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大安
摘 要:新时代供给侧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中长期动力,因此对其重要性、持续性、创新性进行思考。重要性方面,主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抉择、新时代“三个意味着”的要求、新时代新征程的要求、新时代主要矛盾要求、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持续性方面,主要是延续我国“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必然要求,应采有效措施持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创新性方面,强调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贯彻中央“破”、“立”、“降”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新时代;供给侧;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8-0001-04
党的十九大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供给侧改革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中长期动力。为此,对新时代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持续性、创新性进行思考。
一、重要性
(一)党中央、国务院的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实施供给侧改革措施两年后,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八项工作,其中第一项就是深化供給侧结构性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抉择已定,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求做到稳中求进、全面协调,实现“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
(二)新时代“三个意味着”的要求
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在世界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在中国焕发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不论是中华民族强起来要复兴,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或者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提供经济社会中长期的发展动力,即进行新时代供给侧改革。
(三)新时代新征程的要求
1987年,邓小平提出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三步即到21世纪的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即提前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时不我待,奋发图强,搞好新时代供给侧改革,提供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动力,才能走好新征程。
(四)新时代主要矛盾要求
党的十九大作出新判断,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过去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体现了两大变化,第一是对物资文化生活需要变为对美好生活需要,第二是落后生产力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些都是要通过搞好新时代供给侧改革来解决的问题,是中国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全方位、综合性、多领域的需要,包括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需要。既有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需求,也有对高质量高效率物质产品供应的需求。不平衡发展,就是不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主要是出现民生短板,尤其是人民群众对住房、医疗、卫生、教育、保障和环境方面的供给满意程度不高。解决上述问题,要求政府改善与市场的关系,从供给端出发,为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提供高质量高效率公共产品服务。要求企业从供给端出发,强化以企业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机制,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构建高质量高效率产品供给体系。一句话,搞好新时代供给侧改革。
(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方面,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供给侧提供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动力,需求侧改革短期效果十分明显,两者相辅相成。过去几十年,我国采取需求侧改革方式,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发展。虽然经济高速度发展了,但是出现泡沫、出现供需错位,长此下去必将阻碍经济发展。其表现为,一方面强调政府调控,干预过多;另一方面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为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要求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从生产端、供给侧入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使经济从高速度发展阶段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一方面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解除制约经济发展的制度要素,剔除不适应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体制障碍、释放制度红利,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坚定实施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军民融合发展六大可持续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要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充分发挥好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发展先进制造业,建立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二、持续性
持续深入推进新时代供给侧改革,是延续我国“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必然要求。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我国实施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补”措施。至今已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持续进行、继续深化。
(一)取得巨大成就
1.去产能方面。出台有色金属工业产业、建材工业产业、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出台煤炭、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升级转型,控制新增产能,减量已有产能,使得2016年、2017年两年超额完成钢铁、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解决去产能的关键问题。
