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小城镇的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

2019-06-24 11:29:22佘渝娟姜天洪王小平
关键词:驾驶人员小城镇山地

佘渝娟 姜天洪 王小平 王 钰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 401331)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山地小城镇交通的机动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在小轿车、面包车、摩托车等逐渐成为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的同时,山地小城镇的道路交通事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山地小城镇来说,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交通安全,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是哪些因素?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分析。

此次调查针对的山地小城镇,是指地理位置处于山地(海拔500 m以上,相对高差200 m以上)区域的县城以下的集镇和新建城镇,涉及的道路主要指县乡道路和乡村公路。

1 交通安全影响因素调查

1.1 影响因素初选

根据学者们对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的研究和对山地小城镇交通事故案例的分析,将山地小城镇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初步拟设为38个(见表1)。

1.2 调查收集数据

调查问卷共设置43个问题。其中,38个为初步拟设的交通安全影响因素,5个是关于受访者背景的。采用李克特5级分制,测量受访者对每个影响因素的认可程度。要求受访者为每个影响因素打分,5分表示此因素影响非常严重,4分表示影响较严重,3分表示影响程度一般,2分表示影响程度较小,1分表示没有影响或无此现象。

问卷发放对象主要为山地小城镇交通参与者、山地小城镇交通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受访者的分布情况见表2。

为了保证问卷回收数据的可靠性,测算了问卷数据的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alpha)a。通常认为a大于0.7则表示信度足够高[1]。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a=0.979。

1.3 影响因素筛选

应用统计软件SPSS19.0计算了38个初选因素的重要性系数和标准差。重要性系数反映的是受访者对候选因素的认可程度,重要性系数越大,意味着认可的程度越高。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候选因素的重要性系数分布范围为2.26~3.47。参照文献[2],选取重要性系数均值大于等于3的候选因素作为重要影响因素(或风险因素),然后对剩余的因素作进一步分析。运用关键因素区域值法(在强度值3、4、5的区域占比之和大于80%的,为最终的风险因素),判断均值小于3的影响因素是否为交通安全影响因素。

计算结果,表3中各因素在高强度影响区域所占比重分别为66.4%、50.0%、39.2%、37.5%、37.2%,均小于80%。因此,行人横穿马路、机动车缺少检查维护、山地山体滑坡、降雪天气、山地道路结冰等5个因素,由于受访者认为其重要性不足,而不应作为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于是确定:影响山地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为33个。

1.4 影响因素分类

对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先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状检验。计算结果显示,KMO统计量为0.959(大于0.5);Bartlett的值也足够大,样本的自由度为528,样本的显著性为0.000。这说明,问卷收集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从33个变量中提取4个公因子。这4个公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74.574%,也就是说它们涵盖了33个变量中74.547%的信息。

为了对33个数据进行分组归类,还需对提取的4个公因子的涵义进行分析。采用最大变异法进行直交转轴,转轴是采用内定的Kaiser正态化方式处理。转轴经过10次迭代换算后,得到的旋转因子荷载矩阵如表4所示。

表1 初拟影响因素

表2 受访者分布情况

表3 剩余因素变量分布

主成分分析结果,因子载荷量大于0.5的风险因素,表示潜在变量可以有效反映各指标变量。因此,将因子载荷量大于0.5的分为一类。根据转轴后的成分矩阵,将33个影响因素分为4类。

