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治衡
“一带一路”是在全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由中国提出的国际性发展建设倡议。“一带一路”倡议聚焦于经济贸易、基础设施的投资合作和建设,旨在带动中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动全球经济的继续复苏。从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沿线国家也纷纷参与到倡议的建设中。
共建“一带一路”多层次发展,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得到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认同。
在当代国际外交中,坚持“正确义利观”是对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关系的全新解读。在“一带一路”未来的建设发展中,坚持“正确义利观”,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的认可度,切实为沿线国家及人民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
坚持“正确义利观”,力求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坚持“正确义利观”,是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非洲三国期间首次提出的。同年10月,习主席在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处理对外关系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正确义利观”。而在2014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义利之辩”是中国伦理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命题,“重义轻利”“舍生取义”“以义制利”,体现了历代思想家对“义”与“利”的理性思考,正确的义利观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伦理思想,以重义轻利为基础,是立身处世的终极追求,是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道德准则。因此,坚持“正确义利观”,就是在国际交往中要讲求道义和公平正义,而不是只追求利益。多重视对方所关切,坚持以道义为先,力求在外交中达到平衡,实现参与各方的诉求和目标,方能达到实现共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国际国内双支点,“正确义利观”方落实。在坚持“正确义利观”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作为支点。
国际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要义利兼顾。2014年7月,习主席在韩国首尔大学演讲时提出:“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一带一路”沿线涉及的国家众多,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国与国的经济之间存在很大的互补性。通过经济贸易往来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家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与稳定是沿线国家人民的期许。同时,与欧洲经贸、金融等方面的合作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义利兼顾”,促进多方面、多层次合作与发展,挖掘更深层次的潜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实现合作共赢需主张义利平衡。当今世界格局是在二战之后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建立而成的,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缺陷,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的关注。“一带一路”倡议主张“义利平衡”,关注沿线发展中国家之关切,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推动沿线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同时,“一带一路”也兼顾与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合作与共赢,推动全球经济平衡发展。
推进全球格局新变化需坚持以义为先。“一带一路”的黄金法则是“共商、共建、共享”,基于该法则,则是要使得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以义为先”贯穿始终。目前,全球格局风起云涌,英国脱欧、“美国第一”等单边主义抬头,这无疑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不确定性。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促进世界经济继续发展的中国方案,并没有以中国自身的利益为核心,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繁荣。这正体现出“以义为先”的价值观念。
国内方面,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高“走出去”企业的整体素质是关键。
第一,中国企业要尊重当地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习俗。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由于经济规模爆发式扩大,也掩盖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粗犷式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思维上的惯性,因而在国家合作中,中国企业往往并不能适应东道国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习俗。因而,“走出去”的企业要兼顾与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等政府、机构处理好关系,更要尊重当地的社会风俗,分配好相关的经营利益。切实提高中国企业的國际形象。
第二,中国企业要树立起政治、经济风险意识。“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国家众多,其中国家体制、经济贫富都存在差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企业要建立起相关的政治风险、区域风险、经济风险的评估体系,争取做到有效风险预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动项目建设实施,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
习近平主席在倡导中国外交的新“义利观”建设时指出: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因此,“义”“利”二者的关系是不能分开的。坚持“正确义利观”,满足中国和东道国国家共同的“利”,才能有助于优化、净化、升华当代国际关系,有利于巩固深化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实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经济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