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 辛志芳 苗慧 陈媛媛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焦作 454000)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为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多数患者治疗后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其中偏瘫最为常见,不仅使患者生存质量下降,还会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1]。康复专家指出[2],早期开展康复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受损脑组织的功能重组和代偿,促进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康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 47~72岁,平均年龄(59.56±7.03)岁;脑梗死21例,脑出血19例;左侧肢体偏瘫28例,右侧肢体偏瘫12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60.07±6.92)岁;脑梗死 24例,脑出血16例;左侧肢体偏瘫29例,右侧肢体偏瘫1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脑卒中病变类型和肢体偏瘫部位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审批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首次发病者;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2)排除标准:伴有听觉、视觉功能障碍者;合并失语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出现新的出血部位或梗死灶者;近期使用过抗抑郁或镇静药物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病情监测、饮食指导、用药观察、皮肤护理、基础护理、被动肢体锻炼等内容。
1.3.2 观察组 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48 h即开始康复训练,具体包括,(1)良肢摆放:健侧卧位时,患侧在上、健侧在下,胸前放一枕头,上举上肢保持与地面垂直,伸展患侧肘关节、腕、指关节并置于枕上,屈曲髋、膝关节,放到另一枕上;患侧卧位时,健侧上、患侧下,枕头支撑后背,自然向后旋转躯干,患臂前伸、外旋,拉出患肩,打开手指,掌心向上,患侧髋关节向后伸展,健侧放于枕上(屈膝、髋);仰卧位时于患侧肩胛、头部下方置枕,外旋外展上臂,上肢置于枕上,另于患侧臀部与大腿下方置枕,稍垫起膝关节,呈微屈向内状,每2小时更换一次体位。(2)穴位按摩:每天对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包括揉按肩胛、后背、臀部、大腿、膝盖、脚踝等部位,配合合谷、曲池、外关、手三里、肩井、解溪、照海、足三里、风市、阳陵泉等穴位,1次/d,20 min/次,同时从远到近轻轻地对瘫痪的肌肉进行按摩、揉捏,推摩拮抗肌,并开展由大关节到小关节的被动训练。(3)主动运动:指导患者由健侧到患侧卧位循序渐进,在床上开展关节屈伸、翻身等运动;床边,双腿下垂,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待下床坐椅可坚持10 min后,再进行站位平衡、步行训练等;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分别取立位、仰卧位、坐位,由健侧手引领躯干转向患侧15°~30°;锻炼协调能力,进行交叉促进训练,让健侧上肢超越中线到患侧实施作业活动,15min/次,2 次 /d。(4)功能训练:待患者逐渐恢复后,鼓励患者自行完成进食、梳洗、穿衣等活动;训练拿勺子、翻书报、扣纽扣、拼图等较为精细的动作。
1.4 观察指标 干预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肌力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评估采用卒中影响量表(SIS)进行,包括力气、记忆与思维、情绪、交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移动能力、手功能和参与等维度,评分越高,患者生存质量越高。肌力改善情况采用Brunnstrom肌力分级进行评估,包括0~5级。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存质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分
表1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干预前相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n 力气 记忆与思维 情绪 交流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移动能力 手功能 参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40 40 40 40 38.72±6.26 39.01±5.78#44.73±7.69 52.47±6.82*69.39±5.43 69.21±5.49#74.11±5.80 77.88±5.70*58.33±5.88 58.46±5.46#62.84±4.85 66.41±4.53 81.83±6.37 81.76±5.92#83.09±5.66 86.63±5.34*39.54±5.71 39.77±5.47#43.56±5.22 49.18±5.11*42.39±4.52 42.47±4.28#45.66±4.31 53.63±4.05*33.07±5.27 33.32±4.91#35.49±5.23 38.27±4.48*25.27±5.44 25.17±5.37#28.16±5.11 31.13±4.97*
2.2 两组肌力改善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肌力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下肢肌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肌力改善情况比较(级
表2 两组肌力改善情况比较(级
下肢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上肢干预前 干预后40 40 t P 1.32±0.81 1.28±0.69 0.312>0.05 1.90±0.52 2.68±0.41 12.032<0.05 1.58±0.72 1.52±0.70 0.527>0.05 2.07±0.37 2.83±0.49 9.809<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肩部疼痛 18例(45.00%),足外翻 19例(47.50%),肩手综合征10例(25.00%);观察组出现肩部疼痛9例(22.50%),足外翻7例(17.50%),肩手综合征4例(10.00%)。观察组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偏瘫为常见的脑卒中运动神经元损伤后遗症,以肌力下降、自主运动协调功能受损、关节痉挛为主要临床表现。而受损神经系统在脑组织与脑血管恢复正常功能的过程中具有一定可塑性,部分神经细胞能够再生,进行功能或结构重组[3]。临床研究发现[4~5],脑卒中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时间较为漫长,病后3个月内为最佳的康复训练时间,可促使神经细胞产生新的突触,建立侧支循环神经轴突联系,重组中枢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如良肢摆放可防止肢体与关节变形,循序渐进引导患者进行被动、主动活动可维护关节软骨生理功能,运动肢体、牵拉痉挛肌肉和按摩穴位可使本体感觉冲动不断并输入到中枢神经系统,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提高病灶周围神经细胞与半暗区的兴奋性,恢复神经元功能;同时还可避免因长期卧床带来的废用性萎缩和全身生理功能衰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注重患者进食、梳洗、穿衣、拿勺等日常自理能力行为的训练,可同时提升患者多种感官能力,刺激病灶对侧空间中存在刺激的反应力,加快平衡和运动功能恢复。及时给予鼓励,可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增进康复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和肌力评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康复,改善肌力,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