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功能

2019-06-24 06:26班绍财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5期
关键词:发挥小组合作数学教学

班绍财

[摘 要]数学课堂中,教师可通过“改变教室座位,为小组合作提供环境”“教给表达模板,为小组合作提供方式”“给予自主学习单,为小组合作提供内容”“组织上台交流,为小组合作提供反馈”等策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发挥;小组合作;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5-0045-02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为主,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养成不积极主动思考、等待教师说答案的坏习惯。很快,大家发现了这样教学的弊端,因此一种叫“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倡导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一、改变教室座位,为小组合作提供环境

以往学生的教室位置以“秧田式”的安排为主,大家认为这样的座位安排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但实际上学生的视线首先看到的是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而现在教室以“U字形”的方式安排学生的座位,认为这样有助于学生一转身就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他们的小组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交流环境和便利条件。为了进一步比较这两种教室座位的安排方式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影响,我进行了实际测试,即两个班级教学同一内容,但采用不同的座位安排方式:在A班采用原来“秧田式”的座位安排,在B班采用“U字形”的座位安排。当我在两个班级提出同一个数学问题,还没有说出“四人小组交流你们的想法”时,A班的学生就已经转过身去,纷纷推脱谁先来说;而B班的学生则开始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在倾听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整个小组交流的观点越来越集中和完整。

通过对比实验,我发现把教室座位以“U字形”安排,不仅能够节约学生转身交流的时间,有利于学生面对面进行讨论交流,唤醒学生交流的欲望,方便同伴之间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小组内轻声交流,让整个小组的同伴都能听到,但又不影响其他小组的交流。同时,“U字形”的教室座位安排,有利于改变教师在讲台前的站位,促使教师走到学生中去,耐心傾听每个小组学生的交流情况,让每个学生在交流时都是面对面的。

二、教给表达模板,为小组合作提供方式

无论是低段学生的小组合作,还是高段学生的小组合作;无论是小组内的合作交流,还是全班的汇报交流,教师都应当教给学生一定的语言交流模板,方便他们在交流和汇报时灵活选择与运用。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形成了比较规范且经典的“小老师”话语交流模板和要求。如小组合作交流时给四个同伴安排发言顺序,声音只要在小组内能听清楚就好,当别人发言时保持安静,等他人发言结束后再进行补充和反驳;全班汇报展示时,可以运用“下面由我们第一小组来进行分享,请大家听我说”“在这个地方,我特别要强调,大家听好了”“大家听明白了吗”“大家还有什么要问我的吗”“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等语言进行交流。

当然,针对不同的数学题目,学生在小组交流和全班汇报时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如交流解决问题的题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两步走:一是分析题目意思,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二是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又如,交流数学概念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三步走:一是观察模型;二是实际操作,可以用“我们通过操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等语言进行交流;三是归纳特点,可以用“我们通过总结,验证出了[××]的结论”等语言进行交流。再如,在交流计算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两步走:一是探究算法,可以用“我是用[××]方法计算出来的”这样的语言进行交流;二是说清算理,规范语言。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练习后,学生小组合作的语言会越来越简洁和规范,在与同伴合作交流时就会明确所要完成的事情,这样学习会更高效、更省时。

三、给予自主学习单,为小组合作提供内容

自主学习单为小组合作提供了交流的内容,让学生根据问题,寻找解题思路去与同伴交流。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一课时,我在自主学习单中设计了三个讨论问题:(1)试一试:自己出一道连加的算式和一道连减的算式,并试着算一算。(2)比一比:笔算连加的竖式有两种写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3)补充:你还有什么问题?还有哪些细节要特别提醒小伙伴注意的?这份自主学习单中的三个问题全面地概括了整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如第(1)题要求学生能正确计算连加和连减的算式,第(2)题旨在使学生能用多种方法正确笔算连加的竖式,第(3)题旨在让学生关注连加和连减计算时的注意点,且这三个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又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一课时,我在自主学习单中设计了以下三个讨论问题:(1)在家或者超市里找一两个稍大一些的容器,你能在容器表面的标签上找到它的容量是多少吗?同时记录下来。(2)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那你知道1升是多少吗?你可以准备一个1升的容器带到学校来,也可以说一说或用手势比画1升容器的大小。(3)阅读数学书第7页上的“动手做”,按照步骤自己做一个1升的容器。你能用自己制作的容器去估计家里脸盆、奶锅等物体的容量吗?这份自主学习单中的第(1)题旨在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第(2)题旨在让学生借助手势,建立1升的量感;第(3)题旨在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工具去测量其他物体的体积。这样,围绕自主学习单中的数学问题展开学习和讨论,让学生有了可以讨论和思考的内容,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学习。

四、组织上台交流,为小组合作提供反馈

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目的是使他们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学会思考和解题的方法。为了了解学生小组合作的成果,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一般都会组织全班汇报,即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汇报,其他小组做补充或者反驳。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一课时,我让学生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即“自己出一道连加的算式和一道连减的算式,并试着算一算”。有的学生说“我写的连加算式是14+13+20,先算14+13=27,再算27+20=47”;有的学生说“我写的连加算式是10+20+30,先算10+20=30,再算30+30=60”;有的学生说“我写的连加算式是32+32+32,先算32+32=64,再算64+32=96”……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概括连加算式的运算顺序,于是他们很快归纳出结论:连加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可见,数学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不仅能了解他们的思考是否正确,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胆量,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数学学习上获得真正的发展。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发挥小组合作数学教学
浅谈如何发挥好办公室的职能作用
如何发挥离退休人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