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钧
近年西安考古出土了一方唐代墓志,盖名《大唐故上柱国袁公铭》,志文名《大唐故番禺府折冲都尉上柱国阳夏县开国子袁府君墓志铭并序》(图1—2)。该志出土于唐长安东南郊之细柳原(即今西安市南长安县西南之细柳乡),志石完整,纹饰华美,镌刻精良,俨然大唐气象。检阅《唐代墓志汇编》及《续编》,无该志之辑。墓主结衔番禺府折冲都尉,显然有补于岭南史乘,遂试作考释。志文曰:
志盖:大唐故上柱国袁公铭
志文:大唐故番禺府折冲都尉上柱国阳夏县开国子袁府君墓志铭并序
公讳石,字志坚,雍州长安人也。自姚墟诞庆,妫汭分封,在陈则大夫受氏,居汉则专门阐业,遥源以之曾濬,茂族由是克昌。譬触石仙阁,郁云柯于千里;滥觞煎浦,洒灵潮于九派。
曾祖道,魏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眉、豫二州刺史;祖义,周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扬州刺史、钟武县开国子;父嵩,袭爵钟武县子、五龙府车骑将军。并声高邦国,干略宏远,树功绩于当年,钟灵庆于身后。
公导洪源于崑阜,资淑操于金方,仪表瑰雄,风神爽悟,志义彰于州里,孝友笃于闺门。加以夙荷萁裘,早隆堂构,取睽之妙,禀之自然;论剑之奇,率由天植。起家随高祖左武侍,雄戟曜芒,肃晨严于丹陛;危冠竦峻,威夜警于岩廊。随炀帝拯肆其心,周行辙迹,公绸缪侍从,缱绻旌麾,登七萃之前行,陪五营之后骑,累功至建节尉,仍领骁果队正。寻属随帝南巡,类昭王之不及;而公奉使关右,等非侯之未归。
我大唐握龙乌于河汾,扫搀抢于泾渭,仰廻天睠,俯应乐推。太宗受律文昌,利建东□,举天网以掩顿,擢七德于□雄。公以义列著闻,忠勇表称,选为秦府三卫队正,从征薛举,电讨王充,告捷泾源,澄氛河洛,授朝散大夫,转亲卫旅,帅□攻蒱圾,别破刘武周军于美梁,乘胜转战,下霍邑平介州,还屠夏县,累功加柱国,赏物五百段,从征窦建德,击高头逻,摧锋掠敌,鞠骑先登,虏其骁将殷秋、石瓒,因击大阵,破之;又破刘黑闼于洺州,讨徐圆朗于河上,特以摧坚克儁,勇冠奇功,加授上柱国,封阳夏县男,赏物前后以千段,还为亲左卫校尉,仍于北门长上。武德九年,出为左武侯积善府别将,进爵为子。贞观十一年,改为果毅都尉。十五年,进授明成将军桑泉府折冲都尉,兼领河阳镇将。廿三年,除左领军天山府折冲都尉。永徽元年,改授左领军番禺府折冲都尉。永徽元年七月十六日,薨于广州南海郡,春秋七十有一。粤以永徽三年正月十五日葬□□□□□县□□□□细柳之原。呜呼哀哉!百战雄勇,空传生气;三千白日,讵辨佳城。镂功名于翠琰,庶来裔而扬声。其铭曰:
灵源濬远,崇基增构。盛德不穷,传芳逾茂。
豫州英杰,钟武骁秀。车骑承家,克光前胄。
惟公奇伟,趋捍绝伦。腰鞬入卫,袒抉从军。
始逢屯尉,终遇经纶。矖瞩昇景,攀附雕云。
陈力神麾,勒辛羁绁。野战哮果,隳城雄决。
据转沉威,登埤让列。疏爵斯启,茂赏兼设。
高官厚位,执帛乘车。和门鹤乘,旌棨犀渠。
诜诜彀骑,烈烈蒸□。咸知军仪,尚整相趋。
阅舟怦荡,曦骖驰逝。荧光易促,长绳难系。
寿爽东王,魂归北帝。夜台难晓,泉扃永闭。
昔登营卫,绝影斋羁。今游蒿里,风怆松枝。
天长海变,地久桑移。勒铭贞石,空听誉驰。
墓主袁石,长安人,初任隋炀帝之侍卫官。入唐,投效李世民并跻身秦府卫军,随世民征战讨伐,累功官至岭南道番禺府折冲都尉。唐永徽元年(650)卒于任,始葬南海县,三年(652)归祔长安。按其享年71岁计,推知其当生于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是年值陈宣帝太建十一年)。
志文称袁石曾祖父袁道、祖父袁义、父袁嵩,历魏、周、隋朝,袭封武职,有勋有爵,“声高邦国,干略宏远”。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袁姓”部谓“袁氏自后汉、魏、晋至梁、陈,正传二十八人,三公、令仆一十七人。”[1]然稽诸正史,墓主袁石及其上述显祖皆不见载,上书“袁姓”部之《京兆》《华阴》条所列述亦无其人。按袁姓发源于河南太康,转徙河洛之间。西汉时,阳夏陈郡袁氏为当地望族;东汉有袁姓播迁汝南,衍为汝南著族。魏晋时期,有陈郡袁氏或迁河东太原,或迁关中京兆,后又分出华阴一支。可知隋唐时,袁氏于关中已非望姓士族,应属新兴庶族阶层。
志文涉及到古代府兵之制,兹将府兵制度略作述及。
