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佚文》中荀子养生思想研究

2019-06-25 00:36任丽红范文华
青年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

任丽红 范文华

摘 要:赵国思想家荀子集合百家之大成,颐养百岁之高寿。其养生思想,集中在《荀子》一书中,学界广有论及,苍生受益良多。随着荀学文献的深入研究,历代荀学大师从浩瀚的中华典籍中,辑佚、增补、校勘、编定,将两千年来散失在岁月长河中的荀子原文,滄海拾贝,探骊得珠,形成了《荀子佚文》。《荀子佚文》涌现出的荀子养生智慧,其内容为《荀子》一书所未刊载,对健康中国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具有丰富的文献价值和当代意义。

关键词:荀子佚文;荀子养生思想;健康中国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燕赵第一思想家,邯郸历史文化名人。郭沫若誉其为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章太炎誉其为继圣人孔子、亚圣孟子之后,儒家的第三位圣人——后圣;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布朗誉其为世界社会学的鼻祖。在世界上,荀子则是与西方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相提并论的中国哲人。可以说,荀子思想是中华历史长河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荀子颐养百岁之高寿,其养生思想为历代所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

一、荀子百岁之谜

荀子的年寿,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奇观。历代名家考证,可谓洋洋大观。比较有代表性的:梁启超在《荀卿及荀子》年表认为荀子活了95岁;梁启超的胞弟梁启雄在《荀子简释》年表认为荀子活了122岁;游国恩《荀卿考》认为荀子活了98岁;罗根泽《荀卿游历考》认为荀子活了103岁;当代学者以廖名春为代表,他在《荀子新探》中认为:“荀子,其年寿高达一百岁,荀子弟子张苍享年百有余岁。依此看来,荀子寿达百岁,也是可信的。”纵观学者考证,虽然百家争鸣,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那就是荀子年寿,在百岁左右。毫无疑问,荀子是一位非常长寿的思想家,在燕赵思想家中可以说是年高德劭。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荀子有百岁之高寿,他的诸位弟子也得到荀子养生思想的精华,寿高百岁者不乏其人。如:荀子弟子张苍,为汉高祖、汉文帝两代丞相,二十余年,定章程,废肉刑,开启文景之治,传承汉代经学,实为荀学高足。《史记·张丞相列传》:“苍年百有余岁而卒。”张苍活了一百多岁,这是《史记》明确记载的。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之《虞卿著书考》中,对荀子弟子张苍进行考证:“至张苍之卒,在孝景前五年。即谓其年百余岁,则生年当在秦昭王晚节。昭王末年至孝景前五年凡九十九年。今姑谓魏信陵破秦邯郸之岁苍生,则苍凡百有五岁。”国学大师钱穆进一步推论,张苍至少活了105岁。

又如:荀子弟子浮丘伯,曾教授楚元王《诗经》。楚元王刘交为汉高祖刘邦的亲弟弟,可见浮丘伯的学术地位之高。《四库全书》收录《苏诗续补遗卷》引用《神仙传》:“浮丘伯,姓李,隐居嵩山,服黄精二十年,久之成道,白日飞升。”元代学者虞集《道园学古录》之《宣城贡先生庆八十诗序》:“所谓人瑞者乎,昔者西都诸儒申公、伏生皆八九十至于百岁。而浮丘伯,或者又谓其得仙道,寿盖不知其纪也。贡氏明经世家也,为申为伏为浮丘,固其宜哉。”浮丘伯不仅享有高寿,而且还修道成仙,“寿盖不知其纪也”。历代学者也不知道到底有多么高寿,只是美称其为“人瑞”!人瑞,即人中祥瑞,多指有德行或高寿的人,世人常有“百岁人瑞”的说法。

荀子作为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自然也通达中华先秦时代的养生智慧。荀子与其弟子张苍、浮丘伯等人,都寿高百岁,这也侧面证明荀子的养生思想,确然不虚。其养生思想,集中在《荀子》一书中,学界广有论及,苍生受益良多。

二、桃李“一时”与松柏“不凋”

随着荀学文献的深入研究,历代荀学大师从浩瀚的中华典籍中,辑佚、增补、校勘、编定,将两千年来散失在岁月长河中的荀子原文,沧海拾贝,探骊得珠,形成了《荀子佚文》,其内容为《荀子》一书所未刊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根据王天海《荀子校释》附录辑佚荀子佚文,共13条。包括: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辑佚四条;晚清刘师培《荀子佚文》辑佚五条;王天海《荀子校释》辑佚四条。其中三条佚文,集中体现了荀子的养生思想。

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辑佚其一:“桃李蒨粲于一时,时至而后杀。至于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真矣。”此佚文,《文选》卷二十二左思《招隐诗》注,冠之以“孙卿子曰”,凡34字。在《荀子》原作中,孙卿子即荀子。《唐宋诗醇》在引用此佚文时,则冠之以“荀子曰”。大意为,桃李灿烂绽放于一时,时节一到,就凋谢了。至于松柏,经历隆冬而不凋谢,覆盖霜雪而不变色,可以说得到了真谛。荀子作为儒学大师,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理论。《论语·子罕》记载:“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集释》还特别对比了“桃李”,不谋而合:“譬之春夏之交,桃浓李郁,较松柏之坚劲者,尤足悦目赏心;及至霜雪交加,百卉枯落,而所谓浓郁者不知何往,惟有此坚心劲节,足以支持残局,重待阳和,然后知其秉性固自不同也。”

