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教学中的德育融合

2019-06-18 04:20胡雨
活力 2019年5期
关键词:融合

胡雨

[摘要]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生物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内容,可作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补充手段之一。在《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的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将生命道德情感和人际关系情感融入其中,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所有生命平等、尊重生命,领悟到分工合作的必要性,并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工作和劳动成果。

[关键词]动物行为;融合;生命道德;人际道德

一、生物教学融合德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各种道德问题层出不穷,一次次触动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并给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是现今中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生物学科所蕴含的德育内容非常丰富,包含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教育,团结合作的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由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四个部分组成的。生物学科内蕴含的德育内容可作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补充手段之一,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涉及的德育内容渗透到课堂上,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全面化。

二、教学案例中德育的融合

生物学科的道德教育可分为生命道德情感指向、人际道德情感指向、环境道德情感指向三种类型,课题《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来源于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6章第2节,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动物的多种行为及对其生存和繁殖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片和视频的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有关动物行为的基本概念。通过对动物多种行为意义的讨论,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动物的大多数行为都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生殖;通过分析动物的行为,培养学生的生命道德情感和人际道德情感。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的先天性和后天学习行为,这是根据行为的发生途径来划分的。如果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呢?

2..探究新知

(1)取食行为

师:播放《豹捕食野鸭》并提问“这属于豹的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对它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虽然存在着残酷的捕食和竞争关系,但绝对没有滥捕滥杀的行为,凶猛的狮子绝对不会为了取乐而去杀死一头羚羊。那就是要维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大自然的整体和谐发展。因此,我们不能在满足自身基本需要之后再滥杀无辜,不能虐待其他的生命。

(2)攻击行为

师:多媒体展示“两只狗为了争夺一块骨头而争斗”“两只公鸡为争夺与母鸡的交配而争斗”,提问“它们为什么争斗?谁赢了?这是什么行为?”

生:为了争夺食物和配偶而争斗。这是攻击行为。

师:引导学生总结攻击行为的概念。攻击行为的结果往往是强壮有力的个体获胜,生存下来并繁殖了后代;弱小个体被淘汰而死亡。我们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穷的,多挖掘自己的潜能能使我们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3)领域行为

师:多媒体展示图片,提问“这是动物的什么行为?动物具有领域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思考回答。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动物生存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动物可以取食、繁殖、抚育后代。领域行为可使动物群疏散,不致因密度太大而造成失误不足,从而保证其生存和繁殖。

三、案例分析

(一)教学中生命道德情感的融合

本节课引导学生认识到对生命的一种关爱和尊重。首先通过取食行为,学生认识到一个物种的个体以另一个物种的个体为食时,其实自己也在为更高营养级别的物种提供食物;通过繁殖行为的教学,提醒学生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拥有感恩的心。通过节律行为的教学,引导学生正视青春期发育的现象,提醒学生在特殊时期照顾好自己。

(二)教学中人际关系道德情感的融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动物的攻击行为引导学生认识到优胜劣汰的哲理,鼓励学生刻苦学习,适应社会,更好地生存。学生在学习社群行为时,结合自身体验合作的经历,领悟到保证合作学习效果最优化的关键即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工作和勞动成果。

要培养学生的人际道德情感,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发生移情,在本次教学中将学生分别从动物个体与个体间相互斗争攻击、分工合作关系的体验转移到人际关系上。

四、生物学教学中德育融合的建议

第一,巧妙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德育内容,可应用德育故事生动导入新课,融合德育内容真切讲授新知,传递德育精神总结教学内容等方法。

第二,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如:通过探究“蚂蚁的行为”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团队分工合作的必要性,通过“饲养家蚕”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神奇和关爱生命的情怀。

第三,重视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鲁川.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学科德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20):45-48.

[2]苏红.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

[3]孟彩红.中学生地理学科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1(20):437-438+440.

猜你喜欢
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反思——以《价格变动的影响》“融合课”为例
公益广告
破次元
阅读理解
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