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芹设题
①现在我讲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分别隐喻了文学的三个基本道理,而这三个基本道理是环环相扣的,它们中间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也是我们每个写作的人应当秉持的基本道理。
②先说第一个故事,许多年前,有一个在我的课堂上听了一年课的女孩子和我聊天,她说,曹老师,你知道我冬天的晚上,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吗?我说我不知道,然后她告诉我是洗碗。这是不是有一点不可思议?她家住在山里,拥有青山绿水,但同时,又有让她感到心灰意冷的贫穷。贫穷到什么程度?贫穷到连几分钱一盒的蛤蜊油都买不起,她告诉我,她想通过洗碗,在手面上找到一点点油腻的感觉。这就是个人经验,这是我们的想象力根本无法到达的地方,而这种个人经验恰恰是文学所需要的经验。
③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特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我出生在苏北农村,那里的房子都是依水而建,开门就能看到水,那个地方,是我巨大的写作资源的仓库。我的作品里头,为什么没有那些肮脏的意象?为什么没有那些肮脏的辞藻?为什么没有那样的肮脏的境界?我想这是与水在冥冥之中的教化有关的,我承认,我写作品有一种“洁癖”。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④再说第二个故事。草地上有一根羽毛,我们现在来写一个关于羽毛的故事,然后我们把它变成图画书,说草地上有一根羽毛,无人问津,它也不知道在这个地方已经待了多久了。这天早晨,来了一个男孩,来了一个女孩,他们把这根羽毛捡起来看了看,然后重新丢到了草地上。临走的时候,女孩就问男孩,你说这根羽毛,是属于谁的呢?羽毛记住了这句话,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寻找之旅,它遇到了一种又一种、一只又一只鸟,可是那些鸟都告诉它,它不是自己的,后来,它遇到了云雀,云雀特别特别好。云雀对羽毛说:“你不是我的,但我可以帮助你,满足你一个愿望,我可以把你带到高高的天空,因为我是这个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于是它就衔着这根羽毛,一个劲儿地往高空飞去,然后她张开嘴巴,放开羽毛,羽毛就悠然飘落。云雀一路相伴,这根羽毛落在了一座山的山头,岩石上站着一只鹰,羽毛无缘无故地觉得它是属于那只鹰的,于是它就问鹰:“我是你的吗?”可是那只鹰的注意力正在前方,前方的天空飞着一只鸟。羽毛说:“啊,我认识它,它是云雀。”它的话还没有说完,鹰就起飞了,不一会儿,天空就传来了一声凄厉的叫声,两滴血从高高的天空坠落下来。羽毛就在心里呼唤:“风啊,你把我吹走吧!”来了一阵大风把羽毛吹了下来,羽毛就在峡谷里盘旋,盘旋,最终落在了一块草地上,一连许多天过去了。这天早晨,阳光灿烂,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来这个地方觅食。欢乐祥和的一家子,这个情景非常非常地动人,羽毛就在想,其实在地上也是挺好的,它就想问这只母鸡:“我是你的吗?”可是它已经没有勇气了,温暖的阳光下,那只母鸡展开了翅膀。我们发现它的翅膀上,缺了一根羽毛。那么那根羽毛也许是这只母鸡的,也许不是。这是我几年前写的一个图画书本子,我还写过《夏天》,写过《烟》,等等。《夏天》和《烟》也是虚构的产物,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美妙,有无限创造的可能性。
⑤大家想一想,造物主在把这个星球交到人类手上的时候有《荷马史诗》吗?有《蒙娜丽莎》吗?有《英雄交响曲》吗?没有,如今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硕大无朋的精神宫殿。我们创造了这个星球上最高的文明。
⑥我来讲第三个故事。我有一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火印》,我现在要告诉你们的是这个长篇小说《火印》从何而来。你们大概不可能想到,它居然是从萧红的一个短篇小说而来,这个短篇小说叫《旷野的呼喊》。在这个短篇小说里头,萧红用几十个字描写了一个场景,说有两匹马朦朦胧胧地跑了过来,这个主人公就想:这马是谁家的呢?他原本猜测这马是有人到这个地方串亲戚,缰绳没有拴牢,马跑掉了。他就想等那马跑过来,把它们抓住。那马果然跑了过来,他伸手就去抓它们,但是伸出去的手马上收回来了,因为他发现有匹马的身上,盖有日本军营的火印。萧红用这几十个字,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有何用意,我至今也不太明白,可是就是这几十个字引发了我一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火印》。一个作家会被经常问:你的灵感来自于何处?我对灵感的定义是:所谓的灵感,就是C。
⑦我回想一下我当时的写作过程,就是这几十个字,激活了我的阅读记忆,我就想起一本书,这本书是说“二战”的时候,日本军队的虐马行为臭名昭著。我又想起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马》,是介绍世界上各个品种的马的。我又想起了许多许多与马有关,以及许多许多看似与马无关的书,而这些阅读记忆聚集在一起,就产生了一场巨大的能量反应 一个关于“二战”、关于马、关于一个放羊的孩子的故事就在记忆的诲洋中,像冰山一样露出了水面。
⑧灵感一定是来自于知识的,一个没有知识浸润、没有知识武装的大脑,是不可能有灵感的,也是不可能有发现财富的眼力的。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思想。有多少思想,才有多少生活。第一个故事,说的是 A ;第二个故事,说 B 。那么这两个故事所隐喻的两个道理,如果没有第三个故事所折射的那个道理作为前提,那么前两句话基本上就是无法落实的空话.
(曹文轩/文,选自《小品文选刊》2018年第9期,有改动)
1.作者通过三个故事,讲述了三个文学道理。请用一已的话慨括出来,并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一个故事(A):
第二个故蓼(B):
第三个故事(C):
2.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第⑧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请说说你的理由。
4.文章结尾说:“那么这两个故事所隐喻的两个道理,如果没有第三个故事所折射的那个道理作为前提,那么前两句话基本上就是无法落实的空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第一个故事(A):财富的发现 第二个故事(B):虚构对文学的意义 第三个故事(C):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爆发(答题提示: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作者在叙述完一个故事后,一般写有对此事的看法,找到相关的句子,概括作答即可,) 2.画横线甸子运用了拟人、排比、设问、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大自然人的行为,三个问句紧密相连,自问自答,把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比作宫殿,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生动彤象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强调了这个世界的美妙和有无限创造的可能性。(答题提示: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一般可以用“修辞手法+简析+效果和作用”的格式作答。) 3.不能去掉。“一定”有“必然”“确实无疑”的意思,强调知识的积累对于获得灵感的重要性+和前后文有紧密的联系,去掉后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答题提示:此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答时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说明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最后陈述自己的观点或理由。) 4.①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收束全文;②内容上,突出了作者所讲的三个故事的逻辑关系;③主旨上,强调了知识积累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深化了文章主旨。(答题提示:此题考查结尾的作用,结尾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思想等方面考虑,需要結合具体内容概括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