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操作误区及对策

2019-06-24 17:40徐梦吟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叠词雾凇写作方法

徐梦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活动包括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的内容,而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就必须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了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认识,当下广大语文教师已充分认识到语文姓“语”的重要性,认为阅读教学应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关注言语表达形式,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学校听了一年多的语文课之后,我发现老师们在读写结合课型的操作过程中陷入了迷茫,呈现出一片“糊状”。现以一位老师的《雾凇》(苏教版第七册)一课教学为例,分析其读写结合过程中的操作误区,并寻找对策,以期对教师们有所启发,能在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地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之目的。

【案例回放】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雾凇》

师:这段话写得好在哪里?

生:写出了雾凇凝结的过程,从“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能看出来。

生:用了比喻。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呢?

生:把松针、柳枝比作白银。

生:还把松针、柳枝比作了银线、银条。

生:写得很有条理,从“最初,逐渐,最后”能看出来。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下面我们把这段话读好。

师:下雪时,地上的积雪也是慢慢堆起来的,仿照文中这段话,写出下雪的过程。

(学生一脸迷茫,低头慢慢地憋字)

【误区分析】

应该说,把这一段文字作为读写结合的一个点进行教学是可以的。这位老师的教学程序是先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这一段文字,然后指导学生读好语言,最后结合学生的生活仿写一个片段。但结果是学生不会写。可以说这个读写结合的片段教学是无效的、失败的。结合我所听过的许多老师的课,他们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走入两个误区。

一是读写分离。读写结合,首先要读,必须要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老师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有的把“读”和“写”分得清清楚楚,教学结构上呈现先读后写;有的虽然从写的角度去读,但仅仅是从文字的表面滑过,没有真正深入到写的内核。如老师问“这段话写得好在哪里”,貌似读写结合了,但实质上只是一个标签式的提问,并没有一个把手引领学生把读和写勾连起来;学生也看不到它们内在的联系,乃至于在读完之后茫然地拿起笔来而无从下手。

二是读得模糊,写得糊涂。此例中,老师也没有搞清楚此段文字的言语形式,于是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只是让学生关注了几个笼统的、大而泛之的概念:“这段话写得好在哪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把这段话读好。”隔岸观火,学生读完后,脑海里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并没有学到有用的、哪怕是一鳞半爪的写作方法,写的时候自然是糊里糊涂。

【制订对策】

读写结合,就是在阅读文本中找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着此学段典型的写作方法的一段或一篇文章让学生仿写。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可见仿写对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表明,儿童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是要借助模仿这个“阶梯”。朱作仁教授在论述仿写在读写结合中的重要作用时说,仿写是读写结合的最基本形式。模仿这一心理活动,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了,如果离开了模仿,读写之间就无法结合。

仿写,仿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仿言语形式,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到言语形式写自己的生活内容。这个形式就是给学生一个写作的“阶梯”,找出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之间的支撑点,让他们用力地“攀登”,保证学生习作兴趣的高涨,让学生从乐于习作逐步走向善于写作。

读写结合,关键是有效的读,既要读懂内容,又要读清、读明言语形式。如此,才能清清楚楚地仿,明明白白地写。因此,读写结合要把握“三性”。

一、目的性

⒈定点准确。“写”是读写结合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因此,在确定读写结合的教学点时,一定要用“写”的目光去选择,要选择适合学生仿写的语言内容和言语形式。《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对于中年级孩子来说,片段训练是写作的主要方式。在生活中,孩子的眼光也能捕捉到许多类似的自然现象,诸如雨、雪、雾、风等。从言语形式来说,这段的叠词、比喻等写作方法适合中年级孩子学习,便于孩子们模仿。

⒉目标明确。目标明确是指在读写结合中,读的目标要始终指向写的目标,不能旁逸斜出。上例中,教师问学生把什么比作什么,就属于教学比喻修辞手法的一个套路,没有思考这个环节的教学对达成“写”的教学目标有无益处。这种无效的教学环节,在老师们的课堂中比比皆是,其根本原因是目标不明确。

二、具体性

模糊、泛化的反面就是具体。具体的一定是清晰的、针对性很强的、容易模仿的。言语形式隐藏在语言文字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来,需要概括、总结、提炼,学生写的时候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雾凇》中的这一段写得好在哪里呢?我认为有三点:(1)用叠词“慢慢地、轻轻地、一層又一层”写出了雾凇形成的特点是慢慢的、逐渐的;(2)用“银线、银条、银松雪柳”写出了变化的过程是从少到多;(3)用比喻把这个变化的过程写得生动、形象。这样就清晰地告诉学生,写作时要用叠词,用比喻,要写出由少到多的变化过程。这样就为学生的写提供了一个拐杖,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台阶,有利于降低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一次次的读写结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习作的技巧,只有把言语形式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读写结合才有效。

三、融合性

读与写,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读的方式、读的效度直接影响着写的效果。读与写应该水乳交融,读中有写,读中促写,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读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学会了写作;而不能读、写两张皮,读完再学写。回到《雾凇》这一段教学,学生体会到用叠词写出了雾凇的变化过程之后,随后就要指导学生读出“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这几个叠词的意蕴;在知晓“用‘银线、银条、银松雪柳写出了变化的过程是从少到多”的写作方法后,便指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声音的高低读出从少到多的变化过程;在明确了比喻的修辞之后,要带着学生把比喻句读美,读出形象来。如此便在读中更加明晰言语的形式,从而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读写结合是落实“语用”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我们应该脚踏实地,踩实读和写的过程,让学生真正从读中学到方法,在读中学会写作,从而达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标。

猜你喜欢
叠词雾凇写作方法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雾凇奇观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雾凇岛
“的”字叠词招聘会
美哉,兴凯湖雾凇
让叠词走进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