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社区平台的高校实践育人机制构建

2019-06-24 03:09周延锋李岩丽
理论观察 2019年4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社区高校

周延锋 李岩丽

摘 要:实践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和必由之路。城市社区蕴含丰富的教育和实践资源,是高校深化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文章阐述了实践育人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结合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城市社区共建的工作实践,探索暑期实践进社区、党团活动进社区、艺术教学进社区、志愿服务进社区的实践育人路径构建,并从完善制度、强化指导、加强互动、拓宽渠道等方面,对基于城市社区平台的高校实践育人模式优化进行思考,为新形势下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校;社区;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4 — 0158 — 03

实践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将“实践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指出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教育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有效的实践育人模式,切实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实践和成长成才需求,成为高校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自2009年10月起,与福州市仓山区金山街道金洲社区(以下简称“金洲社区”)开展共建,依托城市社区平台开展实践育人,为学生铺就到社会体验学习的“绿色通道”,打通提升学生素质的“最后一公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新时期高校探索实践育人规律,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一、实践育人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

实践育人,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形成的新型育人理念,指让大学生在坚持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做到知行合一,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2〕。实践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和实效性的生动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加强和改进,社会实践在育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改变了以往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赋予更加丰富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注重学生在实践参与中的亲力亲为、情感体验和素质提升,对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推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实践育人也是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受到了严峻冲击和挑战。要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正确认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仅仅靠课堂知识学习和生硬灌输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在实践中提高获得感,从而增强他们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促进其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二、城市社區的实践育人功能

高校要构建富有实效的实践育人体系,就不能把视阈局限在校园之内,而要打开思路和局面,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其中,城市社区作为重要的平台和载体,蕴含丰富的教育、实践资源,对于提高高校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优势明显,有利于实践活动常态化

在城市社区建立实践基地,能有效地解决高校缺乏校外实践场所或实践地点偏远的难题。社区通常距离高校较近,交通便利,学生开展实践的时间更加灵活,有利于活动的经常化。以金洲社区为例,距离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仅9公里,与前往偏远地区相比,在城市社区开展实践将大量减少交通费、食宿费等开支,还可以节省前期联系、协调等时间,有利于更集中精力开展活动,是高校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相对较少,但产出却相对较多的一种有效方式〔3〕。

(二)锻炼机会丰富,推动学生受教育长才干

城市社区居民的需求多样,可以给高校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平台,创造更全面的锻炼机会,满足不同院系、年级、专业学生的成长需求,拓展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社区实践中,与群众和基层干部密切联系、广泛交流,感受社区的发展变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助于学生树立服务基层的思想,培育踏实肯干、乐于奉献的精神。

(三)形成良好互动,实现互惠互利共建共赢

城市社区开展文化、教育等工作经常面临人才不足的问题。蓬勃朝气、思维活跃的大学生进入社区实践,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不但有助于提升社区文化活动质量,还能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同时,社区实践服务为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价值实现提供了理想的转型环境〔4〕,也有利于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校的社会美誉度。社区基层特色多样的文化,也将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高校与社区共建的实践育人路径构建

(一)暑期实践进社区

暑期社会实践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学生利用假期较集中的时间,深入社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既丰富阅历又拓宽眼界,既增长见识又服务社会,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每年暑期都组建多支实践队走进金洲社区,开展文艺演出,带领群众认识乐器、体验演奏,举行艺术知识宣讲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得到福建电视台、福建日报、人民网等新闻媒体70多次(篇)的报道。通过暑期实践的锻炼,集中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成长动力,强化使命担当,涌现出了福建省三好学生、福建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校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大批优秀典型,“金洲社区大学生艺术服务实践基地”被福建省教育厅、共青团福建省委确定为“福建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二)党团活动进社区

班级和党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学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实践育人的有力抓手,并能在活动中集思广益、不断创新,让实践育人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针对多数学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动手能力不强的特点,充分发挥班级和党团组织的优势,将党团活动与社区共建相结合,能较好地拓宽育人的空间与渠道。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精心策划,择优挑选精品特色活动,深入社区开展“唱响海西,共筑和谐”“携手共建,党旗增辉”“舞动中国梦,助力节俭风”等主题党(团)支部活动,结合政策宣讲、歌舞表演、支部与社区家庭共建等形式,弘扬核心价值观,唱响时代主旋律。学生们在党团活动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和社区群众同频共振,更好地知行合一,先后有1个党支部荣获“福建省学校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团支部荣获“福建省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学院团委也获评“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三)艺术教学进社区

