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燕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也意味着在当今的教学中必须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情境教学法是指建立学生与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等多方面能力。本文将在这种大背景下简单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生活情境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小学教学是学生打下知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键阶段,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下,更注重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过程,培养实践运用能力,激发自主学习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变得极为重要。生活情境的构建将学生的生活场景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赋予书本知识生机和活力,能够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更专注于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等多项能力。
1 紧抓注意更容易
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存在注意力差,容易走神,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不够等问题。这种问题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学生对于学习点燃不了自己的兴趣。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述往往完全依据课本展开,缺少与学生自身的联系,在学生眼中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通过运用生活情境,能够将学生和书本知识构建起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生活情境融入课堂中,也能够塑造出一种轻松生动的课堂氛围。由于生活情境学生更熟悉,将知识融于其中进行讲述,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在讲课时结合授课内容,运用生活中的情境进行举例,使得学生便于理解。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的学习中,这一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这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授这一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将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相连。在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一個任务,让他们去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和长方体进行观察,并且归纳出它们的特点。通过这样一项活动的展开,学生们不仅被调动起了兴趣,同时借助生活中常见物品,也帮同学们更好的提升了空间逻辑思维能力。
2 深挖教材养思维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不能够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得他们初步形成数学思维,这是帮助他们后续学习数学的关键所在。通过将教材内容将问题生活情境化,能够将问题放置在情境中,并且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教授,使得学生的思考更具逻辑性,也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为此,课堂问题的设置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进行思维逻辑的梳理,逐渐形成数学思维。
例如《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中,教师在授课中可以首先向学生构建一个情境有七个小朋友在店糕店里选择自己喜欢吃的蛋糕,蛋糕的口味有四种。首先教师让学生分别列出每种蛋糕喜欢的小朋友所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通过这个问题来巩固学生对于分数这一概念的理解。然后让同学们回答某两种蛋糕喜欢的小朋友占几分之几,有的学生的计算方法是当第一个问题中所算出的两个分数进行相加,有的学生则选择了先算出喜欢这两种蛋糕小朋友的总人数再用分数表达,在这个问题中实现了对于分数加减法的有效学习。通过情境融于教学问题,学生的兴趣不仅被有效的调动起来,同时也实现了教学上的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
3 中间是一个融于实际锻能力
任何知识的学习最终目的都是将其应用于生活中,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起重要的实践运用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问题融入于情境中,无疑给了学生将问题进行实践与运用创造的更好条件。为此在实际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问题转化为情景,为学生创造出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这种模式也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意识中,将学习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将这种能力转化为知识的实践与运用能力,获得锻炼和提升。
以《折线统计图》一课为例,在讲述完这一节课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在班级内自由的组成小组,依据折线统计图的特性来选定讨论问题。小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和讨论之后,针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最终以折线统计图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一个课后活动,学生们将折线统计图的知识真正的与生活中的实践相连接。在活动后的反馈环节中,学生表示这种任务十分有趣,自己不仅在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应用掌握的更加牢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还获得了很多别的收获。
综上所述,生活情境教学法能够融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其融入授课过程能够有效形成课堂的生动气氛,并且能够便于学生理解。将其融于问题中,则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并且提升学生的知识实践运用能力。借助生活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高效实现素质教育和全面教育。
参考文献:
[1] 金轩竹,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中真实情境的理解与设计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18(09).
[2] 郭艳萍.一言一行皆数学——浅谈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J].才智,2017(11).
[3] 苗宝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海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