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 要:过去由于重视不够,许多人认为资助工作只是简单的“填填表,发发钱”,以至存在着资助对象认定不精准、资助内容形式过于单一、资助成效反馈不明显等问题。面对这种状况,根据中央关于“精准资助”思想及教育规律和家庭贫困学生成长规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精准资助”的方式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建设,推动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学生资助“精准度”,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把资助育人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把人才培养与家庭脱贫相结合,探索出一个更为科学化、人性化的资助体系,构建出发展型资助育人新模式。
关键词:精准;体系建设;人文关怀;发展型资助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8-0124-02
学校贫困生资助是教育问题,也是精准扶贫问题。过去由于重视不够,许多人认为资助工作只是简单的“填填表,发发钱”,以至存在着资助对象认定不精准、资助形式单一、资助后管理困难等问题。对此,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脱贫攻坚和教育方针这两个大局,加强宣传,讲透政策,把资助育人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把人才培养与家庭脱贫相结合,因地制宜、细化措施,让资助的需求侧与供给侧精准对接,以更加“精准”的方式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建设。
一、夯实精准资助基础,深入开展“精准调研”确保“精准认定”
学生精准资助的关键是精准识别。为了解贫困生家庭情况,破解贫困生界定难题,学校要持续开展贫困生家访工作,进行“精准调研”,宣传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黄河科技学院资助工作人员利用寒暑假赴濮阳、商丘、三门峡、南阳等代表性城市的貧困生家庭进行了实地家访,截至2017年11月,一共走访5市12个区县、28个乡镇的贫困生家庭86户。
通过实地考察贫困学生家庭成员组成、住房条件、收入来源等实际经济情况,以及家庭遭受自然灾害或突发意外事件等情况,进一步了解了不同地区困难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学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考察发现,86名学生中,共有低保家庭9户,单亲抚养的有6人。家庭人均年收入0.3万元以下的12人,家庭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74人。81%的家庭经济困难原因是父母收入低,其次是患病比例超过50%。另外,还存在突发性事件对家庭经济的影响,如意外事故、下岗、投资失败等。这些突发性事件均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甚至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通过实地走访,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给予不同程度贫困生相应资助提供了参考依据。
为更加科学地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我们对困难学生采取入学前、入学时、入学后的“三认定”工作,明确认定流程、细化认定标准,制定和完善相关学生经济状况认定的规章制度。(1)从学生入校伊始,通过申请程序和辅导员一对一的交流、班级小组评议等方式初步把贫困生识别出来。(2)精准建档,以“精准识别、动态管理”为原则,对其进行约谈并进行建档立卡工作。实行贫困生资助数据动态化管理。为做好信息库建设动态管理,采取定期抽样家访、学生座谈、调查校园卡消费等方法及时掌握困难学生经济状况,以便实现每学期进行一次贫困生的调整,确保动态化管理的识别精准。对部分学生家庭因突发事件等情况而使家庭经济状况有了较大的变化应做到随时调整。(3)加强与扶贫、民政等部门协作,以电话、电子邮件、互联网的方式实现相关信息共享。根据调查情况,建议打通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与高校贫困生库数据,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所在地的建档立卡情况,确保每一名贫困学生能够及时、足额获得相应资助。
二、把“无偿”和“有偿”相结合,优化精准资助手段
如何精确帮扶,是精准资助的关键。
(一)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制定合理的资助方案根据贫困学生实际的家庭状况、当地物价水平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资助资金分配方案,避免“平均主义”和“轮流做庄”现象。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学校集中审批,院系终极审核,随用随批进行资助。
(二)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提升学生素质
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帮困助学工作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力求在“资助力度”上更加精准。根据学校实际,设立职业发展中心、口才中心,鼓励困难学生积极参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设立个性化资助方案
根据困难程度分为一般、特困、极度三个等级。按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困难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帮困方案。对特困生以上等级的开通“绿色通道”,采取缓交学费、无息借款及生活补贴等方式及时送上学校的关爱。针对患重大疾病的困难学生,设立专项“爱心基金”,帮助他们战胜疾病,完成学业。
(四)改进勤工助学模式
从过去单一的劳务型向科技型、智力型发展,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从事科技型、智力型的勤工助学活动,发挥其专业特长,使其专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如学校成立了“互联网+”创业平台实践基地,鼓励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利用学校开办的超市作为学生教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安排学营销和经济类的贫困学生上岗,培养他们的能力。
三、构建精准资助和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新模式
每个人都有发展的需求,都有从低层次需求向高层次需求转变的动力,这是客观规律。资助育人就是要把握、遵照这样的规律,不仅仅在物质上,在精神上也要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对获得资助的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相比当前的保障性资助,发展性资助理念注重引导贫困生的人生追求、提升贫困生的学习和实践主动性,更注重资助育人与思政教育和各类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和帮助受助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活动,使广大学生能动手、会动手、出手就不凡。针对学校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区少数民族困难学生,我们开通“绿色通道”,不仅在物质上予以帮扶,还通过“帮扶课堂”的形式,采取“一帮一”制度帮助困难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发挥奖学金导向作用,挖掘受资助的优秀学生典型,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开展“国家资助 助我飞翔”等主题教育活动和资助征文比赛活动,使广大受助学生增强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进村入户家访活动、开展寒假春节慰问关爱行动,让家庭困难学生充分享受春天般的温暖,感恩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此同时,要保护好学生隐私及自尊,尤其要特别注意在宣传资助的同时,避免贫困学生产生被利用、被施舍的感受,更不能使之成为宣传道具。
四、加强精准管理,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保驾护航
精确管理是精确扶贫的保证。实现贫困生精准资助,重点在于提高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精准度。通过与资助工作者访谈交流、贫困学生家访及问卷调查等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体系,进而实现对贫困生的精准资助。对资助名额和助学金金额,应该做到严格统计、有的放矢,杜绝欺骗行为;对骗取助学金者坚决取缔并从重处理。对贫困生的信息网络系统我们将不断完善,把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及时录入到系统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记载每一位贫困学生从进校到毕业离校时、家庭、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一个动态情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资助育人不是空洞的、泛泛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极具针对性的;做好资助育人工作,也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这就需要我们广大资助人员不断探索创新,狠抓工作落实,重视人文关怀,培养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度和质量,把资助工作水平提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彭益全,宫佳,包小萍.高校资助社团的育人功能研究与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6).
[2] 翟振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深入学习贯徹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 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4-09-10.
[3] 杜玉波.践行资助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杜玉波副部长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