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其独特性,除了第一课堂的教学之外,课余时间的专业实践可以不断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技巧,夯实基本功,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今后从事艺术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坚持将社区实践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组织学生进社区开展艺术教学,将课堂所学知识与服务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协助社区组建合唱团、舞蹈队,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合唱、声乐、舞蹈教学,排演节目,并带领居民参加全国社区网络春晚节目录制,促进社区文化艺术氛围更加浓厚。学生们在校园所学的知识有了更实在的用武之地,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海峡两岸合唱节等专业赛事中屡获佳绩,学院学生连续六年受邀参加央视“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会演,并在央视“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福建省教育系统庆祝教师节文艺晚会等舞台频频亮相。

(四)志愿服务进社区

高校实践育人应重在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不能搞简单化、形式化的“一次性”活动或精英化实践,需要科学设计、合理引导,将全体学生纳入育人体系,为更多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机会。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注重实践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构建,组建“金洲社区服务队”,招募服务社区专项志愿者,常态化开展活动。志愿者们经常深入社区举行歌曲教唱、爱心募捐、联欢活动,带领社区孩子们诵读经典作品,深入空巢老人家庭开展慰问演出,协助社区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宣传等活动。通过日常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同时,自觉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九年多来,音乐学院学生先后有6100多人次参加了社区共建活动,惠及社区居民15800多人次,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平均每年有1385人次、累计达17700小时参与各类志愿活动,先后有8名学生入选学校“研究生西部支教团”,到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建功立业。

四、基于城市社区平台的高校实践育人模式优化

(一)完善制度,健全内容与激励举措相结合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有序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建立规范化的工作机制,不断丰富和健全实践内容,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提升社区实践育人活动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参与实践的动力,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增设实践环节,引导和带领学生到社区实践;将学生在社区参加的实践和志愿服务情况,适当转化为公共选修课或相应专业实践课的学分等。同时将激励举措与实践育人目标结合起来,贯穿于实践活动的始终,建立内外并举、精神和物质并施、多种激励方式灵活运用的激励策略〔5〕。加大宣传和引导,通过宣传栏、板报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易班网等新媒体平台的立体化宣传,强化学生对参加社区实践活动的认知和认同,营造实践育人的浓厚氛围。

(二)强化指导,学生主体与师生联动相结合

教师也是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高校应充分挖掘教师的资源和优势,打造一支科学化的指导教师队伍。除了发挥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队伍力量之外,还应鼓励、组织更多道德品质好、教学能力强的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到社区开展理论宣讲、艺术教学、文化沙龙、科普讲座等活动。教师参与社区实践,加强师生联动,增进沟通交流,形成协同效应,既提升实践育人活动的专业化水平,也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更好地了解学生在课堂之外的表现,并通过榜样作用,影响和带动学生,在践行“四个统一”的过程中,真正做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加强互动,“走出去”與“请进来”相结合

高校应加强与社区的双向互动,除了组织学生“走出去”到社区开展实践,还可以创新思路“请进来”,如邀请社区党员干部、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不同类别群体走进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座谈会、社区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基层,感受社会与校园学习生活的不同。同时,组织社区群众走进高校,参加特色活动、观看文艺演出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高校优美的办学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极向上的青春正能量,真正做到共建、共享。

(四)拓宽渠道,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高校可与社区协同配合,进一步拓宽实践的渠道和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结合所学的专业实际,发挥个人所长,将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以实践促创业,打造品牌项目,如在社区建立合适的创新创业试点或项目孵化站,设立社区艺术培训中心、文艺驿站、科普工作室等,既方便居民需求,也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场所和条件,从而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以点带面的创业氛围。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陈建.大德育格局下高校实践育人运行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1):34-36.

〔3〕蒲海.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6):197-198.

〔4〕彭镁,刘晓红.基于城市社区平台的大学实践育人原则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3):158-160.

〔5〕王显芳,李旭琬,蒋雪莲.高校实践育人的动力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92-94.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社区高校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