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
——以徐州市为例

2019-06-20 01:43王立韬仇方道郑紫颜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9年7期
关键词:徐州市县域高质量

王立韬,仇方道,郑紫颜

(江苏师范大学 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也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目前有关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认为经济发展质量表征的是一定时间内某一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劣程度。即该地区经济内部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状态[1]具有有效性、创新性、协调性、分享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等特点,核心是民生的改善、社会的公平正义、发展的持续性等领域[2,3]。二是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测度。在测度指标体系方面主要包括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两类。其中,单一指标主要是采用全要素生产率、人均GDP等指标度量经济发展质量[4,5];综合指标主要通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来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如王德利以北京市为实证,从经济发展的效率、影响力、福利、发展代价4个方面构建了经济发展质量测度指标体系[6];王竹君构建了包涵福利水平与成果分配、生态环境保护、居民经济素质3个方面的经济发展指标体系[7]。在研究方法方面,多是采用主成分分析、熵权法等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质量[8-9]。三是关于经济发展质量影响因素。目前学者们主要探讨了对外开放、人力资本、产业结构、政府调控等要素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10-14]。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安全和经济规模对经济发展质量具有促进作用,消费生态存量、物质资本和生态保护经费都对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15]。四是关于经济发展质量提升路径。多是从促进创新企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区域分工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和革新地区生产技术等方面提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措施建议[16-18]。

综上可知,学者们虽然从不同视角开展了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的研究,但有关经济发展质量测度指标和方法尚未获得一致意见,研究尺度上多关注省、城市群等尺度的研究,而有关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案例,整合熵权TOPSIS、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讨了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特征,试图为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徐州市地处江苏省的西北部,是苏、鲁、豫、皖4省接壤区域的省际边界型城市,也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2016年徐州市的土地总面积为11764.89km2,人口密度为740人/km2,GDP为5808.52亿元,占江苏省GDP总量的7.63%。2010—2016年,徐州市人均GDP由34084元/人增加至66845元/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959元提升至28421元,第三产业比重由39.7%提高到47.4%,表明徐州市经济发展总体质态良好。徐州市作为《全国国土规划纲要》所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和“一带一路”空间战略支点城市,也是率先摆脱资源依赖的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徐州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选择。因此,开展徐州市经济高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增强其城市竞争力,还有利于为全国同类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熵权TOPSIS法:熵权TOPSIS法是基于熵权法做出的对传统TOPSIS法的改进,首先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再依靠TOPSIS法中逼近理想解技术实现对评价对象的排序。熵权法根据各评价指标提供的信息来确定指标权重,它不仅能够体现某项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度,也能够反映出指标权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TOPSIS法则通过测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解和最劣解的距离,从而得出各评价对象与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来进行优劣排序。熵权TOPSIS法的具体计算过程见有关文献[19]。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主要解决如何在横截面的回归模型中处理空间不均匀性分布问题。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通过将研究区内的参考对象带回参数从而反映出空间单元里某种现象或属性的空间关系,揭示其差异性特征。徐州市各县区之间的发展阶段、经济水平、对外开放力度、产业结构层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研究通过GWR模型构建徐州市经济高质量影响因素空间差异回归模型,试图揭示出不同因素对不同空间单元的影响机制。GWR的具体计算过程见有关文献[20]。

2.2 数据来源和指标选取

本研究以县域(包括市辖区、县、县级市)为研究单元,依据2016年行政区划,共包括11个研究单元,研究年份为2016年。研究中涉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7年《徐州市统计年鉴》以及所辖各区县统计年鉴。

基于对传统经济质量同经济高质量内涵与本质的对比、思考,根据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本研究设计出包括经济水平、经济效益、经济结构、经济动力、环境质量等5个方面的徐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具体指标选取为:在经济水平准则层中,人均GDP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与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表征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质态,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表征区域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在经济效益准则层中,单位土地税收收入与单位土地工业企业利润反映区域经济的集约发展水平;在经济结构准则层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表征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最终消费年度增量占GDP增量比重表征区域需求结构优化;在经济动力准则层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反映区域经济增长新动能,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与万人专利授权量反映区域的创新投入与产出能力,每万人劳动力中专业技术人员数表征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环境质量准则层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SO2排放量反映区域的环境质量情况。

表1 徐州市经济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 结果分析

经济水平呈以开发区为中心向外围降低的核心边缘型空间分异特征:从图1可见,徐州市域经济水平呈明显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仅开发区的经济水平指数达到0.796,外围10个县域的经济水平指数平均为0.294,尤其是丰县、睢宁两个县域的经济水平指数分别仅有0.233和0.263,此类县域经济水平的提升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图1 徐州市经济水平区域分异