2.去库存方面。十九大认为“房子是用来住、不是用来炒的”。要求做到租购同权,建立共有产权房、企业自持租赁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房制度,调动刚需族参与热情,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愿望。通过住房制度、户籍制度、城市更新(旧改、棚改、城中村改造)制度、公积金管理制度改革,消化不断高企的房地产库存面积,化解三、四线城市过剩房地产库存,使得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2017年9月比2015年末减少1.16亿平方米,达到6.03亿平方米,降幅为16%;2016年、2017年的工业产品库存连续同比负增长。
3.去杠杆方面。主要是降低企业杠杆率,为企业减负和降成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16年12月6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落实降低企业杠杆率税收支持政策的通知》,要求各级财税部门把“落实和完善降杠杆财税支持政策”作为重要任务。采取盘活存量资产、推进兼并重组、优化债务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序开展市场化银行债转股、发展股权融资、依法破产七项措施,降低企业杠杆率。此外,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化解地方债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
4.降成本方面。2016年8月22日,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要求在“减税降费、融资成本、用地用能”三个领域同时降低成本。落实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求,取消或下放审批事项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税改上,制定營改增政策。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尤其是工程建设领域的保证金。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尤其是人工工资和奖金、非经营性无效益的资金使用、非生产性耗电耗能。管控电力成本,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浪费,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和效益。此外,还要减少用地。
5.补短板方面。实施五年脱贫攻坚规划,精准扶贫,2017年脱贫县达到100个。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快速推进港口、高铁、桥梁、公路、机场五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发展动能,升级消费产品,发展新业态、新产业,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使得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实施五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创新用地需求,增加灾后水利和城市防洪排涝投入。
(二)存在的问题
1.去产能方面存在等靠思想。去产能是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这方面的政策最多。实践证明,单靠政府行政命令或下达计划,是搞不好去产能问题的。它只能短期内抑制产能增长规模,长期会造成新的产能供给过剩。只有通过市场优胜劣汰,自动出清,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供求关系中的主体作用。但是,对去产能过程中出现的就业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培训及再就业、工人的分流方面没有给予政策保障。在市场风险控制方面,没有制定容错和考核约束机制,鼓励、监督企业打破制度的桎梏和枷锁,勇敢去产能。一些企业不按照市场为主导进行运作,主动作为,反而等靠政府行政命令或下达计划,没有去产能魄力。
2.去库存、去杠杆方面存在泡沫。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库存下降,使得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库存由2016年初的15.7%降至2017年10月的13.3%。但是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出现新的泡沫。一方面,去库存、去杠杆,企业贷款下降;另一方面,居民的杠杆率不断增加,个人购房贷款速度猛增,由2015年初的17.6%增至2017年9月的26.2%。许多城市居民对过去十几年出现的房子“只涨不跌”现象还存在幻象,大量炒房,导致呈现新的高库存、高泡沫并存现状。
3.去杠杆任重道远。全社会的债务杠杆包括政府、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和居民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就是全社会的债务杠杆率。虽然政府债务杠杆率有所下降,但是因为长期存在预算软约束,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规模借债,使得各类国有企业高度扩张负债。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测算,中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高达170.8%,远远超出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的86.0%、G20平均水平的92.3%、新兴市场平均水平的103.6%。去杠杆无论是通过政府或者央行承接债务,还是改善家庭、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和政府四个部门债务结构,促进不同层级、不同主体之间的债务承接与置换,或者扩大GDP规模,都任重道远,必须长期进行。
4.降成本方面出现简单减负现象。降成本是一个长期全面提升过程,但是一些地区和部门以牺牲质量为代价降成本,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以一味降薪为代价降成本,导致损伤职工积极性、人心不稳,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5.补短板方面出现一刀切现象。这是长期形成的结果,而且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呈现差异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地区和部门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根据各部门、地区实际,着重解决突出矛盾和焦点问题,采取补齐拉长措施。
(三)对存在的问题应采有效措施持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工作
1.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主要是政府简政放权,放活企业和市场,不允许“供给约束”与“供给抑制”存在。制定标准、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企业相对稳定的预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积极性。
2.去产能方面。主要是通过市场化运作,优化供给结构,打破等靠思想。具体措施是,继续推动煤炭、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使其从“僵尸企业”和增长空间不足产业中释放出来。解决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升级快而产品与服务升级慢的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通过技术创新,在产业产品供应链上提升附加值,替代高端进口,消化低端产品产能。通过制度结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布局结构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产品产业转型升级。由此,实现优胜劣汰,使得等靠无处藏身。