府兵制度开创于西魏大统年间(535—551),沿继于北周、隋,兴于唐,渐废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前后历经四个朝代,二百多年,在中国兵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府兵的基层组织泛称军府。西魏、北周时期,军府长官为开府,其副为仪同。隋初为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军府即称骠骑府;隋炀帝改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为鹰扬郎将和鹰击郎将,军府也随之改称鹰扬府。入唐后,军府名称几经变更,至贞观十年(636),统称折冲都尉府,简称折冲府,长官称折冲都尉,副官为果毅都尉。
唐折冲府依旧“分置于诸州而名隶诸卫及东宫率府”(《通典·职官》),均以其所在地命名。盛唐时,全国十道设置折冲府600多处,重点分布在关内道,其次河东道、河南道、河北道、陇右道,再次淮南道、剑南道,最次江南道、岭南道。重京畿而轻四蕃,重北方而轻南方,此举正是唐王朝为强化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实近虚远,居重驭轻”策略。
唐折冲府分为三等。据《新唐书·兵制》载:“凡府三等:兵千二百人为上,千人为中,八百人为下。”
据《唐六典》及《旧唐书·职官志》等记载,每折冲府有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一人,别将一人,长史一人。折冲都尉“掌教五校之属以备宿卫,以从师役,总其戎具资粮、差点教习之法令”,“总判府事”,为军府主官。果毅都尉“掌贰都尉”,为军府次官。别将不判府事,居果毅都尉之次。长史为文职事官,“掌判兵事仓储、车马介胄之事及其簿书会要之法。”另有兵曹参军,亦为文职事官,“掌兵吏粮仓、公廨财物、田园课税之事与其出入勾检之法。”
府兵统称为“士”,“士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队有正;十人为火,火有长。”(《新唐书·兵志》)每府有校尉五人,旅帅十人,队正二十人,副队正二十人。此外还设有主簿、府吏若干人。唐代折冲都尉官秩在正四品下至从四品下间,大抵初期略高而后期略低,京畿略高而四蕃略低。唐依隋制,各地折冲府直属中央,分别由十二卫及东宫诸率府统领。
府兵制度为中古历史研究之一重要课题,向为史家所关注。清道光间,仁和劳经原先生著《唐折冲府考》(以下简称《府考》);清末上虞罗振玉学生补劳氏之作,著《唐折冲府考补》;民国谷霁光著《唐折冲府考校补》(以下简称《考补》);岑仲勉著《府兵制度研究》。以上诸作各有发明建树,至今惠及学林。近年秦中张沛先生根据新发现资料,编著《唐折冲府汇考》(以下简称《汇考》),其中论证岭南道共设折冲府八处,分别是广州绥南府、番禺府,潘州潘水府、邕州如和府、澄州上林府、桂州桂南府、贵州龙山府、容州容山府。从而纠正《新唐书·地理志》所谓“岭南道共三府”之误。[2]
张氏《汇考》在述及番禺府时,于劳氏《府考》所引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谷氏《校补》所引《唐番禺府折冲都尉平棘县开国公纥干公墓志铭并序》之外,再引新发现《周故壮武将军豳州良社府统军广州番禺府折冲都尉上柱国柳府君墓志铭并序》及《周刘郡君媚墓志》、《柳行满夫人乙弗玉墓志》,详实可征。则此《唐番禺折冲府都尉袁石墓志》当为又一新发现之史料,可资参鉴。
据志文,墓主袁石之履历大致如下:
隋大业年间(605—618),任隋炀帝侍卫,累功至建节尉,领骁果队正。
唐武德九年(626),任左武侯积善府别将,进封子爵。[3]
唐贞观十一年(637),任左武侯积善府果毅都尉。
贞观十五年(641),任明成将军桑泉府折冲都尉,兼领河阳镇将。[4]
贞观二十三年(649),任左领军天山府折冲都尉。[5]
永徽元年(650),改授左领军番禺府折冲都尉。
建节尉,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新置散职八尉之一,正六品。入唐充高祖左武侍,武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十二卫诸翊卫鹰扬府置,为三侍之一,位亲、勋二侍下,非翊卫府则无,唐沿置。队正,隋诸鹰扬府置,为府兵一队之长;唐折冲府沿置,正九品下,统领三十至五十人。
志文称袁石选为秦府三卫队正,随秦王李世民征讨薛举、王充(即王世充,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故)、刘武周、刘黑闼、徐圆朗、殷秋、石瓒等军阀武装,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加授上柱国,封阳夏县男,赏赐颇丰。李世民扫荡群雄之史事,诸籍记载甚详,然无袁石其人,盖缘于袁石乃一介下级武士,位卑官小而未及见载,相信上述战事袁氏均有参与。
唐代前期,朝廷极重视府兵。“太宗之时,每府番上,必引于殿庭亲自教射,加以赏赐。由是用之,所向无敌。”[6]《资治通鉴·唐纪八》还记述了一则李世民亲自教习府兵侍卫射御之事。[7]