经济效益呈以沿东陇海地区为轴线的“一带两翼”型空间分异特征:由图2可见,徐州市市域经济效益指数平均值为0.325,高于平均值的县域有5个,占研究区域县域总数的45.45%。沿东陇海地区县域经济效益指数平均值为0.403,而其南北两翼的经济效益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137和0.105,一方面说明沿东陇海地区开发战略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提升两翼县域经济效益的紧迫性。

图2 徐州市经济效益区域分异

经济结构呈以开发区为中心向外围地区增高的“碟形”区域分异特征:图3说明,徐州市市域经济结构指数平均为0.405,低于全市域平均水平的县域有8个,占72.72%,表明徐州市市域经济结构指数的差异是由多数县域过低引起的。在空间上,徐州市开发区经济效益指数为0,而外围县域经济结构指数平均为0.446,主要是由于开发区是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同时开发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不高。

图3 徐州市经济结构区域分异

经济动力呈现以开发区为核心向外围逐次降低的圈层式区域分异特征:由图4可知,徐州市市域经济动力指数平均值为0.336,高于全市平均值的县域有3个,占全部研究单元的27.27%,说明徐州市市域经济动力的空间差异是由个别县域过高引起的。在空间上,徐州市核心圈层为开发区,经济动力指数为1;中间圈层包括5个县域,经济动力指数平均为0.345;外围圈层包括5个县域,经济动力指数平均为0.194,表明徐州市市域经济动力呈现圈层式格局分异特征。

图4 徐州市经济动力区域分异

图5 徐州市环境质量区域分异

环境质量呈南北两翼高、中间低的“凹”字型区域分异特征:从图5可见,徐州市市域环境质量指数平均为0.637,高于平均水平的县域有7个,占研究区域县域总数的63.63%,说明研究区域环境质量的高低受制于少数县域的影响。在空间上,徐州市沿东陇海地区包括邳州、新沂、铜山、云龙、鼓楼、贾汪、开发区等县域的环境质量指数平均值为0.574,而南翼的睢宁、北翼的丰县和沛县的环境质量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68和0.825,明显高于沿东陇海地区。究其原因是徐州市沿东陇海地区工业集聚,城镇化发展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较为严重,致使环境质量较低,而南北两翼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环境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提升沿东陇海地区环境质量应引起政府的关注。

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明显的核心高外围低的圈层分异格局特征:从图6可见,徐州市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平均为0.357,高于全市市域平均水平的县域有4个,占总研究单元的36.36%,表明徐州市市域经济发展质量较低是由于绝大多数县域的较低水平造成的。空间上,核心圈层包括开发区、泉山、鼓楼和云龙4个县域,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平均值为0.525;中间圈层包括铜山与贾汪两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平均为0.297;外围圈层则包括丰县、沛县、睢宁、新沂与邳州5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平均仅有0.247。由此表明,徐州市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典型的梯度圈层分异格局特征,具有显著的距离衰减规律。

图6 徐州市经济高质量区域分异

4 经济高质量的影响因素

4.1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为探讨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区域影响作用的差异性,结合徐州市的具体市情,本研究选取发展阶段、投资能力、政府调控、产业结构、对外开放、人口规模、能源消费等诸多指标进行研究。经过GWR模型检验,剔除高共线性指标,最终保留投资能力、政府调控、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4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分析该4个变量对徐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具体指标选取为:①产业结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能表征地区经济水平的高低,本研究选取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为指标。②对外开放。区域的对外开放力度愈深,则该区域资金、人才、技术的流动愈频繁,愈有利于区域经济高质量水平的提升,本研究以人均实际利用外资(美元/人)表示。③投资能力。投资能力是区域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也是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对区域经济高质量水平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具体指标选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元/人)表示。④政府调控。地方政府对经济高质量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区域经济运行的总体质态,而政府调控的强弱主要通过地方财政支出反映,因此本研究选取人均地方财政支出(元/人)作为具体指标。

4.2 主要影响因素

运用GWR4.0软件,对GWR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表3),拟合系数R2数值较高,说明GWR模型对徐州市市域经济高质量水平的解释能力较强。本文通过计算2016年投资能力、政府调控、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4个因素对徐州市市域经济高质量水平的平均影响系数,发现产业结构(0.007998)对徐州市县域经济高质量水平的影响作用最强,对外开放(0.001984)次之,其次依次为投资能力(0.000005)、政府调控(0.000004)。

