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摘要:课程标准中讲解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回顾2017年高考试卷和模拟试卷,传统文化常识题目随处可见,因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文化常识与教材的衔接,继而总结出在教学中的做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材;积累文化常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1-009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基本理念明确要求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课程性质中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险,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2017年1月、4月的新疆适应性检测两次检测卷和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的一般论述类文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汉语言文字的人本精神》《气象万千——中国气候和二十四节气》《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3篇文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人教版必修一教材第3部分梳理探究中《优美的汉字》从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文化等知识展开,让学生汉字的“优美”,增强学生对汉字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学好汉字、传播汉字文化。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由于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学生课下书写汉字的时间少,笔者所带的2个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写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这几部分不能同时掌握好。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如仿句中“日”的形状像太阳,“月”的形状像月牙,“山”像高高隆起的连绵山峰,“川”像飞流直下的悬崖瀑布,“鸣”似鸟儿在引吭高歌。体会汉字优美的形态,端庄沉稳的结构、和谐的音韵,丰富的意蕴。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阅读鉴赏《赤壁赋》中“白露横江”中的“白露”,笔者在教学中可以渗透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编为口诀即为: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立雪雪冬小大寒。2016年冬,中国人熟悉的“二十四节气”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
《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望”:月光满盈时,即农历每月十五。“朔”:农历每月的初一。“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同时普及农历,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同时衍生出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我国各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均以农历计算,至今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民族,大多仍遵循农历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七夕节等。例如:必修二《孔雀东南飞》中“初七及下九”:农历的七月七日和每月的十九日。
虽然古代文化常识范围广泛,内容繁多,但高考对其考查还是有针对性的,比如科举考试官职变动、文明礼仪等,都是命题人比较热衷的。
例如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的的“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史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下车”这个词就出现在人教版必修4《张衡传》,原句是“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我们再联系 “下车伊始”这个成语,对“下车”这个意思就更清楚了。所以,我们在高一、高二就要重视古代传统文化。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多读多写的宝贵经验,加大读写训练量。现在中学生课程比较多,课外时间比较紧,如果把读写训练安排到课下完成,这很难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讲重点篇目,自读篇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读。空闲出来的时间安排自由读写课。但自由读写课不是“放羊式”学习,教师要明确学习目标,从读写内容、读写量上作出具体规定,使课堂教学与自由读写紧密联系起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学语文不但注重精读,而且主张博览群书,广泛涉猎。认为博览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精选诵读内容,提出背诵要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尤其在文学方面,更有大量优秀诗篇,文辞优美,意蕴丰富,令今人赞颂不已。诵读古人经典篇章,不但能陶治情操,更能提高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作文教学体现传统文化精神,必然要切入学生真实的生活,引导学生说真话。语文教师一定要具有本土化的文化积淀,又要具有国际化的文化视野,这样我们自己就将成为一个血肉丰满的、文化深厚的、蕴涵着时代精神的教师,我们才能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真正地培植起信念、理想、爱心与希望,使学生成为具有民主性格,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崇尚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人,使学生成为善于悦纳自我、友爱他人,使学生成为有情、有义、有趣的人。我们所做的一切才能真正体现完整的文化育人的深远意义和高远境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己也将进入建设生活,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只有建设生活的人,他的生活才能是美好的——他成为自我塑造者,自我革新的力量,他获得了真正的存在。就像黄河和长江滋养了中华的大地,中国人就是在这条文化长河的滋养下长大成熟的。谁丢失了他,谁就失去了根基。
让阅读缝补时光碎片,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何谓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其实,真正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靠媒体,而是靠教育,这是教育者的天然使命和文化责任,教育者应该成为本土文化的守望者。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守住语文——这是学科的“根”;守住课堂——这是教学的“根”;守住文化——这是精神的“根”。中華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然而,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着学生的生活,使得传统文化面临断层。母语教育极度弱化,本土文化严重缺失。因此,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了当务之急。在国学热、于丹热、易中天热、百家讲坛热之后,近几年有《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传承的力量》等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
平时课堂教学,我们将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利用多媒体,课前演讲,成语接龙,一句话新闻等形式展开;每周每个班开展一堂阅读课,高一上半学期:阅读《论语》《家》。高二上半学期:《鲁迅杂文精选》《三国演义》。课下教师组织学生以7-9人为一小组,组成读书交流组,每人买一本推荐篇目中的书,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笔记,一个月后9人相互交换书,交流心得,选出优秀读书笔记由学生展示交流,课后学生每人写一篇读书交流感想。针对高三学生可以系统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作文训练。我校语文教师针对高二学生在2017年11月15日第二课堂上分别展开了诗歌朗诵比赛,读书交流活动。寒暑假期间学生至少完成一篇名著的初步阅读。写5篇读书笔记,每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高一学生:阅读 《边城》《论语》《家》《红楼梦》《大卫科波菲尔》。高二学生:阅读《红楼梦》《高老头》《三国演义》《三重门》。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江苏中学 83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