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王建
[摘 要]数学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求较高,而学生由于年龄小等原因,学习能力还难以适应知识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理解掌握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5-0044-01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可见,动手操作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促动作用。在以往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数学教师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真正让学生从课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枯燥乏味,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因此,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学习数学,而且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始,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引导学生明确圆与以前学习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的区别,使学生体会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接着,教师提出“如何画圆”的问题,并让学生大胆尝试探究。这样的学习任务不是固定的程式化练习,而是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究画圆的技巧,学生自然兴趣倍增。如有的学生借助圆形物体,沿着它的外围画一个圈;有的学生用一根细线绕着铅笔,一端按着不动,然后画一个圈;也有的学生运用圆规画圆……尽管没有教师的指导,但学生都能积极开动脑筋,为接下来更好地探究圆的特征做好准备。这里,教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的活动,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二、动手操作,强化理解掌握
数学抽象难懂,只有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他们才会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实践证明,小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需要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的活动,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复杂的知识趣味化,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的畏难情绪,促进新知的内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为同桌的两位学生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各一个。在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判定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观察后都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评价,而是让学生拿出信封里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平行四边形对折后折痕两边不能完全重合。这里,教师巧妙地捕捉学生的认知困惑,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走向清晰,触及知识的本质,促进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显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和理解所学知识,比教师直接告知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動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品质,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活动,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接到任务后,学生很兴奋,立即投入到动手操作活动中。有的学生用纸剪了一个和直角三角形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后拼成长方形;也有的学生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先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再由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有的学生在纸上剪了和锐角三角形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最后,教师让学生对自己推导出来的公式进行验证,让结论的得出更加科学和真实。这里,教师没有直接告知学生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是为学生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不同的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完善自身的认知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