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型脑瘫患儿尖足应用踝关节被动运动仪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9-06-20 08:45李锦兰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肌张力功能区脑瘫

李锦兰

(大庆市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

偏瘫型脑瘫俗称为脑瘫,属于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运动型障碍综合征。主要是指婴儿从受孕到婴儿期间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大脑出现费进行性的脑损伤或者发育缺陷。临床上,偏瘫型脑瘫患儿常常出现中枢性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症状,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健康成长。如果患儿未及时接受治疗,受到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影响,常常导致患儿出现尖足、独行、不能独占等现象。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1]。为了进一步研究偏瘫型脑瘫患儿尖足应用踝关节被动运动仪治疗的治疗效果,以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142例偏瘫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治的142例偏瘫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为:(1)均经临床诊断,证实为偏瘫型脑瘫;(2)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尖足症状;(3)1年内未接受手术治疗,6个月内未进行肉毒毒素治疗;(4)患儿家长对整个研究知情,自愿参与到该次研究中,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排除标准为:(1)不配合研究者;(2)癫痫;(3)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

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142例患儿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1例,男40例,女31例,年龄为1.5~5 岁,平均年龄为(3.25±1.75)岁。 其中,左侧尖足34例,右侧尖足37例;观察组:71例,男35例,女36例,年龄为 1.6~5.5 岁,平均年龄为(3.55±1.95)岁。 其中,左侧尖足36例,右侧尖足35例;利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显著,可继续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治疗,即:推拿按摩方式,对患儿的腓肠肌、比目鱼肌进行充分的按摩,最大限度缓解患儿的小腿三头肌痉挛现象;徒手牵拉患儿的跟腱。同时,患儿在接受关节活动度训练中会后,使其在楔形垫上进行站立训练,15~20 min/次,2次/d。

观察组患儿在此训练基础上,给予踝关节被动运动仪联合常规物理运动治疗,即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结合患儿足的大小,选择最为合适的搁脚板。之后,让患儿取仰卧位,利用两个20×3cm的绑带,将患儿的脚固定到搁脚板上;接着,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治疗参数(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强度、牵拉时间)进行调整,并对患儿进行治疗。治疗频率为15/次,1 次/d。

两组患儿持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

评定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显效:经治疗后,患儿筋张力阻力为-4,或者足背屈角>70°;有效:患儿筋张力阻力为-2,或者足背屈角 10°~70°之间;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者。

利用sh—wonh痉挛评定量表对患儿的肌肉张力进行评分。0分表述无阻力,2分表示肌张力轻微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最末的时候出现最小阻力;4分表示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的50%出现最小阻力;6分表示肌张力明显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75%时出现明显的阻力,患儿踝关节活动完善首先;8分表示肌张力严重增加,无法或者很难完成踝关节活动范围;10分僵直。患儿无法活动。

对两组患儿的足背屈角进行测量:患儿取仰卧位,对其休息位踝关节背屈角度进行测量。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88项)对患儿的E功能区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表明患儿可完成的动作能力越强[2]。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以 t检验。 采用[n(%)]表示,以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84.51%,与对照组患儿相比,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2 肌张力、足背屈角、E功能区评分对比

如表2所示:治疗前,两组患儿肌张力、足背屈角、E功能区评分基本相同,三项指标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肌张力、足背屈角低于对照组患儿,E功能区评分高于对照组患儿,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肌张力、足背屈角、E功能区评分对比[(),分]

表2 肌张力、足背屈角、E功能区评分对比[(),分]

指标 对照组 观察组t值 P值肌张力足背屈角E功能区治疗前(n=71)治疗后(n=71)治疗前(n=71)治疗后(n=71)治疗前(n=71)治疗后(n=71)8.25±0.89 6.54±0.57 85.33±3.15 79.15±4.52 60.25±2.57 71.03±3.14 8.34±0.95 4.27±0.34 84.57±4.22 74.03±3.05 60.45±3.01 81.78±3.71 0.583 28.819 1.216 7.912 0.426 18.636 0.561 0.000 0.226 0.000 0.671 0.000

3 讨论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导致婴幼儿出现偏瘫型脑瘫的因素相对比较多,如:产前母体宫内感染、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迟缓、妊娠期出现外伤、分娩过程中受到窒息和难产等现象,均会导致患儿出现偏瘫型脑瘫等现象。在偏瘫性脑瘫患儿中,受到患儿的肌肉痉挛等因素的影响,患儿的踝关节背屈不全,以至于其足跟无法正常着地,进而导致患儿在行走的过程中,呈现尖足步态的症状[3]。

就目前而言,在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如何降低患儿小腿三头肌张力,改善患儿的尖足状态,已经成为关注的重难点。在传统的治疗过程中,均是对患儿的跟腱的软组织进行被动性的拉长或缩短,进而缓解患儿的痉挛现象,并降低患儿局部的肌张力。但在传统的治疗中,极容易受到主治医生的主观操作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弊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患儿也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进而导致其出现吵闹、不配合等现象。另外,在传统牵拉过程中,一旦医生的手法不当,或者远端固定不够好,就会导致患儿出现内在翻足、扁平足等现象。而通过踝关节被动运动仪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可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运动模式、运动速度、关节活动角度、牵拉方向、牵拉强度、牵拉时间等参数,可对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同时,这一治疗仪器的使用,患儿可在无痛的状态下,完成肌张力的伸缩锻炼,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患儿的恐惧感。并且该仪器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踝托的固定装置可对患儿的足部进行完全的固定,避免了因牵拉过度、保护不足导致患儿出现各种意外现象[4],进一步提高了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踝关节被动运动仪的应用,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为85.9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且治疗后,患儿肌张力评分为(4.27±0.34)分、足背屈角评分为(74.03±3.05)分,均低于对照组。E功能区评分为(81.78±3.71)分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通过踝关节被动运动仪的应用,明显了改善了患儿的运动功能,提高了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肌张力功能区脑瘫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烧结混合机各功能区的研究与优化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宁夏水功能区管理工作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