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的教学研究

2019-06-18 01:29梁飞妮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个性化

【摘要】本文论述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的教学研究经验,提出拥抱生活,捕捉习作本源;图画牵引,促习作个性化;寻找话题,滋养习作个性;携手阅读,固本源强习作;亲历活动,兼得感悟体验等教学建议,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个性化 作文教学 个性表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A-0057-03

我校课题组在开展“促进学生个性化作文的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针对720名学生和132名教师做了实验前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出来的问题有:以往的作文教学我们没有很好地抓住根本——个性;在“时间有限”的作文课上无暇顾及学生的幻想、灵性和生活激情的挖掘;对学生从已有的认识向文章转化过程缺乏有效探究;作文指导和作文讲评脱节。通过对作文教学的有效研究,我们决定以“个性化”作为研究切入点,引领学生在作文中抒写生活,表达对生活、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让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作文充满生命的灵性,从而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作文则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它集中了创作者全部的生活体验、感知、情感、想象、思维,以及驾驭语言的能力等,是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然而,在崇左市江州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因此,我们以“促进学生个性化作文的教学研究”课题实验为作文教学改革平台,通过一系列小课题如“由仿而创,个性表达”“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密切生活,个性作文”等,展开了多角度的实践研究,探索作文教学个性化、作文评价个性化的有效策略和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张扬,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得出结论:促进学生形成个性化作文的切入口在于——开掘习作源泉,拓宽个性渠道。

一、拥抱生活,捕捉习作本源

习作,对于一些学生而言是恐惧的。学生对作文想远之避之,究其原因是学生无内容可写,不会写。作文源于生活,要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就要打开生活与习作的通道,让学生学会拥抱生活、触摸生活,发现生活的精彩,感受生命的美好,感恩生命中的所有遇见。

(一)有意刺激,唤醒捕捉知觉

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调查中有58%的学生表示自己的习作材料就是源于这些事的积累。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此,教师可刺激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知觉,让学生把留心身边的事变成一种自觉,以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比如,实验教师从“每日发现”、生病看病、夸赞家乡、感恩父母等身边的平常事入手,引领学生融入生活,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事。在教师的有意刺激下,学生逐渐养成“用眼睛看究竟、用耳朵听缘由、用嘴巴问清楚、用内心想明白”等自觉行为。习作的源泉是生活实际,学生对生活有了感觉,就能把感觉变成文字。

(二)感悟生活,诱发表达情趣

习作应是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悟,是内心世界的真实独白。“有情”是写“文”的基础,情动激起行动,学生只有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时,才能言由心发,笔下生辉。

问卷中,80%的学生认为习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为个性化习作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实验教师引导学生从多彩的生活、多味的故事中,积蓄自己对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赞美生活,微笑做事;指导学生以丰富的语言文字为生活增添色彩,在属于自己的作文天地中纵情驰骋,抒发真情实感。如黄晓云老师抓住学校“美食节”这一校园生活源泉,引领学生走进美食节,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到了快乐,并获取了节俭、合作、理性消费等综合性能力;高建芳老师从“3·12”植树活动中激发学生“热爱家园、美化家园”的真性情;学生从黄丽丹老师组织的“品尝橄榄”活动中感悟出“先苦后甜”“敢于尝试”等人生哲理。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积蓄了习作的情趣,并在习作中由衷而发。

(三)唤醒回忆,激发习作冲动

濑湍小学戴祯云老师平时就很注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注重唤醒学生对生活的记忆,进而激发写作的冲动。她在指导《童年趣事》的习作中,把学生亲身经历的一些生活小故事——游泳、捉鱼、跳绳等搬上了白板屏幕。这些亲切的画面、生动的场景唤醒了学生对现实的回忆和思考,触动了学生的心,唤醒了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在戴老师的带动下,学生用笔描绘了真实、丰富的生活,激发了抒写不同故事的冲动。生活與习作一旦建立起了联系,情动而辞发,就会诞生一篇篇充满着童真童趣和浓浓生活味的个性习作。

二、图画牵引,促习作个性化

美国教育家格雷夫斯的早期试验证明:几乎所有学写作的孩子都需要从绘画开始。格雷夫斯说:“一幅画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写话的线索。在口语课,线索是简化的,而在书面语言中,你就不得不把这个线索交代清楚了。”可见,绘画对学生的习作帮助之大。为此,实验教师们设法从图画入手,打通图画与习作的联系。

(一)图画日记

结合低年级学生对直观、色彩鲜艳的图画尤为关注和喜爱的特点,陈丽丽老师尝试对一年级学生开展“图画日记”的写话训练。她经常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外观察人、事、物、景,指导学生把观察中的发现、认识、感受先有选择地画下来,再用合适的语言口头描述图意,并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情感,最后依画写日记。“观察事物→选景绘画→口头描述→依画日记”这个教学流程是陈丽丽老师实践的结晶。在此操作流程中,“观察事物”为学生的说和写积累素材,学生在“选景绘画”中对自己所要描写的事物有了更直观、更深切的感受,“说”和“写”的重点更明确,写话的思路更清晰,从而激发了写的欲望。有了观察和绘画的铺垫,“依画写日记”也就水到渠成了。“图画日记”突破了低年级学生识字少、写话难的瓶颈问题。

(二)看图写话

看图写话的过程本身就是写作的过程。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看图写话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指导时注重思路引导,从什么时间、地点、任务,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么样引导学生写清楚。如太平小学一年级学生农某在参加课题实验现场作文比赛中,看图写了一篇题为《去看病》的小作文——有一天,我很不舒服,妈妈带我去看病。护士阿姨叫我把嘴巴张开,再用手电筒往我嘴巴里照,原来我是扁桃体发炎,引起发烧了,而且烧得很重,要住院两个礼拜呀。生病真不舒服,我再也不想生病了。以后我要多吃蔬菜少吃零食。生病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能把图画内容与日常生活建立起联系,并能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呈现了生活之美。“生病真不舒服”“以后我要多吃蔬菜少吃零食”这更是生活给予小作者成长的启示和考验。从这可以说明学生习作进步和个性成长离不开实验教师的有意开掘和用心培养。