根据分类后的33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和特点,对4类影响因素进行命名。由表4可知,在第一个主成分中,行人闯红灯、行人翻越栏杆、行人在马路上追逐、驾驶人员疲劳驾驶、驾驶人员行车期间使用移动设备、摊贩侵占道路、驾驶人员酒后驾驶、人车混行、驾驶人员无证驾驶、行人抢占车道等10个因素,都属于交通参与者(行人与驾驶人员)违反交通规则,因此将其概述为“交通参与者行为不当”。在第二个主成分中,山地道路高低起伏大、山地道路过窄、大雾天气、大雨天气、山地道路坡长、山地道路弯道半径过小、山地道路弯多弯大、道路路面塌陷等8个因素,都是受地理环境和天气的影响,因此将其概述为“自然条件恶劣”。在第三个主成分中,行车视线不良、机动车逆行现象、机动车闯红灯、报废车上路、机动车不按规定让行、机动车违章载客、机动车超载、机动车违章停车、机动车超速等9个因素,都是与对机动车的管控不严直接相关,因此将其概述为“机动车的管控不到位”。在第4个主成分中,缺乏必要的停靠场所、道路缺乏信号灯、缺乏交通安全知识宣传、道路缺乏交通指示牌、道路缺乏夜间照明设施、山地道路缺少防护隔栏等6个因素,都是属于交通基础设施缺乏问题,因此将其概述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表4 影响因素旋转成分矩阵

续表4

代码因素名称成分Y1Y2Y3Y4V26行车视线不良0.642V35机动车逆行现象0.699V10机动车闯红灯0.593V8报废车上路0.626.V12机动车不按规定让行0.529V11机动车违章载客0.522V9机动车超载0.613V34机动车违章停车0.651V36机动车超速0.557V22缺乏必要的停靠场所0.716V23道路缺乏信号灯0.719V20缺乏交通安全知识宣传0.666V24道路缺乏交通指示牌0.745V25道路缺乏夜间照明设施0.698V18山地道路缺少防护隔栏0.551

根据筛选的有效变量和因子分析结果,得到了4个影响山地小城镇交通安全的公因子。通过计算各个公因子内部组成项目的重要性分数,以各公因子包含项目得分的平均值作为重要性分数,并据此为公因子排序,结果见表5。

表5 公因子重要性分数及排名

2 对交通安全工作的建议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山地小城镇的交通安全影响因素,涉及机动车管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参与者和山地自然条件等4个方面。从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程度来看,影响最大的是“机动车管控不到位”,然后依次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自然条件恶劣”和“交通参与者行为不当”。保障山地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需要加强3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机动车管控。机动车没有主观能动性,机动车行驶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驾驶人员。因此,首先应该加强对机动车辆的安全检测,严防应报废车辆进入二手车市场,禁止安全技术不达标的车辆上路。其次,要严格执行车辆安全行驶检查制度,禁止驾驶人员出现疲劳驾驶、酒后驾驶、无证驾驶、闯红灯、不礼让行人等违规行为,严厉打击乡镇道路上的车辆超速、超载行为。同时,要利用科学技术手段逐步实现覆盖山地乡村的交通信息化,大力倡导使用GPS技术、车载对讲机、GIS平台等。

第二,加强山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在乡镇道路上建立必要的交巡警检查站,修建和完善夜间照明设施、道路标志、红绿灯、警示牌、防护栏和必要的车辆停靠场所。要切实结合山地环境,合理规划道路,优化交通结构,提高道路等级,防止道路出现塌陷、断裂等现象。政府应该加强对山地小城镇道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和管理,避免出现乡镇道路有钱修而无人管、无钱养的现象。

第三,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要广泛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及教育活动,不断增强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规范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防范和减少闯红灯、翻越栏杆、随意横穿马路、强占车道等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

3 结 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山地小城镇的交通基础设施在逐步得到改善,人们的出行方式变得多样化,而机动车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交通工具。山地小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也就存在更多制约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中转站,乡镇的交通基础设施是连接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加强小城镇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当务之急。从群众的反映来看,山地小城镇交通安全问题与机动车管控不严、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参与者行为不当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要改善山地小城镇交通安全状况,除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应该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管控,积极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不断增强每个交通参与者(行人与驾驶人员)的安全交通意识。

猜你喜欢
驾驶人员小城镇山地
山地草甸
青海草业(2022年2期)2022-07-23 09:34:58
极端天气中的车辆安全驾驶技巧分析
如何提高机关事业单位驾驶人员的服务意识
就业与保障(2021年9期)2021-11-22 15:01:07
汽车驾驶技能的形成与驾驶技能的培养探讨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54
安全驾驶 远离“路怒”情绪
山地之美——雨补鲁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8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