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军,李海亮,杜晓波,田艳红,张华东(通讯作者)
(1.东营市人民医院,山东 东营 257091;2.广饶县人民医院,山东 东营 257300)
胫骨中段骨折多因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致[1],是四肢骨折常见分型,占全身性骨折的14%左右[2]。从恢复患肢功能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考虑,髓内钉固定是本类骨折首选治疗方案[3]。为进一步提高髓内钉固定疗效,临床对这一手术方案入路方式进行了优化。目前主流的入路方案有两大类: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为探究这两种治疗方案的手术效果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本研究以80 例胫骨中段骨折患者收治情况进行了如下回顾性分析。
选取我院(2012 年2 月至2016 年5 月)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 80 例胫骨中段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髌上入路手术(上路组)和采用髌下入路手术(下路组)的患者各40 例。上路组,患者年龄23-57岁,平均(38.8±11.4)岁,男性22例、女性18 例,骨折AO 分型:42-A1 型9 例、42-A2 型12 例、42-B1 型14 例、42-B2 型5 例;骨折至手术时间间隔(3.2±1.2)天。下路组,患者年龄24-55岁,平均(37.6±12.0)岁,男性25 例、女性15例,骨折AO 分型:42-A1 型12 例、42-A2 型10 例、42-B1 型12 例、42-B2 型6 例;骨折至手术时间间隔(3.4±1.5)天。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 AO 分型、骨折至手术时间间隔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外伤病史明确;②新鲜骨折(骨折至手术时间间隔<1 周);③由同一组手术医生完成手术,采用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④术前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骨质疏松;②骨肿瘤、骨结核;③免疫系统疾病;④血液系统疾病;⑤陈旧性骨折;⑥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⑦伴有大片组织缺损、大血管、神经损伤[4]。
上路组采用髌上入路手术:患者仰卧于可透视床上,半伸直膝关节,常规麻醉,于沿胫骨髓腔中线于髌上正中行3 cm 纵向切口。于髌骨后方设置保护套及导向针,将进针点设置于胫骨髁间嵴外侧嵴内部,确保导向针剂髓内针均需通过保护套进入胫骨中段。于C 臂透视下复位骨折,必要时可借助复位钳、复位锤、小钢板、阻挡针等辅助复位,并行扩髓,注意清除游离的骨碎屑,清洗所有创口,逐步缝合,包扎。
下路组采用髌下入路手术:患者同上术前准备,嘱患者屈膝,麻醉后于髌骨下缘与胫骨结处行5 cm切口,逐步分离皮肤组织,将髌腱内侧纵向切开,并牵引至外侧,暴露胫骨最高点。于胫骨最高点作为进针点,进针时注意保证开口与胫骨解剖轴远端对齐,以确保髓内钉植入后复位的准确性。于 C 臂透视下复位骨折,并行扩髓,沿导向针插入髓内钉,回敲骨折近端加压,近端锁钉,拧紧尾帽,清洗创口,逐步缝合,包扎。
术后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消肿、抗血栓等药物。嘱咐患者术后第3 d 开始进行耐受疼痛性功能锻炼,患者优先进行小范围曲膝动作,并紧绷小腿肌肉,以疼痛不耐受为终止。逐步进行下床活动,患者可拄拐散步15-20 min,并逐步放弃拐杖自行负重散步20-30 min。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 线照射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膝关节功能;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 Lyshol m 评分法,参照Lyshol m 评分量表,跛行总分5 分、支持总分5 分、绞锁总分15 分、不稳定总分25 分、肿胀总分10 分、上楼总分10 分、下蹲总分5 分、疼痛总分25 分,均按照该量表评分分级标准进行评分。
数据表述采用(—χ—±s)表示,数据统计分析采用t 检验、χ2检验;P<0.05 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软件采用SPSS 16.0 版本。
上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与下路组患者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路组患者的 X 线照射次数显著的低于下路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情况、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情况、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 mL)X 线照射次数(次)骨折愈合时间(周)上路组 40 84.2±12.0 114.8±28.9 17.4±3.9 10.6±1.2下路组 40 88.1±15.4 120.5±30.2 31.0±6.8 10.8±1.5 t - 1.263 0.862 10.973 0.658 P - 0.21 0.391 <0.001 0.512
上路组患者的术后发生膝关节疼痛、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与下路组患者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路组患者髌前疼痛发生率低于下路组患者(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后相关并发症比较[n(%)]
胫骨中段骨折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施术时可于直视环境下进行复位、进针,操作简便,易于推广[5-6]。但髌下入路由于术中需于屈膝状态进行复位,导致粉碎性及多段胫骨骨折患者无法应用这一方案[7]。此外,术中复位及钉针较困难,患者可能需多次复位,并因此加重骨折区软组织损伤,增加术后疼痛[8]。本组研究中,上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与下路组患者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上路组患者的 X 线照射次数显著的低于下路组患者(P<0.05)。髌上入路通常沿胫骨髓腔中线于髌上正中位切口,并于胫骨髁间嵴外侧嵴内部进针,手术复位更为准确,疗效稳定[9]。患者术中通常取膝关节半屈伸位,以避免牵拉髌韧带及肌肉,有效避免术中复位对这些软组织的损伤,降低术后疼痛[10]。本组研究中,上路组患者的术后发生踝关节疼痛、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与下路组患者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路组患者髌前疼痛发生率低于下路组患者(P<0.05),这与髌上入路复位对软组织损伤较小有关。
胫骨骨折多因暴力作用引发,即便是闭合性骨折,其骨折区域也存在广泛的软组织挫伤。髌上入路方案对骨折区软组织损伤更小,可有效避免肢体肿胀,并发感染等不良反应[11]。但髌上入路也存在一定缺陷:①髌上入路可能导致患者半月板损伤[12]。②髌上入路相关医疗支出更高,不利推广。③后期髓内钉取出操作可能导致髌韧带损伤,并以此引发膝关节疼痛。④可能导致膝关节内出现游离体,导致髌骨关节软骨损伤,形成永久性功能缺失[13]。
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 线照射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了分析,同时选用Lyshol m 评分法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了评价,发现患者应用髌上入路髓内钉治疗较髌下入路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体现在减少术中X 线照射、减少术后髌前疼痛发生率、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三个方面。但受限于手术器械、手术材料以及操作精度,我国骨近端骨折髌上入路方案利用率远低于国外,这需要全体医疗人员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