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云
摘 要:本文通过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靖西夹砂陶及相关产品进行调研,并以百色麽乜造型为设计参考,将夹砂陶这种材质与麽乜造型进行设计结合,赋予产品以熟悉又独特的审美文化,并在制作过程中对夹砂陶的材质进行创新型的改良。创作一系列具有鲜明百色文化特征的夹砂陶产品。
关键词:夹砂陶;麽乜;造型设计;工艺创新;文创产品
一、研究现状
靖西夹砂陶于2012年4月被列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靖西夹砂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靖西的壮族先民至少在一万多年以前就开始掌握了夹砂陶的制作技艺,夹砂陶制作技艺因此被称为“活化石”,而夹砂陶被称为是广西“三大”名陶之一。靖西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目前,已经建好了两个夹砂陶传承展示基地,将利用这些基地,培养各种夹砂陶的传承人,以确保技艺得到传承,并以此为平台,向游客展示非凡的靖西传统技艺和文化。其中,地州镇龙腾村中屯自治区传承人刘承杰师傅烧夹砂陶的岩洞至今还在投入使用,可参观学习到锤石、和土、拉坯、烧制的全部制作过程;禄峒镇福进村党支部书记岑永确,凭借个人的书法、绘画、雕塑等特长及工作经验,对靖西夹砂陶制作技艺进行传承和创新,将原来作为生活生产用品的陶瓷产品提升到具有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
二、存在问题
靖西市在博物馆、景区的展示与宣传夹砂陶文化已经日趋完善,通过一系列对夹砂陶的传承活动也大大促进了夹砂陶的生产制作与销售渠道,促進了靖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扩大了夹砂陶的知名度。但在文创产品的研发方面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实用创新型的产品极少,经调研,目前夹砂陶产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大多数产品仍以传统器具制作为主,即便有关于本土元素的植入,也多是直接套用为主,视觉上缺乏美学特征,转化较生硬;二是制作工艺及原料没有进行深加工,手工艺制作为主,缺乏设计思维,制作器物以大型或较大型生活器皿为主,缺乏精致而又方便携带的实用美观产品;三是本土文化特色体现较少,没有与形成系列文化衍生品,传承活动较单一,缺乏深入挖掘。
由此看来,夹砂陶在与同为陶制品的钦州坭兴陶、云南建水陶等周边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总结其原因,主要是其产品造型单一、传统手工艺思维普遍、工艺较粗糙、艺术效果较差等,无法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或区域文化相结合起来,缺乏实用性及体现文化价值的产品。
三、设计缘起
基于以上调研分析,本文将选取“麽乜”这一百色市右江上游地区壮族特有的民间吉祥饰物作为茶壶造型设计来源,茶壶的主要原料为夹砂陶泥,以此进行创意设计。
“麽乜”是当地壮族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 ,大小不一、五颜六色,其造型是勇士伸开四肢拥抱龙珠,立体感很强,寓意是守护太阳、拥抱希望,在端午节、婚嫁礼俗是经常出现的礼品,也是平日送友人亲人的绝佳礼品。 如今,人们在传统“麽乜”工艺的基础上,开始融入百色壮族本土蜡染、土布、壮锦、竹编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现代生活元素,制作出耳环麽乜、手机麽乜饰佩、手机座等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产品,深受人们的青睐。摩乜作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殊的造型、美好的寓意已成为百色人心中独特的文化角色,是百色传统文化的情怀承载体,在造型上、色彩上颇具设计空间,可以将其造型与色彩融入现代茶壶设计中,这也是对麽乜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夹砂陶产品转型文化创意载体的较好示例。
四、创意设计
1、“麽乜”造型的茶具设计主要体现在对其人物形象的变形、简化,色彩与装饰设计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对麽乜装饰纹样进行提取和运用。如图:
2、对夹砂陶泥料及工艺的改良。在夹砂陶产品成型工艺方面做了很多次尝试,主要体现在夹砂陶泥色泽单一厚重、烧成温度曲线以及夹砂泥及粗糙质感的去留问题上。市面上很多适合夹砂陶烧制温度范围的釉料,但是泥料的本质面貌就会被覆盖,作为茶具,釉料较厚,含有茶成分的水分子也无法与陶壁相结合,产生反应,留住茶香。因此将采用化妆图或细陶与夹砂陶泥料结合的方式,设计效果图如图所示。既改变了泥料的色泽单一、厚重的特点,又改变了泥料的成分与质感,通过新的烧制的曲线可以使得泥坯的收缩率降低,开裂概率降低,从而成品率提高,实现了制作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