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九大报告确定了我国新的历史方位,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使得城乡发展失衡、经济發展失衡、产业结构失衡。实现区域经济协调推进、平衡发展、良性运转,是新时代促进经济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区域经济 平衡发展 必要性
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有利于我国经济平稳健康有序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有利于实现我国区域政策最大边际效益,有利于统筹协调梯次推进重点发展战略的推进,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有利于更换和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新的发展动力,把握新的发展契机。
(一)区位条件制约
一是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自然环境的差异、地理位置因素、能源与资源分布不平衡影响了区域的协调发展。二是工业基础以及技术条件差异显著。西部由于历史条件等限制,大型工业企业少、规模小,经济发展滞后。而东部地区科研开发能力强,工业基础好,经济发展状况优良。三是市场化程度不同。市场化进程的不平衡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领域之间,同一领域的不同地区之间有明显差别。
(二)政策倾斜效应
一是开发建设程度不同。宏观区域经济政策实行了非均衡的发展目标,政策的倾斜,市场调节比重逐步升高,使东部率先发展起来。导致东部经济活力远大于中部与西部地区。二是资金投入不同。东部沿海地区的资金大量投入影响了中西部对国有经济占比较大的省区经济,使省区经济追求效益增长非均衡发展。三是中央与地方政策协调统一。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使得东部投资不断增加,资金的投放水平和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三)人力资源差异
一是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是制约中西部地区平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劳动力结构呈现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劳动力的“枣核型”结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层次、各行业劳动力的需求,而西部地区劳动力结构与产值偏差过大,第一产业劳动力生存率较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劳动力迁入的压力较大。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没能达到对应比例。三是劳动力管理制度存在差异。用人观念的不同导致差异显著。东部地区能按照市场需要选人用人,流动性较强,西部地区的人事管理制度较为保守陈旧。
(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只有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使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是营造是一个宽松、透明、高效、稳定、有序发展的软环境的重要保证,只有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催生经济发展动力,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二)有利于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尤其是自发性的区域经济合作,对于经济发展起到较大推动作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有利于解决就业难题
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留住人才,激发就业潜能,实现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高效化,保障人才供给满足市场需求。
(四)有利于构建发展新机制
区域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能够打破区域行政壁垒,构建新时代协调发展的最新机制,这样有利于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让经济发展从空间一体化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有力打破制约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制度壁垒,加快建立协同发展与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为区域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五)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最终目的是消灭两极分化,缩小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蕴含在新时代共建共享发展理念当中,能够更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工作,协调供给区域公共服务产品,全面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持续加强区域协同合作发展
一是鼓励跨界、跨区域合作。要打破行政边界的限制,根据共同的区域问题进行合作,使各行政主体合作实现经验共享和互利共赢,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联系紧密,形成良性互动。二是加强城市内部之间的群体分工合作。强化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效发挥城市内部之间的辐射以及集聚和各种服务功能,吸引产业向城市中心聚集,实现城市内部的全面协调发展。三是共建协同平台,促进战略合作。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加强一体化管理,依靠区域优势搭建合作共享平台,充分提高核心竞争力,有效激发发展潜力和活力,提供更多优质就业机会,加强金融稳定性。
(二)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要营造良好经营环境,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脱贫致富政策制定、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等一体化步伐,不断深化区域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健全完善规划、落实有力举措,加快推动区域规划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二是激发与保护企业家精神,充分调动并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积极性。三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和机制,以市场化改革推动产业结构布局的合理化。四是加大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政策倾斜力度,逐步缩小同东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三)有效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缩小城乡差距。要建立规范统一、明确清晰、协调联动、功能精准的区域城乡体系建设,形成全覆盖、多方位、高标准的城乡建设体系,保证城乡发展脚步一致,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经济共同增长。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发挥区域优势,培植新兴产业,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产业链条的调整力度,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鼓励人才下基层,加强科技创新。要下大力气培训农业科技人员,使农民应用现代科技能够得到更好的指导,以切实提高农民的耕种水平,鼓励农业发明创新,树立基层农业创新典型,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实现全面充分发展。
(四)完善区域经济的投资政策
按照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制定合理的投资政策:一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各区域的银行、政府等部门积极配合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给予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在财政上和银行的贷款利率等方面放宽政策,刺激和激励企业的发展。另外,在财政政策上,要积极对专项企业项目进行管理,并制定专项的财政管理系统,确保行政政策和财政政策一直并相互促进,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制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区域的投资环境不理想,因此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同时,在投资政策上要给予支持,要在税收给予支持。在税收方面,要建立健全各项收费制度,并根据企业和地方的经济情况制定出具有弹性的税收方案。把根据企业的创收多少和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税费关联在一起,在鼓励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既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又是保护了区域资源和社会的发展。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那么就不能实现经济全面充分地发展,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建立区域发展全方位格局,建立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平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
参考文献:
[1]孙久文,石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原因及治理对策[J].治理现代化研究,2018(5).
[2]张海纳.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9).
[3]夏万军,余功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8(7).
[4]王曙光,金向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协调的财政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4(9).
[5]张蕾蕾.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与长效机制分析[J].区域与城市经济,2018(12).
(艾纯友,黑龙江省萝北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