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
摘 要:浅层次学习导致的数学低效现象对深度学习提出诉求,文章简要阐述深度学习内涵,并剖析深度学习以理解为基础、以整合为手段、以迁移为架构与以运用为目标等基本特征,结合“平移”教学设计实践阐述情境策略、载体策略、活动策略与技术策略等,旨在实现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跨越。
关键词:深度学习;数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走向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等词汇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高频词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伪自主、伪合作与伪探究现象普遍地存在,课堂学习停留在死记硬背、重复训练等较浅层次,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消极被动地接受,学生难以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实践。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确立深度学习视角,准确把握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进一步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在实践中探索有效策略。
一、深度学习内涵与基本特征
综合当前深度学习理论研究成果,一般认为深度学习是指以理解为基础,學生主动参与学习,批判地接受新知识、新理论,将新知识与既有的知识进行融合、架构起不同知识之间的桥梁,并能够将新知识迁移应用于新的场景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学习。
分析深度学习理论,我们不难发现深度学习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以理解为基础
深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基础上,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必须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以理解为前提,为学生深度学习奠定基础。“理解不是拿来主义,而是批判接受,它需要学生利用既有的知识储备,对所学习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等进行批判,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进而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论、思想、概念等理解的深度”。
2. 以整合为手段
学生初步学习获得的理论、思想、知识等往往是零碎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以整合为手段,将获得的知识、理论与思想等进行内容与过程整合。内容上的整合是指根据数学知识、理论与思想等存在关联点,实现新旧知识的高度融合,使之有机融合到学生既有的数学知识体系中;过程整合是指强化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并借助图表、概念图等方式,使数学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
3. 以迁移为架构
学生通过理解、整合获得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概念等,需要通过迁移为架构,将新知识、新理论与新概念等迁移到新的应用场景,学生能够根据新场景,调动学习积累,进行学习迁移,并能够举一反三,使学习积累能够在相似场景中灵活运用,从而将数学学习不断推向深入。
4. 以运用为目标
“学生深度学习的目标是为了运用,一切游离于运用的深度学习都是虚假的”。深度学习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这种应用不是简单地运用原理、概念与定义等就能够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学生基于既有的数学学习积累,能够解决相对复杂、具有综合特征的实际问题,这也是深度学习的价值所在。
二、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这需要教师基于灌输式教学弊端,确立深度学习视角,并采取相应的教学设计策略。
1. 情境策略
深度学习视角下,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深度学习是以理解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借助学习情境,将数学学习置于生动的情境下,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深度学习兴趣,激活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体验情绪,从而在情境帮助下获得积极的体验,并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不是外在强制性的植入。
如“平移”教学设计,笔者先为学生演示关窗户、拉动黑板的动作,让学生观察窗户、黑板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请你说说这是什么现象?学生很快答出是平移现象。进而,笔者又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平移现象。学生快速调动生活积累,说出电梯上下移动、抽拉抽屉等平移现象。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为学生平移学习搭建场景,使学生在教师关开窗户、拉动黑板创设的场景中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初步建立起平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创造的场景,枚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是需要学生进行批评理解,即对教师在上述情境中的行为产生的现象进行理性思考,潜在地思考什么是平移现象,从而在复杂多元的生活现象中进行筛选。这一过程不仅是从感性到理性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批判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场景迁移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平移现象的理性思考。
2. 载体策略
载体策略是指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载体,将数学知识有机渗透在问题、任务等载体中,使数学知识、理论、思想与概念等有所依托。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寻求合适的载体,使学生在载体的引领下开展深度学习,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外在灌输,学生在载体的帮助下,自主建构知识。
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平移”的特点,笔者利用问题载体引发学生思考:物体平移前后,有什么变化?不变的是什么?你还有哪些发现?为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笔者让学生再次演示推拉窗户的动作,表演的学生一边演示,一边体验,一边总结。然后组织表演的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其他学生补充。
表演的学生在演示时,由于演示目的性明确,快速捕捉到平移前后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的大小、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尽管在设计问题载体时,为学生预留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即问题“你还有哪些发现?”大多数学生获得的新发现不足。为了将学生的学习推向深入,笔者接着演示了一个拉门的动作,随机抛出一个问题:物体的大小、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位置发生了改变,这是平移吗?学生稍做反应后,回答不是平移,进而得出平移现象发生在平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