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子龙
暑假的时候,各式各样对孩子进行“吃苦的教育”的夏令营、培训班甚为活跃,收费还挺高。家长却兴致勃勃地花钱让宝贝儿去“吃苦”。原因是,当下世间有一股风,觉得中国孩子太娇宠,喜欢拿日本、美国的孩子说事——三四岁就要整理自己的房间,五六岁帮着做家务,七八岁能干些粗活儿、重活儿,十儿岁可出去打工了……,越比较越觉得,中国孩子将来恐怕“只配给外国孩子打工了”。
不知这些娇宠的“中国孩子”,包括占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孩子吗?谁敢说,农村孩子太过娇宠了?主流媒体曾多次报道过,农村有些小的六七岁、大的十来岁的孩子,不仅担起了全部家务,还要下地干活儿,照顾生病的爷爷、奶奶。然而让他们感到最苦的不是这些繁重的劳动,而是不能上学读书。即便有些孩子随着打工的父母来到城市,也难以享受到跟城里孩子相同的读书条件……。如果像教育号家说的“温室效应”将毁灭中国孩子,那么,这些更庞大的“穷苦效应”能成就广大的农村孩子吗?
即便是中国城里的孩子,或许不整理房间、不做家务,却未必就不苦。比如学业负担重、精神压力大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苦呢?长期如此,可能造成他们精神及情感上的扭曲和伤害。
有人特别喜欢拿外围人做楷模,例如说美国家长为了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将几个七八岁的孩子扔进原始森林,不许带干粮和水,要他们独立生活一周,他们饿得受不了就抓耗子吃。不知说这话的专家,是否进过原始森林呢?中国的原始森林在哪里,如何能带孩子轻松进入?我敢提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曾长途跋涉、颇费周折地进过原始森林,进去不一会儿,就不辨东南两北,身上被无名毒虫咬了许多疙瘩……
在原始森林里,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食物,而是怎么不成为毒蛇、野兽的食物,或如何避免走不出来被困死在里边。不要说是七八岁的孩子,即便是成年人,如果没有接受过野外生存训练,在原始森林里想挨过一周也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孩子,别说扔到野外一周不管,就是成天在眼皮底下看着,稍不留神,还怕跑丢了呢。
宁夏有两位家长,信奉教育专家的建议,在假期将两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赶出家门,不给钱,不给食物,让他们自谋生路,体验生活。两个孩子在银川市的街头流浪,饿坏了就坐在路边,一边哭一边乞讨,他俩蓬头垢面,满腹怨气。想必他们心里很清楚,这不是真苦,而是“装苦”“假苦”,是一种“变态的苦”,是家长心血来潮,拿他们做实验。
吃苦,是人生正常的成长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经历,是生活的必修课,世七一辈子没吃过苦的人少之义少。俗语说:“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吃不了的苦。”苦难临头,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到那时,谁还能说吃不了苦啊。而且,吃的耸多少,与將来是否优秀乃至能否出人头地,也不一定就成正比。吃得“苦中苦”,未必就一定会成为“人七人”。
吃苦不是目的,人类的努力主要就是为了不吃苦或少吃苦。有时,不得不吃苦,或为了不吃大苦而不得不提前“自找苦吃”,都是为了培养品性、锤炼意志。意志是人的主宰,意志的磨炼能弥补天分的不足,改掉不良习惯。“吃苦的教育”,不是“吃苦的表演”,更不是成年人“好逸恶劳”,却要敦育孩子吃苦,当下,许多中国父母无论如何也要计孩子混个文凭,风气就是追星、羡慕成功者、做梦都想做老板……,只有极少数的家长下得了狠心,成了“狼爸”“虎妈”,要把自己的孩子从不良的风气中剥离出来,不让他们受到坏风气的熏染。
“狼爸”“虎妈”毕竟是极少数,对他们的做法,也存在着不少争议。但大多数家长可以做到的是:跟孩子不说假话,与孩子一起正视现实。若无力改变大环境,就改变自己的小环境,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正人先正己,正己正人,方可渐渐正世风,教育孩子,首先,必须改变自己。志士苦其心,让孩子看到你的苦心、你的努力,并为之钦服和感动,然后,才谈得上教育,教育也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导读】
教育,须和个人情况、外在环境相结合。父母对孩子精神的熏陶,远远比所谓的“吃苦的教育”影响重大。作者对流行的“吃苦的教育”是什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