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设计进化BECOMING”为主题的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服饰设计趋势发布暨开幕式秀于2019年4月29日下午三点在北京服装学院艺术楼1号秀场正式启幕。北京服装学院相关领导、各合作企业负责人、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教师和毕业生参加了本次趋势发布并观看了开幕式动态秀。
本届毕业展共有来自首饰设计、鞋品设计、箱包设计、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五个专业方向的160位毕业生参加,展出作品1087件。展览由服饰设计趋势发布、动态秀和静态展三部分组成,共同诠释“设计进化BECOMING”这一主题。
开幕式,上,北京服装学院副校长詹炳宏代表学校致辞。他祝福毕业生们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始终保有创新的思维与能力,保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进退有度中发展,在继承与发扬中突破。
服饰设计趋势发布是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每年毕业季的重头戏。今年,学院的服饰设计趋势研究团队延续往年传统,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收集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大量事件,按照创新、延续、理性、感性的十字象限,对现象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推导出生活方式在当下的十个趋势并提炼出十个方面的生活方式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趋势研究团队从图案、工艺、材质、颜色等方面对十个价值观进行转译和预判,推导出与此相对应的2021年春夏十个时尚设计趋势主题和30个设计关键词。
趋势发布结束后,开幕动态秀展演随即开始。由专业舞蹈演员演绎的一支充满现代感的舞蹈将现场气氛点燃。随后,模特们佩戴着毕业生们的作品入场。根据今年发布的流行趋势,开幕动态秀整体呈现复古风格,风格多样的毕业作品根据专业被分为首饰、鞋品和配饰三个单元。从点、线、面到成品的视觉进化感,是对本届毕业生在校四年蜕变与成长的诠释,也凸显了设计思维的形成与进化的过程在设计学科专业当中的重要性。
静态展区位于艺术楼一层银色大厅和艺术展厅。本次展览呈现出毕业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可持续、智能化、新材料这些指向未来的设计与研究方向是这届毕业生们关注的热点。
珠宝首饰设计专业今年在展览的策划上延续了之前以珠宝首饰设计专业的三个方向为主导的思路。新中式美学的尝试、可持续材料的组,合、未来感氛围的营造、3D打印技术的使用等,在今年的毕业设计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反映了当下学生的设计认知与美学倾向,以及这个时代青年人的审美面貌。今年的设计作品在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上也更为灵活多样,除了对传统贵金属材料与宝石的应用外,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使用竹、木、纸、纤维、玻璃、陶瓷、亚克力等材料实现自己的设计构想。
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的毕业展主题是“设计创造美好生活”。展览分为六个主题展区:重塑构想、虚实变幻、破界融合、整装待发、绿色碳寻与解码势能。这些作品紧贴学院重点关注的服饰领域专业发展方向,探讨如何将前瞻性的技术通过设计方法变成产品,品类涵盖智能可穿戴、新材料应用、服务设计、智能家居、生活空间等,以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的视角对未来的技术、未来的生活方式、未来的用户需求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有机的融合。
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兰翠芹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了本次毕业展主题的来源:“凯文·凯利将形成(BECOMING)——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升级,作为未来发展的首要趋势。在科技变革的同时,人类的情感、梦想与欲望正在发生流动和扩张。作为一种感性与理性相交融的活动,设计是协调形式变奏和产品功能价值的创造性中介。设计的进化同整个社会的文化底蕴、时代氛围相关联,并贯穿于人类与生存有机体和谐且丰富的关系中,成为塑造生活环境的重要组织形式。按照凯利的愿景,我们将永远都是新人,应当保有无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设计不仅是结果,更在于过程;对于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毕业展呈现的不仅是学习的结果,也是设计思维的形成与进化的过程。
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党委共建合作单位寺上村党支部代表们观看了本次趋势发布暨开幕式动态秀。他们表示,参与此次趋势发布提高了他们对科技与时尚的理解。
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毕业生朱泽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四年的学习过程让他对设计如何参与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毕业设计选题也正是来源于此。未来,他希望做以人为本的设计,想去探索产品设计专业的边界。
珠宝设计专业毕业生周晔熙则在采访当中谈到了自己对艺术与首饰设计的理解,并对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进行了介绍。他说:“艺术是永恒不变的精神产物,一件好的艺术衍生品则需要更有创意、有品质、有设计意味,不应该只停留在简单复制、美感较低的阶段,应该对大众的品位、视觉、审美等方面有提升意义和价值。我们希望大家以一名艺术游览者的身份,从首饰的角度出发,去接触艺术,了解经典艺术。所以,我們选择用数字化技术软件建立了一个虚拟展厅,搭建了一座博物馆,里面向大家介绍了我们所选择的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同时也对应的展示了我们的毕业设计作品。让大家能够真正成为艺术游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