表2 GWR模型检验结果

图7 产业结构回归系数

从产业结构看(图7),产业结构与经济高质量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即区域的经济高质量水平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不断提升。在空间上,产业结构回归系数呈现西高东低的阶梯状格局,其中回归系数高值落在丰县与沛县,说明这两个县域的产业结构对经济高质量水平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因此需要格外注重优化丰县与沛县的产业结构;而低值落在邳州、新沂两个县域,表明此类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其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作用较弱。

从对外开放看(图8),区域开放力度的加强对徐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空间上,对外开放回归系数呈现中间低而东西两侧高的“凹”字型格局,尤其是在新沂、邳州形成高影响区域,究其原因是“一带一路”倡议贯彻落实,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进而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对徐州市市区而言,其影响作用稍弱,因此应因地制宜地实行开放政策来促进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

图8 对外开放回归系数

从投资能力看(图9),投资能力回归系数高值区集中分布在铜山与云龙两个县域,显示出投资能力的提升大大促进了铜山、云龙两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兼顾本地投资与吸引外来资金利用效率,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回归系数中值区形成自丰、沛两县县域和沿贾汪—睢宁一线分布的带状走廊;而投资能力对鼓楼、新沂两县县域的影响最弱,需要制定更加有针对性投资政策加以引导。

图9 投资能力回归系数

从政府调控看(图10),相对于前3个影响因素,政府调控对徐州市经济高质量水平的影响作用最弱。空间上,政府调控回归系数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凸”字型格局。其中,政府调控与丰县、沛县两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负相关,表明这两个县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随着政府调控的加强而下降,而对云龙、贾汪和开发区来说,政府调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起着正向促进作用,因此这两个县域应当加强政府调控。区域差异的存在表明各个县域政府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影响作用不同,建议进一步优化政府调控职能,形成合力,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10 政府调控回归系数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文基于熵权TOPSIS和GWR模型,研究了徐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特征,主要结论为:①徐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水平、经济效益、经济结构、经济动力、环境质量等多方面共同发展的集中体现,而不是某一方面发展的结果。徐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核心高、外围低的梯度圈层分异格局特征,主要表现为主城区为核心圈层,发展质量最高;城市边缘区(铜山与贾汪)为中间圈层,发展质量次之;所辖各县(县级市)为外围圈层,发展质量最低。这些说明显著的城乡差异仍然是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题。②徐州市经济水平、经济效益、经济结构、经济动力、环境质量5个方面发展质量的区域分异表现各异。其中,经济水平、经济动力均呈现以开发区为中心向外围降低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经济效益呈现以沿东陇海地区为轴线的“一带两翼”型空间分异格局,经济结构呈以开发区为中心向外围地区增高的“碟形”区域格局,环境质量则呈现南北两翼高而中间低的“凹”字型区域格局。可见,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根据不同区位、不同领域有序推进。③徐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呈现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投资能力>政府调控的特征,且整体上呈现减弱态势。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呈现西高东低的阶梯状格局,对外开放的影响作用呈现中间低而东西两侧高的“凹”字型格局,政府调控回归系数形成中间高而四周低的“凸”字型格局,而投资能力影响系数的空间分异规律性不强。这些说明产业结构依然是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因素,对外开放的影响作用在增强,而政府调控作用在下降,显示出开放和市场将成为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5.2 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要促进徐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应采取以下措施:①树立协同发展思想,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徐州市需着力夯实城乡发展一体化根基,以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原则,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尤其是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丰县、睢宁等地区,更应坚持贯彻区域协同发展理念,通过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实现徐州市城乡统筹发展。②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促进特色错位发展。鉴于徐州市各区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异明显,其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政府应以因地制宜原则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各区域资源、人口、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当地龙头企业,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错位发展,实现徐州市产业发展竞争力的提升。③合理利用区位优势,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徐州市是全国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城市,其自身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徐州市应以区位优势为依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与产业分工布局,如主城区大力发展服务业,开发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丰县、沛县、睢宁等发展生态农业,以此形成基础坚实、定位明确、特色明显的城市产业网络体系。④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升开放发展水平。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徐州市应不断提升开放程度,增强招商引资水平,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同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发挥“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辐射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徐州市县域高质量
徐州市奋力推动全行业百日攻坚行动
2015—2020年徐州市农业用地时空变化分析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禅 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