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发展需不断创新“管理+人文”是趋势

2019-06-20 18:49梼杌
中国对外贸易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管理

梼杌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是国内顶尖商学院之一,是新中国最早开办管理教育的机构,办学历史始于1950年。学院的优势源于本校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底蕴,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紧密的企业联系和政府关系,以及丰富的校友資源。

近年来,为适应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学院在科研、教学项目、师资和学生构成,以及治理方面全面快速地提升了国际化水平。

“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追求卓越 持续创新,希望通过知识创造和传播来改变世界和造福人类,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我们欢迎对管理教育有理想和激情的师生员工加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毛基业近日表示。

人大商学院取得长足进步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19新年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黄江明出席论坛并表示,人大商学院在2018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有八个亮点、两个变化。

八个亮点分别是: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人大商学院荣获了最高的A+,获得A+的仅有4家学院;2018年全国公布了第一轮专业硕士学位的评估结果,人大有4个项目,其中三个是A+,一个是A;国际商学院协会(AACSB)国际认证获得第二个五年认证;人大商学院在国内外顶尖杂志的发文数量获得重大突破,共有13篇国际顶尖论文,其中8篇是发表在全球最顶尖的杂志上,在全国百优案例评选当中共获得了6篇,是历史上最多的百优案例;一个教学改革项目成果获得了教育部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是国家级的教学研究成果最高奖项;在EMBA招生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逆水前行,招生数量大幅提高;MBA招生报录比达到12:1,在北京地区超过了北大、清华的报录比;商学院在政界的杰出校友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根据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的最新变化,商学院新院址将在人大通州新校区建设,有望在2019年启动建设。二是从2018年开始,本科生招生将按商科一个大类招生,不再分工商管理、会计、财务等细分专业。

此外,黄江明介绍,人大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中心(EE中心)在2018年也取得了很大突破。EE项目在FT《金融时报》全球教育“2018年度排行榜”排名榜单上位列第13位。其中,有4项核心指标均进入全球前三,这是历史性的突破。

2019年1月2日,教育部公布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奖项目名单,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学成果“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并重的MPAcc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级一等奖。这是人大商学院第八次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第二次荣获国家级一等奖。

自2004年人大商学院获准首批开设会计硕士专业学位项目(下称MPAcc)以来,该项目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毛基业介绍,在深入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所提出的要求的基础上,项目探索出了一套受到广泛认可的MPAcc人才培养模式。此项教学成果提出了“以前沿理论引领最佳实践”的总体要求,主要解决了四个方面的教学问题。

准确界定MPAcc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毛基业分析,面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变革的大趋势,该项目将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前沿理论引领最佳实践的管理型、经营型高级会计人才,提炼出了“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并重”“以前沿理论引领最佳实践”的MPAcc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分析能力。毛基业称:“为避免出现实践教学脱离理论指导的现象,该项目着力激发同学们的理论兴趣,以前沿的理论引领最佳实践,帮助同学们培养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相应地,项目构建了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设置多个专业课程模块,注重将理论素养、实践技能的培育衔接起来。”

引领学员把握实战前沿,了解最佳实践。毛基业介绍,该项目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引领学员关注实践中有待解决的前沿问题,培养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为此,项目联合实务界,共同探索出包括开发课程、合作开发案例、开设高端实务讲座、聘任实践导师、建立实习基地等多种形式在内的校企合作方式。”毛基业说。

建立可持续的MPAcc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持续优化师资队伍。毛基业指出,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视为重中之重,建立老少合作的“传、帮、带”机制,推行了课程组制度、实践导师制度,有效地保持了师资队伍的延续性。

“该项目主讲教师全部具有参与准则制定、担任独立董事、兼任企业财务顾问或主持企业管理咨询课题的专业经验。”毛基业直言。

黄江明强调,2019年,人大商学院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在人才培养、国际化、队伍建设、党建各个方面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我们应该保持谦卑的姿态,更加努力的工作,继续前行”。

“管理+人文”,商学院创新模式

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如何打造高素质的跨国管理人才来促进企业国际化经营已成为商学院亟待思考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叶康涛说:“我们发现纯粹讲管理并不能解决很多问题,可能还需要一些人文知识、经济知识、政治知识、文化知识的补充,以更好地应对国际化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叶康涛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商学院提供人才方面的保障。企业的国际化管理不完全是一个管理的问题,甚至不完全是一个经济问题,它还可能涉及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等。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加入“社会影响力及全球管理联盟”(SIGMA),该联盟由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九所国际一流高校组成。除了人大,联盟高校还包括哥本哈根商学院、西班牙ESADE商学院、巴西番达曹格图里奥瓦尔加斯大学、圣加伦大学、维也纳经济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巴黎九大、日本一桥大学等。

联盟旨在推动跨学科教学研究及产学研结合,注重学术成果转化及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并创新性地提出了“管理+人文”这个概念。

叶康涛介绍,目前,人大商学院已与多数SIGMA联盟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今后也会在多边学生流动、教师互访、学位项目、实习项目及共同举办学术会议等方面与联盟高校开展积极合作。

“我们希望能在该平台的推动下,进一步创新课程体系,拓展与联盟高校间的多种形式合作。”叶康涛说。

人大商学院的愿景是“成为最懂中国管理的一流商学院”,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的高端管理人才为使命。

“最懂中国管理”的内涵是什么?毛基业认为是最接地气,最贴近中国企业,是中国企业最佳的学习伙伴,是中国企业最好的学习媒介,是中国最佳管理实践的总结者。

“如果世界上其他国家想了解中国管理实践、中国管理模式,人大商学院是很好的学习的地方。如果他们问谁能代表中国管理的理论水平,人大商学院应该是一个代表。”毛基业称,这就是“成为最懂中国管理的世界一流商学院”的内涵。

要做到“最懂中国管理”,就必须有“最懂中国管理”的师资队伍。因此,人大商学院提出,全院老师必须全员去企业。除了以往帮助企业做诊断、做咨询,现在还要做更多的案例开发和理论构建,帮助企业总结最佳实践,帮助企业做深度思考,探寻企业的困难和问题。

“未来,我们希望人大商学院能拥有涵盖中国顶尖管理案例的案例库,为世界提供大量鲜活的中国管理实践。对此,人大商学院提出了新使命——‘贡献中国管理智慧,培养世界领袖人才。”毛基业表示,如果海内外的企业和学员希望学习中国管理模式和最佳实践,人大商学院应该成为大家的首选。

猜你喜欢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管理
巴黎高等商学院荣登《金融时报》欧洲商学院排名榜首
Rethinking Eugene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 Brief Analysis of“Green Eyes”in An Encounter
法国公布2018—2019学年高等商学院排名
How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fluence road crash fatalities in Australia
The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of Business Etiquett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