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龙
(河南省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河南 洛阳 471000)
精神活性物质是指可对人类情绪行为造成影响, 改变意识形态,并存在致依赖作用的化学物质,不仅可损害躯体功能,还易诱发严重的精神障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有关研究指出,精神障碍发生与神经元发育异常有着密切关系,其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神经元修复及神经元生长、分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抗精神病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BDNF水平[1]。利培酮及帕利哌酮均为不典型抗精神药物,可通过结合中枢五羟色胺受体2和多巴胺受体2发挥作用,影响BDNF水平,改善临床症状[2]。但具体哪一种药物的效果更理想,目前临床仍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78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采用帕利哌酮与利培酮治疗的效果。具体信息如下。
选择本院2016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8例精神性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男32例,女7例;年龄29~58岁,平均年龄(39.87±5.74)岁;病程2~16年,平均病程(9.83±5.82)年;精神活性物质类型:K粉8例,冰毒12例,摇头丸18例,其他1例;吸毒时间5~20年,平均吸毒时间(14.23±4.83)年。观察组男31例,女8例;年龄29~59岁,平均年龄(39.91±5.76)岁;病程2~16年,平均病程(10.03±5.78)年;精神活性物质类型:K粉9例,冰毒11例,摇头丸18例,其他1例;吸毒时间5~22年,平均吸毒时间(14.29±4.85)年。两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者及家属均已知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医学伦理委员会已通过本研究方案。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3]中相关诊断标准;②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分≥60分;③年龄≤60岁;④生化检查、体格检查及心电图检查正常。
1.2.2 排除标准①治疗前2周接受电抽搐或其他精神药物治疗者;②存在严重自杀倾向、其他药物依赖、严重躯体疾病者;③边缘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及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者;④过敏体质,不耐受本试验药物者。
所有患者经1周清洗期后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培酮(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86)治疗:第1周内服用利培酮1~2 mg,bid,之后根据患者病情调整使用剂量,但最大剂量应≤10 mg/d。观察组采用帕利哌酮(ALZA Corporation,注册证号:H20080550)治疗:第1周口服帕利哌酮3 mg,qd,之后根据患者病情调整为6~12 mg/d。两组均治疗12周,且治疗期间禁止使用抗抑郁药、心境稳定药及其他抗精神病药。
①BDNF水平: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结束时空腹肘静脉血3 mL,高速离心处理20 min,取血清保存在-20℃冰箱内,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测定血清BDNF水平。②PANSS评分:采用PANSS评分评估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临床症状,以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及总分为主要内容,且得分越高表示临床症状越严重[4]。③副作用:记录两组治疗12周内实验室检查、植物神经系统及神经系统副作用发生情况。
两组治疗后BDNF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DNF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阳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阴性症状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实验室检查及神经系统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苯丙胺类及阿片类药物是目前最为严重的精神活性物质,主要通过增加多巴胺释放,将脑区边缘系统的纹状体-额叶激活,使使用者获得快感,长时间使用将产生耐药性和戒断症状,引起精神障碍,出现情感障碍、冲动、妄想及幻觉等症状,造成行为异常和认知功能损害[5]。因此,选择有效的抗精神药物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
BDNF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碱性蛋白,可在脑内结合特异性跨膜受体-络氨酸蛋白激酶,影响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和某些免疫细胞,发挥神经元生长、分化及修复的作用。精神障碍患者神经系统异常与BDNF低表达有关。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后血清BDN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阴性症状评分及总分较对照组低,表明帕利哌酮可升高患者血清BDNF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利培酮和帕利哌酮均为不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可阻断五羟色胺受体2和多巴胺受体2,而当将皮质通路突触前上的五羟色胺受体2阻断时,可造成多巴胺脱抑制性释放,激动前额皮质背外侧的多巴胺D1受体,促进认知状态和阴性症状改善;阻断边缘系统多巴胺受体,可改善阳性症状,进而升高BDNF表达[6-7]。此外,帕利哌酮是一种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采用OROSR渗透泵型药物控缓技术,可在24 h内持续释放药物,促进在峰值和谷值血药浓度减少,发挥不同于利培酮及其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某些药理学特性、临床疗效及药代动力学等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阳性、阴性症状。本研究中,观察组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帕利哌酮治疗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高。分析原因为帕利哌酮在肝脏中代谢很少,可最大程度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且年龄和吸烟对药物代谢无影响[8]。
综上所述,帕利哌酮治疗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血清BDNF表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