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水的组成》教学中的应用

2019-06-24 10:49赵盼
世界家苑 2019年5期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化学教学

赵盼

摘要: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基础知识比较欠缺,化学语言还没完全形成,所以《水的组成》这一节教学会存在一些困难。本文将从“最近发展区”理论着眼,找出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发展的水平,为学生搭建有效的“脚手架”,从而完善教学内容。

关键词:化学教学;水的组成;最近发展区

1 引言

2012年7月,我进入了沈阳市五十中学,成为了一名初三化学教师,工作至今,已成功送走了两个毕业班。回首这一年多的教学经历,我深感学情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身为一线教师,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在每一节课教学之前,都要认真进行学生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从而找到其中的联结点,优化我们的教学内容。

《水的组成》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氧气和二氧化碳内容之后,是近几年中考必考的知识点之一。在之前第二章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氧气的相关知识,具备了判断化学变化、氧气的鉴别、文字表达式的书写等技能,这对本节课起到了铺垫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水的分解可以深化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再认识—有新物质生成,元素种类不变。下面我将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谈谈如何进行这一节的教学。

2 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为了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难度,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称之为“现有发展水平”,指已经完成的儿童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它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区”,指儿童正在形成,正在成熟和正在发展的过程,其实质表现为儿童在自己的这一发展阶段上还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但可以在成人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合作下与帮助下解决问题。维果茨基的教育理论为当前建构主义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的含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中一条重要的信条便是“搭建脚手架”这一概念。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支架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建构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在支架教学这一模式中,只有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的“脚手架”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最有效的。

3 分析学情,确定“最近发展区”

我任教的班级在整个学校来说是所谓的差班,学生们基础知识很差,学习热情不高,理解问题也比较慢,就本节课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于化学反应的本质理解不够,只知道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但由于元素还没有学习,所以不能很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这个观点。

(2)在进行电解水实验的教学时,学生不认真思考气体的检验意义,导致搞不清楚正负极产生什么气体,只能死记硬背结论,经常背混。

(3)对于学生来说氢气的性质是陌生的知识,其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经常与之前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混淆,不能将氢气的燃烧与之前所学联系在一起。

(4)关于水的组成,学生从H2O这个化学式中,误认为水中有氧气、氢气,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不清晰。

4 利用“最近发展区”,完善教学设计

首先,本节课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为了让学生理解“元素守恒”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先写出几个学生熟悉但是故意写错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进行找茬,通过找茬的活动,观察等式两边的化学元素,进而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结论。

第二,教学时要重视化学实验。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是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学生早已经知道了。在物理课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水的凝固点为零摄氏度,沸点为一百摄氏度等,但是水通电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可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来组织教学,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实验结论。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电解前加入氢氧化钠或者稀硫酸的作用”“实验结果存在误差的原因”等等,有了亲身体验的过程,学生会加深对该实验的理解,记忆自然深刻。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水的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巧妙设置课堂练习,做到因材施教,并且联系之前学习的知识,把所学知识点串联起来。环环相扣,充分联系,争取让每一个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点。在教学中,我设置了如下几道习题:

1.下列关于水的性质的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水电解可产生两种气体 B.水在结冰后体积变大

C.水不能燃烧 D.水在100℃时,可能不会沸腾

2.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是()

A.氢原子 B.氢分子和氧原子

C.水分子 D.氢元素和氧元素

3.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

A.氢气、氧气组成 B.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C.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4.关于电解水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正极气体能燃烧,负极气体也能燃烧

B.做电解水实验,通的应是直流电

C.负极产生气体与正极产生气体质量比为2:1

D.负极产生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5. 小兰已经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已经成功

C.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D.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最后,要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由此加强水的组成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升华知识点。

5 结语

素质教育改革中,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使得交往成为一切有效教学的必需要素,教学中的交往作为背景和手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真正把教学看成“一种交往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交往而沟通、交流、协调,从而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交往中发现自我,增强主体性,形成主体意识;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形成丰富而健康的个性。

参考文献:

[1] 龚贻文.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创新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2012(01).

[2] 邓永财,李广洲.IHV——化学式教育新方法[J].化學教育,2006(12).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五十中学)

猜你喜欢
最近发展区化学教学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班级内分层教学研究
论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路径选择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