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境·情境·化境

2019-06-24 17:40宋莺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化境诗境理想

宋莺

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经典散文,无论是教材内的必读,还是教材外的选读,那些传承至今的经典章句,都会给学生以或深或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自古及今,经典诵读的方法都经常被用于语文教学,且往往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我国古代,语文教学尤其关注熟读成诵过程中的“体味”和“精思”引导功能。至于如何加深经典诵读的积极影响效用,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借助诵读思接千载、神游八极,从而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吸收深厚的民族文化养分,则是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诗境、情境、化境三个层次对初中语文经典诵读的方式展开分析。

一、诗境融入的常规做法

我们之所以强调以诗境开始的常规做法,主要是由于诗境启发式的诵读易于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其更快进入到诵读状态。实践中经常可以发现:初中生在诵读一篇篇比较经典的作品时,会有不胜欣喜之感。这种感受是值得应用的宝贵资源。具体可以考虑下述几种诗境诵读指导方式。

1.文与画相配合。笔者曾经给学生安排抄录岁寒三友“松”“竹”“梅”有关诗词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对这些诗词配以自主绘画,效果都比较理想。当学生给咏竹的诗配以国画作品墨竹图时,充分证明学生已经对作品之中“竹”所具有的虚心劲节精神、高标挺立品格产生了较强的认同感;给咏梅的诗配上喜上眉梢图时,便可以证明学生已经对作品之中梅所具有的坚贞乐观精神产生了较强的认同感……用这种诵读之后再配画的做法,学生离诗境将更近一步。

2.文与唱相协调。毋庸置疑,对于那些经典作品来说,它是属于作者心灵的吟唱。将这些作者心灵的吟唱传递到学习者心灵深处,以唱助读可以说是一种操作性极强的绝妙方法。比如当接触到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即可以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之后,聆听并演绎王菲的同名歌曲;当接触到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时,慷慨激昂的音乐同样有益于诵读情感的延续。这种做法让学生实现快乐诵读,有利于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3.文与音相统一。在诵读指导中,还可以采取文与音相统一的做法,也就是让名家朗诵的音频,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文、音和谐的意境中完成诵读,从而达到逐步解读、品味、沉醉、理性分析的效果。在高山流水般的优美声音之中,学生将被带入到一个又一个琳琅仙境。

二、情境介入的适应行为

1.与学生心理相适应。对于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指导来说,情境介入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方法。其适应性体现于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尊重上,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构建形成与诵读相协调的良好情境,用于保证诵读产生更佳的效果。具体地讲,即要求教师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去,并使情境和诵读内容产生积极的适应关系,让学生诵读时形成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情境中诵读,在诵读中动情,这种做法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认知规律相一致,可以保证学生更扎实地理解作品内容。与此同时,借助情、境、理相结合的纽带传承关系,学生还可以体会到诵读所带来的无限乐趣,这与前面所提到的诗境融入常规做法又是保持一致的。例如,在接触到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出于使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春天之美的考虑,反复诵读本身便非常有必要。而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在进行诵读之前,主动查找一些和春的韵味有关的图片或者音视频资料,让学生以资料为借鉴,进行轻松明快的诵读,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所具有的欣喜之感。像遇到“盼望着,盼望着”这句话的时候,春天还没有到来,学生便可以从图片中得到诵读语气应当舒缓自然的灵感。而遇到“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一类的句子时,则需要使自己处于仿真的心理情境之下,诵读出比较欣喜的感觉。

2.与文本内容相适应。从文本自身的特点进行分析,无论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篇章,还是被引入到课堂中的拓展篇章,对于学生而言,都或多或少存在语言文字理解方面的障碍,学生很难产生逼真的情感体验。若是教师直接引导学生进入到诵读状态,则不易于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此,教师更应当使情境和诵读过程相匹配,借助音乐、视频、现场表演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情境的精心设计要求。比如当诵读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借助作者的描绘,我们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情怀,感受到天下大观的波澜壮阔。通过进一步的引导,还能够让学生透过范仲淹的博大襟怀,去感受中国古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为理念,并拓展至其他的人物。如苏东坡、岳飞、辛弃疾、文天祥等。这种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介入,仿佛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利于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别样的景致。

三、化境深入的延续指导

让诵读趋于化境,是学生完成经典诵读任务的理想状态。达到这种状态的目标通常包括两项内容。

1.诵读与一般教学内容的融合化境。让诵读不再局限于本身,而是同一般教学内容相联系,是它作用外化的重要指向。为此,教师可以首先考虑开设专业性更强的诵读课,适当增加学生诵读的时间,另外给学生以必要的诵读内容指导,促进学生对诵读内容的理解。其次,教师需要使诵读过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升经典诵读的效果。举例来说,在学习《孟子二章》中的“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及《散文二篇》中“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活着”等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并兼顾诵读国学经典《格言联璧》中的精华部分。后者所体现的与个人、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相关的格言,正可以成为教材内容的注脚,帮助学生进入到诵读与一般教学内容的融合化境。

2.诵读与学以致用理想的融合化境。学以致用的诵读,让诵读体验最终指向学习求知和行文做人的理想境界,满足丰富灵魂、感悟生命的需求,特别是基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实用性较强的资源及经验。比如可以指导学生在诵读《论语》中学习圣人的谆谆教导,在诵读《诗经》时体会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朦胧之美,在诵读《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文章时,意识到说明文的行文结构……总之,教师和学生共同诵读经典文章,记忆经典语句,使经典的语句给语文课堂增添哲思的元素、优美的兴味,使经典篇章的结构让相关的作文创作文采飞扬。这些都足以使学生进入到诵读與学以致用理想的融合化境之中,使经典诵读的功能不再局限于狭隘的角落。

游心于天地之内,翱翔于神采之中。诵读的做法可以让初中生将经典文化的精髓浸润于心灵,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多个方面得到有价值的锤炼,特别是会自觉以温善敦厚的态度对待学习历程与世间万事万物。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引诵读入诗境,导诵读入情境,最终让诵读过程臻于学以致用的化境。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化境诗境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佘景峰
化境
诗境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视觉万象 化境心源——学术性与思考型意象油画家任传文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化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