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林 孟芊汝
摘 要:南京市经过十年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建设逐渐步入正轨。在此背景下,针对南京市相关专家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根据南京市的实际情况以及问卷结果找出制约南京市科技创新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提出南京市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以及政策措施。
关键词:科创建设;调查问卷;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8-0015-03
引言
2018年1月,南京市人民政府蓝绍敏市长在《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显示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南京市决策者的中心工作之一,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高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围绕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南京市政府要求,组织并部署了包括“坚持聚力创新,加速转换发展动能”、“加快转型升级、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等九项重点工作,其中就包括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努力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南京市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重要战略支撑作用。2018年11月3日,2018紫金山创新峰会暨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十周年论坛在南京市举行,海内外专家学者、科创机构负责人、企业家围绕“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创新名城”主题,共话改革历程,共议科技变革,共商创新大计。因此,“科技创新推动南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对于落实和贯彻十九大报告、“121战略”、1号文件《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制约南京市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在对中共江苏省省委党校的相关专家实行三轮专家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以后,根据最终统计结果并结合南京市实际,得出制约南京市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和自然因素等。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体现了供给侧的厚度以及需求侧的深度,而南京市表现为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和实力不足、制造业发展能级不高、南京市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度依然偏高。
(二)制度因素
制度具有规范、约束、激励功能,对于明晰产权、降低交易成本具有重要作用。但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一样,南京市显示出“GDP 崇拜”的发展观、政府职能精准定位有提升的空间、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
(三)文化因素
城市文化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基础,南京市表现为价值取向比较传统、不太注重商业文化的学习和传播、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对比较保守。
(四)自然因素
地理因素不单单包括自然地理位置而还包括人文地理位置,而在南京市表现为上海市对江苏省的影响力远超过南京市,南京市在江苏省内中心地位有很强的提升空间。
二、政策应用:科技创新推动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部署,紧扣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四个城市”奋斗目标,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多维度推进,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提升产业层次,形成技术水平先进、企业竞争力突出、人才结构合理、国际化程度高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将南京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的辐射源和战略产业的策源地。
(二)主要目标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發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地方、企业、社会力量多元化投入机制,到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要达4%以上,专利年度申请量年均增长30%以上;围绕《中国制造—2025南京市实施方案》,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在重点行业形成位居国际前列、国内领先的创新能力,参与一批高技术产业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2.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加速集聚。不断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与国际著名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集聚一批国际化行业领军人才,吸引国际顶尖人才来宁工作。到2022年,南京市要集聚新兴行业科技顶尖专家30名以上,培育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家100个以上,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5 000名以上。
3.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加快崛起。充分发挥南京市科教资源集聚的优势,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加快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优化整合,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创新领军企业。到2022 年,南京市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创新型企业要达到3家以上,新培育全国创新型百强企业2家以上,新落户全球500 强企业10家以上,全市新增境内外科技创新型上市企业200家以上。
4.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明显加快。各开发区、科技创新园区、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全市每年要新增3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等重点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园区集聚全市70%以上的都市工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的创新型企业超过30家。
5.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效应全面增强。着力提高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的贡献率,到2022年,南京市要基本形成以创新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6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速,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50%以上。
(三)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
1.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催生南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系统布局前沿科技创新。根据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全市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的意见》总体部署,紧抓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系统布局,加快推动南京市经济发展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为推进南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抢占“制高点”。
超前培育新兴产业业态。根据建设“四个名城”的具体要求,结合《中国制造2025南京市实施方案》中重点产业领域,以江北新区为龙头阵地,依托“一区两园”和多个专业园区,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将人工智能、云服务等高新技术引领南京市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推动技术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信息、能源、生物、材料等新兴技术领域和产业发展的跨界融合,加快推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支撑引领新兴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2.发挥南京市科教资源优势,构建高效协同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科教优势向创新发展优势转化。推动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开放科教资源、转化科技成果,通过开放式创新降低新技术应用门槛,持续提升应用类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鼓励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领军企业主动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与南京市高质量发展形成梯次接续格局,为推动南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
推进科教资源向创新创业资源转化。不断完善在宁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科学研究体系,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科学问题。鼓励在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充分释放科教资源创新活力,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充分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土壤。
推进科教能力向科创服务能力转化。坚持开放共享与协同创新相结合,不断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科教能力向科技服务业特色集聚区和特色基地延伸,建设符合南京市高质量发展需求、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科技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链条,推动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
3.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生力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科技创新产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培育一批创新型、价值链高端的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核心基地。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国际一流、规模与品牌位居世界前列、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打造一批科技创新龙头企业。鼓励符合高质量发展方向的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促进一批科技创新企业加速崛起。加强创新政策的普适普惠和精准支持,推动产学研用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融通发展,推进更多企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夯实一批科技创新经济核心载体。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效结合。紧紧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大力推动行业重点企业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引导重大创新项目和技术转化项目向科技创新载体集聚,推动更多企业加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4.加大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力度,集聚国际科技创新资源。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断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培育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引导在宁重点实验室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并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把南京市科技实力加快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推动力。
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计划。鼓励高新科技园区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科教单位合作,共建一批国家级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重大科技成果在南京市的集群转化。
加速集聚国际科技创新人才。依托重大项目和高水平科研基地,集聚和培养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创新方向的战略科技和高端专业人才,培育锻造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国际化水平高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四)政策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组织协调和发展规划,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南京市区联动的工作机制,科技部门与财税、金融、产业等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协同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制定和相关支持政策与措施的落实。
2.提高财政政策的有效性。综合运用多种财政工具,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优化財政科技支出结构,建立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逐步引导并建立地方、企业、社会力量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建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加速折旧、亏损结转、固定资产投资抵免等制度,鼓励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
3.大力引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增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依托研发平台、创新园区载体,加大对人才引进的资金支持力度,集聚领军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加大企业家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一批站在产业科技前沿、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家型科学技术带头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中高级技工,积极引进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4.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大激励力度,优先支持符合具有行业领先地位或成长性强的科技型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规范发展各类市场化风险投资基金,形成灵活多样的投入和推出机制,为高技术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5.推动科技服务集群化发展。超前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等新兴业态创新载体,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将南京市建设成为国际新兴研发和产业化中心,支撑科技型企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鼓励科技服务业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科教资源为前沿技术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韩子睿.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路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6).
[2] 李杰.以科技创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6,(14).
[3] 万钢.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引擎[J].求是,2018,(6):14-15.
[4] 江苏省经信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的通知[EB]www.jseic.gov.cn.2016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