荀子经过对比桃李、松柏之后,虽然桃李芳华“蒨粲于一时”,非常夺目喜人,然而荀子更加推崇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的品质,荀子所谓松柏“得其真矣”。在养生思想上,桃李“灿然一时”与松柏“不凋不变”,荀子显然更加推崇后者。中华成语“松柏之寿”即形容人长寿。

三、善用“吾师”与治气养生

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辑佚其二:“有人道我善者,是吾贼也;道我恶者,是吾师也。”《文选》卷四十二《曹植与杨德祖书》注,冠之以“荀子曰”,凡18字。历代文选版本,皆冠之以“荀子曰”,唯有清代马骕《绎史》冠之以“孟子曰”,将“道我恶者”,写为“道吾恶者”,余言相同。大意为,如果有人对我迎合赞美,那就是要败坏我的贼人;如果有人对我批评错误,那就是我的老师。根据《荀子·修身》原文:“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大意为,所以指责我而指责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赞同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因此,此佚文应当出自《荀子·修身》。

荀子对人情事理有着深刻的洞悉,并对为人处世有着良好的心态,这是长寿的处事原则。《荀子·修身》随即云:“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彭祖:姓篯,名铿,尧封之于彭城,传说他经历了虞、夏、商、周,活了八百岁。以调理气息为养生的秘法,就能使自己的寿命仅次于彭祖。而调理气息、平和心态,就要亲近“师”,而远离“贼”,亲近纠正我不良习惯的人,远离阿谀奉承我的人。如《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庸俗平凡低能散漫的人,就用良师益友来管教他。何人可以称之为“吾师”呢?就是“道我恶者”,看起来是批评,其实是纠正我过错的老师啊!

荀子弟子韩非在《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记载,扁鹊见蔡桓公,指出“君有疾在腠理”,桓侯自称“寡人无疾。”随后,扁鹊又连续劝谏:“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蔡桓公听惯了阿谀奉承,对于扁鹊的逆耳忠言,置之不理,直到“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韩非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诠释了荀子对于“师”与“贼”的逻辑关系。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分师贼,结果不仅没有长寿,反而病死。

四、慎言慎行与避害延寿

晚清刘师培《荀子佚文》辑佚其三:“金人铭曰,周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毋多言,无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引《孙卿子·金人铭》云,冠之以“孙卿子又曰”,凡48字。《说苑》卷十《敬慎》与《孔子家语》卷第三《观周第十一》皆有著录。《太平御览》所引《荀子佚文》对《金人铭》之记载,要早于《孔子家语》和《说苑》等著作。《艺文类聚》录文略多:“周太庙金人铭曰:孔子观周,入后稷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无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患。”

荀子在《荀子·劝学》告诫:“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大意为,所以说话有时会招来灾祸,做事有时会招致耻辱,君子要小心自己的立身行事啊!这与佚文“毋多言,无多事”的告诫,如出一辙,特别是《荀子佚文》与《荀子·劝学》都贯穿了“慎”的思想精华。

荀子不是主张不要说话,而是反对轻易地发表不成熟的见解。如《荀子·修身》:“易言曰诞。”轻易乱说叫做荒诞,这是不可取的。那么荀子主张怎样说话办事呢?《荀子·哀公》给出了答案:“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说话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所说的话;做事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所经手的事。又如《荀子·儒效》:“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说话一定符合道理,做事一定符合要求,这些才是君子所擅长的。

荀子还特别注重“言”的双重力量。如《荀子·荣辱》强调:“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所以和别人说善意的话,比给他穿件衣服还温暖;用恶语伤人,就比矛戟刺得还深。

荀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是“不言”!《荀子·不苟》:“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上天不说话而人们都推崇它高远,大地不说话而人们都推崇它深厚,四季不说话而百姓都知道春、夏、秋、冬变换的时期。因此《荀子·儒效》:“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君子没有爵位也尊贵,没有俸禄也富裕,不辩说也被信任。

慎言的思想,还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如《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修行的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精气神,是养生的根本;是非祸患,则是长寿的阻碍。慎言慎行,善加修行,正是养生长寿的必由之路。清代医学家袁开昌将此条《荀子佚文》收入《养生三要》,正是明证。

五、余论

荀子作為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不会空谈玄奥的养生哲理,更不会秘传炼丹仙方,而是将他的养生思想如“治气养生”等,具体化、生活化,使得人们的日常言行都符合——礼。这个礼,既符合天道自然的规律,也符合人文社会的规范,还能提升内心的修养境界,自然“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荀子佚文》涌现出的荀子养生智慧,其内容为《荀子》一书所未刊载,对健康中国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具有丰富的文献价值和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廖名春.荀子新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4]冯景.苏诗续补遗卷上[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6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虞集.道园学古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王天海.荀子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7]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马骕.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0]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1]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2]吴承恩.西游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卫计委再推“健康中国”战略型 健康产业或迎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