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堂社会调查价值探讨①

2019-06-24 01:05庄怡清
中小学德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研学品德购物

◎庄怡清

实践出真知。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所指出的,“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贴近生活的体验与探究、问题解决、小组学习等成为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活动方式。而实践可说是诸多教学活动方式的“双翼”。借助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学习形式,通过“课前预热”“课堂提升”“课后延伸”等环节,使教学活动触及学生心灵,进而内化品德,外显行为,才能达至知行统一,引领学生过有智慧、有道德的生活。

一、课前体验“方法”,学会自主探究生活

课前调查是品德课堂常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借助有效的课前调查,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实践生活,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感知,从而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课前社会调查本身就是“学习”:让学生通过体验调查过程,掌握认识社会的“方法”,才能真正学会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实现社会性发展。

以“购物有学问——价格的秘密”(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为例,本课对应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是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能够独立地购买简单物品,文明购物,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这一学习内容立足儿童逐渐扩展的生活领域,指向其社会性发展。其教学时空自然不能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而是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去观察、体验与探究。

教师根据本班学情,请每8个同学组成一个购物调查小组,全班分成7组,分别对比较熟悉、关注的物品,包括文具、水果、日常用品、休闲食品,在课前开展价格调查。小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有限,教师必须对活动进行具体指导。结合学生的意愿,教师指导每个小组进行合理分工,每两个人调查同一类商品,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类物品中3种以上商品的价格;由选出的组长事先做好布置分工,并绘制调查表格。最终,每个小组由一名家长带队,利用周末时间走进超市、商店或批发市场,记录员记录相关数据,之后,总结分析数据,将调查结果带到课堂后再做小组交流、分享。以第二小组的调查展示为例:

批发市场 便民商店 超市 大商场某品牌中性笔 0.8元 1元 1.2元 1.5元某品牌方便面 2.5元 3元 3.5元 4元分析与比较 批发市场价钱最低,但要整条或整盒买,便民商店较便宜,大商场最贵。小结同一物品在不同购物场所价钱不一样。通常批发市场、便民商店的东西比较便宜。因此,学会作比较是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必不可少的技能。购物的学问还真多,我们以后购物前要先做好选择,为家庭节约开支。

通过课前社会调查,学生置身购物现场,对购物有了切实的感性认识,明白了价格是有变化的——购物场所不同,价格就可能不同。进而,通过自主探究、分析比较等,学生懂得了价格变化的秘密,才能购买到实惠的商品,成为聪明的消费者。

这样的课前社会调查成为学生体验与探究社会生活,提升生活能力的学习过程。同时,通过调查表绘制、小组分工、家长带队等,让学生亲历体验社会调查的基本步骤,从而学会自主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体验”学习,指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更好的社会性发展。

二、课堂回到“现场”,学会发现生活“道理”

有效的社会调查是课堂学习的优质资源,能为课堂学习积累良好的知识、情感基础。小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时,出于好奇和好玩,往往容易停留在调查活动本身的乐趣上,而难以深刻领悟生活所蕴涵的道德意蕴。因此,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创设课堂体验情境,引领学生回到生活“现场”,学会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意义。

“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旨在让学生关心了解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并感激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尊重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访问等方式,初步了解和认识身边的劳动者。

课前,教师布置了调查访问任务,请学生走近校园或社区的清洁工、保安、售货员阿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交通警察、医生、公交车司机等,或向家长咨询,了解不同劳动者的工作。根据调查反馈结果,教师发现班级不少学生家庭都有订牛奶的习惯,便设计了“我当牛奶工”的体验活动。

师:咱们现在当一回送奶工,亲自送牛奶感受一下。来,送奶工师傅们,拿起你们的“牛奶”,现在是凌晨4点,人们都还在热睡中,我们送奶的时候脚步要轻,千万不要打扰别人!

教师将42个学生分成7组,每组选一位同学去送“牛奶”(抱着书包当作“牛奶箱”)。学生提着“牛奶”,从教学楼一楼回到五楼教室,返回一次算送一次奶。

师:我们的体验就到这里,请汇报你送了几家?有什么感受?

生:我才送两家就很累了,那么多楼梯,腿都酸了。

生(气喘吁吁):我才送三家就累死了,口渴得不得了,想喝水。

师:看大家这么辛苦,而我们只送了两、三家。课前,老师采访了一位送奶工,他告诉一天要送100瓶牛奶。

……

即便知道正是有了送奶工,自己才能每天都能喝到新鲜的牛奶。但是,学生对此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很难体会其劳动的艰辛,难以产生感激和尊重等情感。通过课堂体验,学生对其劳动有了深切的感受,从而开始去思考“我们的生活都有谁”,进而感悟到我们的生活“需要”诸如送奶工等平凡的劳动者。如此,他们才能真正学会关心、感激、尊重身边的劳动者。

三、课后“研学”实践,自主创生美好生活

作为一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的课程,品德课程强调课堂要向学校、家庭和社会扩展,让儿童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社会调查的价值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资源的准备,还可以作为课后延伸实践活动,引领儿童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践行道德认知,自主创生美好生活,实现更好的成长。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当前,中小学普遍开展的研学旅行可说是一门走在路上的课程。我们尝试借助研学的“便车”,让品德课堂延伸至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有趣的家乡风情”(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这一单元旨在“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感受家乡的变化,进而产生热爱家乡,珍视祖国历史与文化的情感,这不仅需要课堂学习的积累,更需要儿童的亲历体验与认同。

为此,在完成单元学习后,我们依托社会调查这一活动方式,设计了“家乡民风民俗”研学之旅主题活动。有了日常课堂学习前开展社会调查的方法积累,学生在出发前便通过网上搜集、查阅资料、交流访问等方式,了解此次研学目的地——泉州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由此提出了许多问题:“五店市”起名的由来?“出砖入石”的砌墙方式的缘由?那“状元”的匾额属谁家?五店市里那几大家庙的故事?

带着这些探究问题,孩子们走进了五店市这一隐藏于闹市中的一处“净土”——闽南风格的建筑,出砖入石的古厝、充满南洋风格的番仔楼、雕花着色的檐角、青石板铺成的悠长小巷、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师生昭示着闽南传统文化、民俗之美。孩子们游走历史间、嬉赏彩花灯,感受五店市闽南特色文化意蕴,由衷感叹家乡泉州的人杰地灵、物产丰美。

这样的品德课后“研学”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回到生活”,主动探究与发现更加广阔的生活世界的热情。在与生活世界的互动中,孩子们感受着美好生活,不断丰厚情感,这必将引领儿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研学品德购物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我们为什么选择网上购物?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研学之旅
圣诞购物季
快乐六一,开心购物!
不可错过的“购物”APP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