揆之袁石之辈亦曾跻身殿前聆听教谕,从而感动,为之效命,良有以也。
史载隋大业十四年(618),李渊称帝,建国号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征战四方,由秦叔宝统领秦府三卫军。则此时袁石必在秦府充任下级武职。
志文称袁石曾任左卫校尉、北门长。武德九年(626)出为左武侯积善府别将。推测袁石很可能参与过玄武门兵变,因功而擢升别将。
粤中诸方志于番禺府军记载较少,《广东通志·职官表》载:
折冲都尉。诸府总曰折冲府,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通考》作置府五百六十四),皆有名号。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一人,长史、兵曹、别将各一人,校尉六人。士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队有正;十人为火,火有长。
广州有府二,曰绥南,曰番禺。[8]
2.教师要深入备学生,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读懂学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及活动经验,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存在的困难,从而找准学生学习起点,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不应过难或过易,让教学设计更有效。
关于绥南府,劳氏《府考》引权德舆《唐南充郡王伊慎碑》“用善射中鹄,补广州绥南府折冲都尉”以证;谷氏《考补》再引《唐王夫人费氏墓志》署“前广州绥南别将”以证。张氏《汇考》援《元和郡县志》:“广州怀集县有绥建江,经县西南三里”,认为绥南府疑在绥建江之南,因江得名。怀集县即今广东怀集县,绥南府疑在怀集县境绥建江之南。[9]
据地方志、碑剖等载,曾任折冲都尉职有袁石、李(缺名)、谭崇慰、纥干承基、柳行满。
志文称袁石于唐永徽元年(650)七月卒于番禺府任上,初葬南海县,三年(652)归柩长安故里。按唐令,凡征行卫士以上身死,行军具录随身资财及尸体,付本府人将还,无本府人者付随近州县递送。从行身死,折冲赙物三十段,果毅二十段,别将十段,并造灵车辇递送还府;副队以上各给绢两匹,卫士给绢一匹充敛衣,仍并具棺,令辇送还家。[10]墓主袁氏殁后三年,仍归葬本乡,乃是依唐律而行之。
志文称袁氏在唐永徽元年(650)改授左领军番禺府折冲都尉,同年七月十六日卒于广州。袁氏何时动身南下不可知晓,即以半年行程计,则在年初已发轫启程,甫到广州即身死,时年七十一岁。按唐代官员退休基本依据汉代“七十而致仕”的年龄规定。然缘何而令袁氏于古稀之年还远赴岭南,终因年事已高,加以舟车劳顿而死。《大周故柳君墓志铭》言墓主柳行满,“以正直中伤,左授广州番禺府折冲都尉”。[11]袁氏是否因在皇权替换之时,也因“以正直中伤”而远徙岭南瘴疠地欤?然史乏明载,不可遽言是非,仅作臆测而已。
注释:
[1](唐)林宝:《元和姓纂》第四卷“袁姓”。北京:中华书局,1987。
[3] 积善府,在今陕西省凤翔县,隶属关内道岐州。
[4] 桑泉府,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临晋桑泉故城,隶属河东道河中府。
[5] 天山府,在今新疆托克逊西北,隶属陇右道西州。
[6] 张沛:《唐折冲府汇考》所引《邺侯家传》。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7]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8] 《广东通志·职官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岭南文献丛书”影印本,1998。
[9] 张沛:《唐折冲府汇考》第十《岭南道·广州》,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10]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第五章《唐代开元以前的府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1]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卷五《周故壮武将军豳州良社府统军广州番禺府折冲都尉上柱国柳府君墓志铭并序》。北京:中华书局,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