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向他国输出大量文化产品,同时也输出了本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一定影响。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创作更多高质量文化产品,牢牢占领意识形态制高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文化输出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高度发展,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涌人,西方国家在向他国输出大量文化产品的同时,也输出了本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我国文化建设造成重大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強。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本文就西方文化输出行为、文化自信内涵、创作高质量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工作等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加深对文化自信重要性的理解。
一、西方文化输出行为分析
文化输出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研究,他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先进的具有较高民主程度的资本主义社会,其统治方式已不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宣传,通过其在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领导地位,让广大的人民接受他们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或世界观来达到其统治的目的”。170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深刻认识到随着资产阶级生产力发展和市场化扩张,必然导致相对封闭的国家和民族受其重要影响,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西方国家不断对外输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以此来扩大其在全球思想层面的影响。
西方国家依靠其雄厚的资本市场,通过成熟的工业化体系来研究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其价值观念全面深度渗透到整个文化产业链中,生产出大量文化产品,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高效传播,在别国文化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例如,改革开放后,我国一些著名大学使用的经济学教材大多数都是西方国家的原版教材,这使得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成为我国的主流经济学,而国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编纂的“马工程”教材则被边缘化。文化输出的具体表现有一国通过文化产品强行把自身文化注入他国意识的行为,推行该国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或文化风俗。西方国家不仅仅拓展一个开放的全球经济市场,更是注重推广西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西方政治制度、文化价值观等。西方文化输出行为会在不知不觉的文化传输过程中削弱他国文化,尤其是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要保持高度警惕。
二、文化自信源于国家民族的复兴强盛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由于长期闭关锁国、盲目自大,被工业革命兴起的西方国家欺凌蹂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贫积弱的中国民众在洋枪洋炮的淫威下逐渐失去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自卑、崇洋的心理泛滥,甚至刮起了“全盘西化”之风。1934年学者陈序经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中断言,“我们的唯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中国传统的一切都成了被批判的对象,民族文化也一度被埋没。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再到实行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成就,我国从生产力贫瘠的弱国到经济体量占世界前列的强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众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开始有了巨大改观,并逐步发扬光大。我国的文化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由自信到不自信,再到自信。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文化本身的繁荣而产生的自信;另一方面是来自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综合实力和国力不断强大而带来的自信。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入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也是我们必须坚定本民族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性和必要性。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根基、血脉、气节,文化自信的提出不单纯是基于理论层面的考虑,而且有着更为重要的政治意义。
三、以高质量文化作品来传播中国文化
西方国家产出的文化产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在看电影电视剧、对外交流等环节中,都会有文化产品的身影,这些文化产品对我们的视听感官和注意力有足够的吸引力。文化产品背后所宣扬的价值观、世界观,逐步渗透到民众内心世界中,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价值判断与认知,这一点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尤为深刻。这些节目在带领人们体验原汁原味的西方国家社会人情的同时,也在不断输出着他们的文化与价值理念。
不可否认的是,西方文化产品的制作质量一定程度上高于我国的文化产品,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完全强大。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落到实处就是要产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中国虽然有强大的文化根基和强劲的文化发展势头,但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我们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与物质硬实力的日益强大并不相称。以电影市场为例,曾几何时电影院里都是好莱坞大片一枝独秀,很少看到国产的好电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将文化自信确立为第四个自信,就是要不断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先人极为丰富的思想和智慧,这恰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宝库和思想渊源。近几年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走红,受到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与追捧。除了节目设计上创新形式、别出心裁,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节目用恰如其分的手法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知性,挖掘传统文化妖娆多姿的一面,激发了民众对于文化的认同感。民众在放松娱乐的同时,还能获得掌握知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中国文化作品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出现了《战狼》《红海行动》等弘扬中国精神的优秀影片。火爆2019年春节假期的电影《流浪地球》,极具震撼的太空场景、灾难景观,观众看后大呼过瘾。此前这种好莱坞式的大片都是出自西方国家,而现在中国也能拍摄出这样的大片,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文化产业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更多的社会就业,提升人们消费能力。如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市场前景看好。这些产品一方面有力传播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纵观历史,不论哪个时代,那些优秀的文化作品之所以感染力极强、发人深省、流芳百世,没有哪一部不是在作者深刻体验生活、探索社会,以彰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使命的自信下创作出来的。只有建立起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沉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藏中去,探索遨游,不断汲取养料,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创造高质量文化作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四、以文化自信牢牢占领意识形态制高点
毛泽东曾说过,“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时过境迁,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无论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有多大差异,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一元主导的,而不是多元分散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政治和文化向全球化纵深发展,西方文化中的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等价值观干扰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这样严峻形势下,一些党内同志理想信念动摇,加人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阵营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而我们有些人甚至党内有的同志却没有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认为西方‘欧式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西方一些政治话语为什么不能借用?接受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为什么非要拧着来?”有这样想法的同志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排斥中华文化,宣扬西方那一套,归根到底是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是文化“缺钙”的典型表现,必须要引起警戒。
立场要坚定,警惕的意识也必须加强。当前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趋势,西方文化价值观输人国内的同时形成了一批向往西方资本主义生活的群体,其中也不乏普通党员乃至干部,客观上说,这的确佐证了西方价值观有其特点,但党内人士失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尤其是一些同志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才是根本原因。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不甚了解却将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归结在当下的制度中,从而盲目接受西方传播的诸多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甚至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没用”了,这种全然不顾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成果的思想,必须要予以坚决批判。在当代中国,如果国家安全出问题,最可能的既不是军事安全,也不是经济安全,而是意识形态安全。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西方价值观不断渗透等外部要素的确存在,而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建设的道路上前进的速度更是文化自信的来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方向,是我们推进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文化自信的提出不仅是强调文化本身的重要意义,更是从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坚定什么信仰的根本问题上,刘全体党员乃至全社会民众的价值观、世界觀和人生观进行全面审视,从文化内核和精髓出发对自身行为和意识进行思考和反省。我们必须要把握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牢牢占据意识形态制高点。在世界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人民日报,2017(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49-350.
[4]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l2-3.
[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