3.去库存方面。主要是重拳出击,化解一、二线城市重新出现的房地产泡沫,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好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在就业地买房落户。科学预测房地产需求,制定长期租房政策。采取多样化措施消化库存,打通供需通道,稳定房地产市场开发。
4.去杠杆方面。主要是确保货币安全供给,控制企业、非金融企业和居民的债务。具体措施是:制定有效重组和化解债务政策,切实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全口径管理政府债务,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全方位监管融资活动,开展防风险专项整治,规范各类融资行为,遏制非法融资。以此,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5.降成本方面。采用“组合拳”,克服简单减负现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一方面是要求政府降低各种制度性交易成本,简政放权,转变职能,降低税负,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规范中介服务。另一方面是企业要降低产品投资成本、融资成本、财务成本、物流成本、水电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搞好技改和设备更新,推动技术、产品、业态三创新。由此,降低工业品出厂价格,提升实体经济营利能力。
6.补短板方面。要雪中送炭,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因时、因地、因部门制宜,加大提供高质高效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精准发力。搞好民生工程,给百姓一个满意答案。
三、创新性
(一)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
1.内在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改革就是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对供给侧结构进行全面、综合、系统地创新。
2.长期性要求。供給侧结构性改革是为解决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动力而进行的长期性、综合性改革,长期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3.理论和实践要求。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解决了旧的矛盾和问题,又有新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由此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永无止境。
4.新时代的要求。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现新征程新目标,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促进社会持续、高质高效发展,要求供给侧改革必须创新。
(二)创新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第一就是创新。目的是要破解“十三五”发展难题,厚植其发展优势。这是“十三五”规划的发展主线,是新时代供给侧改革指导思想。
2.是贯彻中央“破”、“立”、“降”的创新思维。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今后新时代供给侧改革改新指明方向,指出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领会和贯彻中央“破”、“立”、“降”的创新思维,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要充分认识 “破”、“立”、“降”三者的整体性。“破”就是破除无效供给,“立”就是培育新动能,“降”就是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科技创新成本和实施“十三五”规划成本。“破”、“立”、“降”其实是供给侧改革的正反两个方面,目的是实现供需动态平衡。“破”了就要“立”,不能只“破”不“立”或者只“立”不“破”,这样才能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与约束,把成本“降”下来。
第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针对供给自身及其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破”、“立”、“降”。供给自身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科技、大数据、云计算领域创新能力较弱,其他领域模仿多原创少、跟随多领先少;同业之间、产学研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协同创新不足,市场与创新脱节;一些企业创新投入少,注重见效快、时间短的模仿创新,忽视见效慢、时间长的原始创新,出现创新“短视”现象。供给环境方面存在主要问题是,一些制度不够完善,无法充分激励创新主体提高创新动力;投融资渠道缺乏,增加创新主体的创新风险;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对创新活动的介入边界模糊、定位不清,影响市场发挥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破”就是破除产生上述问题的体制、机制,破除“僵尸企业”;“立”就是着力壮大实体经济,采取有效措施简政放权、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积累人力资本、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以提升供给质量体系;“降”就是通过“破”和“立”的措施,降低企业总成本。
第三,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进行“破”、“立”、“降”。 新时代供给侧改革是全方位、综合性创新,目的是实现从低水平供需平衡到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转变,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要求发挥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管理、制度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作用,实施全方位、综合性创新。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随着新时代不断发展,劳动力、土地、资本、管理、制度的驱动作用在减弱,科技的驱动作用在增强,科技创新成为全要素创新的核心,成为高质高效供给的发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的发力点。“破”就是破除阻碍我国科技创新尤其是核心技术创新的各种体制机制,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瓶颈;“立”就是要为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制造强国”转变提供自己的核心技术支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推进“互联网+”,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降”就是通过“破”和“立”的措施降低科技创新成本。
第四,围绕深化“三去一降一补”,搞好“破”、“立”、“降”工作。“破”就是破除阻碍深化“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的各种体制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技术、质量标准、环保手段,采取法治化、市场化手段淘汰落后产能;“立”就是要采取有力措施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培育新产能、新动能和新增长点,建立新市场,创新消费链、产业链模式,创造新供给,实现新的供需动态平衡,“降”就是通过“破”和“立”的措施,降低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成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