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个脚印,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

2019-06-20 01:37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大湾粤港澳建设

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出席发布会,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善用“两制”之利,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竞争力

在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情况时,罗文表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发展改革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湾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提出了“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的目标要求,为我们推进大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面临着世界上其他湾区建设所没有的新情况。因此,它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在《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各自优势,注重合作共赢,为港澳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有力支撑。基于以上,《规划纲要》的编制主要作了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明确大湾区的战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始终坚持全球视野和全局站位,研究提出五大战略定位,进一步发挥大湾区在国家改革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

二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规划纲要》编制突出贯彻落实“一国两制”,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着眼于推动粤港澳协同发展,拓展港澳发展空间,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

三是发挥粤港澳比较优势,增强区域的国际竞争力。《规划纲要》强调善用“两制”之利,让体制的活力、市场的动力更加迸发出来,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规划纲要》突出创新的关键性作用,着眼破解制约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力争在一些重大改革上先行先試,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解决大湾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以上概括起来,《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中心,一个愿景,七大重点,四项措施”。“一个中心”,就是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个愿景”,就是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成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七大重点”,就是明确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七个重点领域。“四项措施”,就是加强组织领导、推动重点工作、防范化解风险、扩大社会参与。

事实上,我们已经会同粤港澳三地和有关部门,正在有力有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比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加强,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运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加速形成;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取得新进展,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就业的政策举措陆续出台,大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沟通协调,精心组织实施,进行跟踪分析评估,把《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地方、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落地落实,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目标不断迈进。

“一国两制”既是大湾区建设的优势也是挑战

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粤港澳分别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也分属于不同的关税区域,法律制度不同。如何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更好推进大湾区的建设?

罗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国际一流湾区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国两制”,它涉及到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势,也是它的挑战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香港、澳门是成熟的发达的市场经济体,是自由贸易港,它在经济运行、社会治理、规则标准、政府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更加接轨。广东省是内地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上述三个地方同处一个湾区,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经济方面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彼此紧密合作,必将产生协同效应和放大效应。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要素流动、体制机制衔接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下一步,要更好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我们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确保“一国两制”的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的实践不变形、不走样。

二是坚持依法办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环境独特,政策敏感性强,我们要坚持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特别要注意尊重港澳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尊重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在处理涉及港澳的事务时,充分征询和吸纳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确保程序正当、权责统一和依法依规。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思想要再解放,行政干预要再减少,要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和汇聚全球优质资源,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和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推进广东与香港、澳门在商贸投资、科技教育、人员交流、青年发展、设施联通、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互利合作。

四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港澳国际化的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优势,妥善化解“两制”差异下可能产生的发展障碍。突出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探索制度对接,搭建“政策桥”,促进粤港澳三地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通,推进市场一体化发展。

积极鼓励港澳地区电信运营企业开展5G商用

《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壯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在5G等重点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5G会不会在港澳地区率先实现商业应用?

罗文对此表示,5G被誉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代表核心技术之一,也是实现万物互联、人机交互的战略性信息基础设施。我国高度重视5G发展,提出了加快5G商用步伐。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关部门正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引导,坚持以企业为主导力量,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利益,超前布局加快推动5G技术研发和商用事业。我们积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之间加强对接和交流,共享发展成果,积极鼓励港澳地区电信运营企业开展5G商用,让5G技术发展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港澳地区人民群众。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这方面的工作。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支持粤港澳深度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积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次《规划纲要》中也将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列入了具体工作任务的第一章。中央为什么要支持粤港澳三地打造国际科创中心?下一步的工作考虑是什么?三地将如何推进?

罗文介绍相关内容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描绘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愿景,那将是一个富有活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是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要做到和实现这一点,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首要任务,是重中之重,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有共识、最具优势的地方。它肩负着构筑我们国家创新发展新高地、引领和带动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创新转型的历史重任。中央之所以要支持粤港澳三地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这是完善我国区域创新总体布局,加快经济发展率先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迫切需要。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是继北京、上海两个科创中心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又一个科创中心。通过科创中心的建设,加快实现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三个经济总量占全国近四成的超级城市群,建设为创新型经济体,引领带动我国经济整体向创新驱动转型。

第二,发挥粤港澳三地比较优势,保持香港和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要求。粤港澳三地在创新功能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共建科创中心,将放大香港、澳门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现代金融和知识密集型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与广东的实体经济互动,延伸产业链和创新链,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保持港澳长期繁荣与稳定。

第三,发挥港澳国际化优势,带动大湾区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必由之路。香港、澳门是世界自由贸易港,市场机制灵活,国际化程度高,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广泛的创新联系,通过共建科创中心、吸引全球高层次创新人才、企业和科研机构到大湾区集聚,推动大湾区企业、技术、标准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下一步,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为此,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组建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专责小组,强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规划、政策、任务、资源的统筹,汇集国家相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力量,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力。

二是推动政策对接。支持深港、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等三个创新特别合作区先行先试,推动粤港澳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科技金融、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对接,打造要素流通、设施联通、创新融通、人员互通的跨境合作平台,带动大湾区乃至全国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三是抓好重大项目。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依托,统筹用好中央、地方和社会资源,集中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和产业前沿技术创新平台,实施一批高水平创新项目,打造高度国际化发展的科学中心,引导地方和社会资本加大创新投入,吸引国内外顶尖水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到大湾区发展,提升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四是深化改革和创新合作。聚焦破除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信息、数据和样品等创新要素便捷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支持粤港澳深度合作,开展更高层面、更宽领域的改革试点,形成粤港澳交流互动、协同创新的新局面。坚持国际化方向,充分吸纳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支持大湾区的企业、标准、技术和产品走向全球,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怎么样可以减轻在融合过程之中港澳的压力,避免人员过分地涌进香港和澳门,有什么措施可以使香港和澳门的居民可以放心参与大湾区的发展?

罗文回应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造“一小时生活圈”,就是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不断便利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规划纲要》里专门列出了一章,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积极构建“一小时生活圈”。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三个方面具体举措:

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一小时通达。

二是在通关便利化方面。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的手段,不断提高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使用的便利化水平。研究在粤港澳主要陆路口岸增加自助查验通道,推进更多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加强内地与港澳海关部门协作,进一步提升跨境物流效率。

三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推动降低甚至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赋予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为大湾区居民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设施“硬联通”和机制“软联通”

加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支撑,但是除了硬件连通之外,社会各界也期待更加便利的管理措施,方便粤港澳人员车辆往来,推进要素高效便捷流通,在这方面有哪些考虑?

对此,罗文介绍,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既是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大湾区的基础条件,也是当前社会各界反映比较集中、需要我们着力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设施的“硬联通”和机制的“软联通”。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具体来说,我们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硬联通”方面。统筹基础设施布局,抓紧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和城际(铁路)建设规划,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级机场群。

二是在体制机制“软联通”方面。要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带动,聚焦科技创新、人员交流等关键领域,推进出台系统性的创新支持政策,实现科技人才便捷流动、科研合作更加紧密。加强内地与港澳口岸部门协作,扩展和完善口岸功能,依法推动在粤港澳口岸实施更便利的通关模式,进一步便利港澳与内地居民往来。研究制定和优化香港、澳门单牌机动车进入内地行驶的政策措施。探索推进在广东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和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猜你喜欢
大湾粤港澳建设
寒露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融入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大湾区提速
新机遇,新飞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湾石的鉴赏与收藏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