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积累拓展视野,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2019-06-24 17:40史小娟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习作作文

史小娟

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就是习作教学。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看到习作题目经常无从下笔,到底写些什么呢。笔者以为,优美词句段的积累应该是一种有利的资源。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选择精妙的词语和句段,同时用在课外积累上,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学会自主积累灵活运用。另外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

一、注重好词好句积累,提升积累模仿意识

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好词好句,经常出现在名家名篇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以调动学生对好词好句积累的兴趣。

1.师生共同背诵优美词句,发挥示范作用。丹麦语言学家斯培森说:“学习语言需要背诵,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記忆里生根。”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代。此时,把美文佳句储存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弥补他们“不会表达”的缺憾。语文课尽量做到让学生多感悟,多体会,多背诵。要求学生会背的课文,老师和学生一起高高兴兴地背诵,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

2.师生共同收集好词佳句,发扬引领风格。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课文和篇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画下一些优美的语段,再在自己的积累本上记录下来。“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让孩子养成边动笔边阅读的好习惯。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时候,我发现本单元都是描写景色的文章,于是我就请同学们把这一单元写景的词语收集起来。这个时候我知道孩子们积累本上的好词不少,就让他们在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进行汇报,全班同学再用这些汇报的词语写一段话,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3. 师生共同仿写好句好段,提升模仿能力。句段训练应是学生习作训练的开始阶段,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的写话难度,也激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如,学了《师恩难忘》以后,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中描写老师的情景练习写一段话。有的孩子写妈妈干家务的场面,有的写自己玩玩具的场景,孩子们都写得很好。这样经常进行仿句仿段的写作,不仅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更为写好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拓展课外阅读范围,拓宽美丽视野

美丽句段的积累与丰富离不开阅读,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更是得力于大量的课外阅读。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不是规定孩子要读多少书,而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最直接的方法,是采用家校结合的方法。在校内,教师根据小学生大都爱听故事、表现欲强的特点,可以利用给学生讲故事的机会,向学生推荐好书,并引导他们自己讲故事。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奖励。在每周的语文课中,我班就安排一节语文课作为读书课,孩子们在图书角找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读20分钟。在读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很主动地把文章中的好句好段记在摘抄本上,从中看出他们不仅对课外阅读有兴趣,而且还掌握了积累佳句佳段的方法。

2. 走进孩子生活,做好积累。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小学生虽然生活体验相当有限,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作为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将其各种生活体验调入到他们的脑海中,引导、启发他们积累。孩子们都爱看动画片,动画片里的语言生动有趣,而积累这些丰富多彩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有的动画片与经典童话和寓言联系紧密。比如现在孩子们爱看的《喜洋洋与灰太狼》,里面有一些经典故事,孩子们看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看看原作,他们一定兴致盎然。电视上和生活中还有很多好的广告词,精练简洁,含义深刻,朗朗上口。 这些精彩的语句,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孩子们如果能够有意识地积累,那他们脑海中的语言宝库将会极为丰富。

3.激励孩子坚持撰写日记。我要求学生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哪怕只写一句完整的话也行。只要坚持天天写,天天反思,一定能提高。例如,今天和同学产生了矛盾,自己该反思我有哪里做得不对的地方,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把这些都写下来。此外,写日记,既能积累写作素材,又能锻炼学生运用积累的本领。日记可以是自己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根据自己贴、画的内容用上自己的积累写几句或一段话。当然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写日记。比如体育课上进行了拔河比赛,让学生写一写当时的情景;考试考好了,你想说些什么,把它写下来……

三、注重张扬个性,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思维,每个学生都有交际的需要,都有展现个性的渴求,都有值得表达的思想。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和作文程度,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喜好等,采用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各方面得到主动发展。

1.习作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兴趣。学生习作存在“套、抄、编、选”,没有个性,千篇一律等弊端。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习作内容不熟悉,不感兴趣。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指出“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表达真情实感”。每个学生的情感、兴趣、爱好,接触的事物,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等都不相同,习作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赋予学生多元选择习作内容的权利。如小学四年级习作是让学生写“一件令我后悔的事”。我认为“后悔”这一种情感不能涵盖一个人童年所有的情感。有的可能是“美好的”,有的可能是“令人难忘的”……要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情感落脚点,从熟悉的、感兴趣的、想写的内容入手,尊重学生的情感差异,学生才能“下笔如有神”,使习作真正表现各自的生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方法指导要适应学生的能力。每个学生的作文能力因生活环境、学习态度、学习风格不同,存在着差别。而现在的作文指导课大都采用整班级的学生统一指导、统一习作要求的方法,没有考虑学生的作文能力存在差异,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根据生长教育理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如记一次拔河比赛,针对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简单点拨之后便可让他们自主写作;对作文能力一般和较差的同学,可让他们观看录像,边观察边回忆;对暂时无法落笔的学生,教师还可提供范文,引导分析,再让学生仿写。这样分层指导,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促使人人提高,为以后的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谋篇布局的技巧外,更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课内积累好词佳句,课外进行语言拓展,同时在习作教学中不断张扬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摆脱“无米之炊”的苦恼,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习作作文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