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悟情感群文阅读育素养

2019-06-19 11:07张灵贵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人物语文素养群文阅读

张灵贵

【摘 要】中外不少作家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的举手投足、只言片语,时刻而长久地萦绕在读者脑海里。进行群文阅读,把握这些小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体悟作家隐藏背后的情感,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借助这些文本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悲悯情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群文阅读;小人物;作者情感;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2-0075-02

小人物是指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文学作品中的小人物社会地位低下,遭遇不幸,结局悲惨;他们中的很多人性格善良,品德高尚;不同于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没落贵族的代表——“多余

的人”。

一、案例背景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模块选用了两篇文章——《品质》与《老王》,前者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后者是我国杨绛先生的经典散文,编者用“底层的光芒”这个人文主题来统领它们。

《品质》发表于1911年,主人公是做靴子的格斯拉兄弟。大工业用不正当手段垄断生产,以次充好,加上人们的浮躁心态和不正确的审美观念(喜欢样式时髦但质量不好的靴子),他们坚守鞋匠的职业道德,不涨价钱,依然用最好的皮革,为人们量“脚”定做靴子,导致生活日益窘迫,最后活活饿死。

《老王》写于1984年,主人公老王是个蹬三轮的单干户,对钱钟书杨绛夫妻非常照顾,时常关心他们,临死前的一天强撑病体给杨绛送来香油和鸡蛋,因无法拒绝只得收钱,第二天不幸病逝;杨绛事后沉重表达了自己对老王的“愧怍”之情[1]。

一篇小说,一篇散文,透过作家塑造的这些小人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家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深层忧思。

二、案例描述

格斯拉兄弟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在文中可以找到依据,收购他们门店的年轻人认为他们是“怪人”,文中有这样的描述:“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個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经常断炊”。

主人公为什么会悲惨地死去?学生通过梳理文本得知,格斯拉兄弟多年来不涨价钱(“单上所开的价钱与过去的完全一样”),讲究诚信;他坚守职业道德,用最好、最美的优质皮革,亲力亲为,以此保证靴子的质量。格斯拉兄弟作为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底层人物,美好的品质没有变,做人的准则没有变。

追问学生:我们教材中有没有类似的人物?学生很快说出了杨绛笔下的老王。北京解放后,老王是个蹬三轮的单干户,他不像其他人那样认为杨绛夫妇是好欺负的主顾,主动要求送东西的车费减半;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且冰价相等;“文化大革命”中,他询问钱钟书看病的钱够不够;在临死前一天给杨绛家送来香油和鸡蛋,坚决不要钱,但无法拒绝。

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编者把他们归入“底层的光芒”?师生交流后形成共识,“底层”是因为他们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在贫困中挣扎,当时人们大多看不起他们,更不了解他们;“光芒”是因为他们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恪守职业道德,坚守美好品质,不随波逐流也不同流合污。

追问学生: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类似的人物?学生小组讨论后分享。人物一:贝尔曼。欧·亨利笔下的贝尔曼是一个不得意的老画家;人物二:烛之武。烛之武年轻时怀才不遇,不被重用;人物三:汪大娘。汪大娘(张中行《汪大娘》)曾经当过佣人,在“文革”中不理睬别有用心的诱导,坚称自己的主人一家都是好人。

有学生提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也是这样的人,也有学生不同意,此时让学生分别说说理由。真理越辩越明,很自然地,大家都同意后者的观点。有学生提出,《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和孔乙己是一样的,他也是一个底层的小人物,靠拉黄包车为生,在妻子虎妞去世后,却逐渐变得堕落,甚至为拿赏钱而出卖朋友,变得懒惰、自私、斤斤计较、行尸走肉,此时的祥子是一个灵魂丑陋的人。

三、案例反思

如何借助课堂这个主阵地来实现高效教学并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采用有效的文本阅读方式

解读文本的方式有很多,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是文本研习,反复咀嚼关键句和核心词语。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格斯拉兄弟悲惨死去的原因,从理性的角度站在高位点思考作家的创作意图。勾连学生学过的六篇文章,构建群文阅读的语文资源,创设用不同文本、从不同层面进行多角比较阅读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格斯拉或是老王……你会怎么做?”阅读体验更是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批判思维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老师认为,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学会思辨,即养成提问题、找理由、做论证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做到深度分析,合理论证,理性构建。批判性思维的要点是“深度、理性、合理”,其前提就是要求学生细读文本,先搞清楚文本的细节事实,后进行批判。高中学生不能只会感性呐喊、宣泄情绪,更要学会理性思辨、回答问题做到有理有据;上文的这种教学设计,可以说有了培养学生语文批判思维的雏形和举措。学生在课后还可以思考,鲁迅笔下的阿长属不属于这个阵营?闰土与杨二嫂、祥林嫂属不属于这个阵营?还可以继续按照这个思维去思考与体悟其他作品中的小人物,力图做到迁移运用。

(三)体悟作家隐藏的情感表达

文学作品的人物,是作家精心塑造出来的,犹如作家的子女。作家借助他们阐释了自己的写作意图。探讨与体悟作家隐藏在文本后面的情感表达是学习文学类作品的必备环节。

教师还可以追问:这些人物的行为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如何评价他们?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的美好品质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怎样的

作用?

研习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2]。作家借助这些社会地位低下的小人物,抒发自己的大情怀、大悲悯,洋溢着强烈的社会责任,这些都是值得广大师生揣摩、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张伟芳.《老王》的文本价值定位辨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1).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小人物语文素养群文阅读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小人物
大人物和小人物
台湾风云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