者; 心肌梗死病史; 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者;病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依从性较好者。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严重肿瘤、精神疾病、中医辨证证候重叠者;近期(1个月)有手术史病人;对本研究药物过敏病人。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治疗,常规给予抗凝、降脂、扩冠处理,同时口服盐酸胺碘酮片(商品名:可达龙,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3254),起始剂量为0.2 g,每日3次;服用1 周后减为0.2 g,每日两次;2 周后减为0.2 g,每日1次。
观察组在西医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自拟益气养阴活血复脉汤,组方:党参10 g,黄芪15 g,丹参15 g,三七6 g,五味子6 g,黄精10 g,玉竹10 g,麦冬10 g,琥珀6 g,栝楼15 g,薤白15 g,甘草6 g。每日1剂加水煎服。两组病人均治疗 8周。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询问病人病史并体格检查,行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心功能、不良反应情况。记录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房内径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
1.5 疗效评定标准[3]临床痊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90%;显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60%~89%;有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20%~59%;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两组总有效比较,χ2=4.114,P=0.043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心电图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脏期前收缩例数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脏期前收缩例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 例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左心功能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0,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注:两组总发生率比较,χ2=11.250,P=0.001
心律失常是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常见的临床症状,可严重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恶性心律失常甚至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一旦发现心律失常应及时给予治疗促使其转为窦性心律[3]。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西医对此的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降脂、扩冠等处理,同时给予盐酸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获得迅速的抗心律失常效果[4]。但西医抗心律失常治疗的优势并不明显,在停药后易复发[5]。此外抗心律失常药物在用药期间不良反应也比较明显,如胺碘酮可引起恶心、呕吐、腹胀、口干、肝功能异常、一过性低血压、视盘病变等不良反应,同时还会影响机体甲状腺素的代谢过程,因而不适宜长期用药[6]。
中医学理论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具有治疗优势[7]。中医学理论认为“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四脏关系密切。心悸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多因年老体虚、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邪入侵等导致气血、阴阳亏虚,心脉血行不畅,心神失养而致悸动不安[8]。其基本病机中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血瘀、痰浊、阴寒为标[9]。气阴两虚兼血瘀是导致心悸的根本病机。治则以益气养阴、扶正固本兼以活血化瘀为原则[10]。
本研究以自拟益气养阴活血复脉汤治疗,方中党参、黄芪共为君药,党参功擅补中益气、扶正固本,黄芪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二药相伍,可增强补气之功效。以丹参、三七为臣药,可增强活血化瘀、养血和营之功效。佐以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宁心;黄精、玉竹、麦冬三药相伍,益气养阴之功效大增。琥珀镇静安神,可有效改善心悸症状。栝楼、薤白开胸散结、荡涤痰饮,有助于去除痰浊、阴寒等致病因素。甘草益气复脉、缓急止痛,兼为使药,调和全方[11]。诸药合用,共奏养阴益气、活血化瘀之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党参、黄芪、甘草、麦冬等中药材水提取物均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其中的有机酸、皂苷类成分可明显降低大鼠心律失常动物模型的心肌自律性和兴奋性,延长有效不应期[12]。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酮具有明显的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13]。本研究采用益气养阴法联合西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益气养阴法通过减少心脏期前收缩,改善心功能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抗心律失常西药用药期间不良反应较明显,这也是制约西医治疗心律失常效果的原因之一[14]。本研究发现采用益气养阴法联合西医治疗心律失常病人不良反应仅以食欲减退为主,未发生血压偏低、心动过缓等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单纯西药治疗者低,这可能是由于益气养阴法可明显提高抗心律失常治疗效果、改善心功能,在治疗过程中使抗凝、降脂、扩冠等西药的使用剂量下降、治疗时间缩短有关,使不良反应风险降低[15]。但其具体机制并不明确,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益气养阴法联合西医治疗心律失常可以改善心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