(三)添画作文

梁华飞老师仅从一个简单的图形入手,也能引出一堂精彩的“添画作文”课。如她先提供一个简单的正方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大胆想象,并为正方形图添上一些笔画,再具体介绍添画的图形所表现的意思。在梁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给图添画,并用文字表达美好的想象,抒真情展个性。想象的力量是巨大的,如学生自拟的有意思的题目有《未来的屋子》《未来的生活》《魔法小屋》《温暖的家》等,这些正是学生真实的个性表达。

三、寻找话题,滋养习作个性

什么是个性?从课题组举行两次现场作文比赛的644篇习作中我们没发现有任何相似的两篇习作,这就是个性使然,这就是个性发挥。

前测中,39%的学生表示对教师指定的作文题目不感兴趣。而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好的作文命题就像是为学生找对了泉眼,开启了学生的生活源泉,引领学生品味生活。可见,作文命题要找准“触发点”,只有这个触发点联系上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学习体验,才能使学生的写作灵感激发出来。实验教师们积极寻找多元的话题,如从课文《去年的树》生成“环保”的习作话题;从歌曲《我与草原有个约定》开发出“我和自己有个约定”的话题作文。在习作训练中,教师们尽量多用半命题、自拟题目的指导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广阔、宽松的表达与展示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不断迸发出个性表达的火花,从而促进了个性化习作的形成。

四、携手阅读,固本源强习作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到位,写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显而易见,阅读积累的过程是习作的重要过程。

(一)加强阅读,积累丰富语言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32%的学生觉得作文难写是因为缺乏好词佳句的积累,37%的学生习作材料借鉴于范文材料。因此,在課题实验中我们在努力发掘生活素材的同时,也注意汲取书本上的知识养分。比如,江南三小努力为作文课题实验构筑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即丰富了图书资料:学校为教师添置500多册书,为学生添置4000多册书。江州小学在实验初期意识到学生阅读积累不足是影响习作的一大因素,当即为各班增设了“图书角”,并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广阔的阅读天地,既滋养了学生的语言,又丰富了素材积累。

(二)巩固练笔,迁移中显个性

1.读后感,吸收与内化

阅读能拉近学生与习作的心理距离,极大地激发学生用书面语言记录生活,表达自己感悟的热情。读后感是将阅读内容的概括和感受体悟用书面表述的一种习作形式。这样的习作,是对所读的书的吸收与内化。如许月华老师班上一名学生写的一篇读后感,不仅表现了她独特的观察视角,也有她跳出生活和感悟生活的新意——

生活中的“美”

——读《什么最广阔》有感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广阔的是人美好的心灵。阅读了《什么最广阔》,我明白了:最广阔的东西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

生活中善意的谎言、好心的帮助、慷慨的给予……完全不同的事情,却是同一个心态同一个出发点,都有着美好的心灵。那一次,我来学校来得匆忙,忘记带笔,她毫不犹豫地把笔借给了我。你若问我什么最广阔,同学间热情互助的心最广阔。教室里小明一不小心碰掉了小红的笔袋,小红一笑而过,毫不生气。你若问我什么最广阔,毫不计较、宽容大方的心胸最广阔……

我们身边藏着无数的“美”。内在美胜过外表美,做人要如花生一样,不能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去感受美,体会“美”,懂得“美”,最后发扬“美”。

2.小练笔,大作为

“阅读中的小练笔”是江南二小确立的子课题。实验教师依托教材中的阅读教学,实施随文小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分析归纳出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从阅读体验中挖掘生活记忆中的素材,引发写作的灵感、冲动,并寻找“读—写”有机结合的练习点,迁移运用写法,巧妙进行小练笔。如邓朝媛老师在教学《葡萄沟》一文时,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文章是从“葡萄的生长特点、生长的样子、果实的特点”等角度描写的特点,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中熟识的龙眼,迁移描写方法,练习写《家乡的龙眼》,写出了有见地的作文。

由此可见,阅读不但让学生丰富了感情,积累了语言,还习得了章法,写作文就不再成为难事。

(三)由仿而创,张扬个性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儿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模仿是儿童学习技能的基本手段。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从学习古今内外的先进经验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模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实验初期,江南三小的实验教师们不管在哪个年段都采用“先学习范文,再模仿写作”的指导方法。结果发现学生的习作囿于一种框框,内容矫揉造作,有的蜻蜓点水,有的无病呻吟。学生习作的目的纯粹是想方设法把教师提供的要素生搬硬套,完全是为模仿而习作。

只仿不创,无个性可言,这就失去课题实验的意义了。意识到错不在于模仿,而在于不善模仿,实验教师们就另辟蹊径,从习作指导课入手,鼓励和训练学生超越范文自由习作。经过不断的研究、实践,教师们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在低年级,以填空的形式进行练习,着重在留“空”处做文章,以“空”为平台,指导学生在“填空”时写出不同于别人的东西,既降低了低年级学生写话的难度,又不会抑制“创”的空间;在中高年级,则反复强调仿写重在仿形式,即模仿中有取舍、有遴选、有创造、有独到之处,而不是机械照搬和牵强套用。实验教师们不断在语言形式、构段方式、开头结尾特色等方面进行仿写训练。在评讲课中,实验教师们更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和找出作品中与众不同的地方,加以欣赏、学习、借鉴。最终,实验教师们总结出适用于本校学生并能解决“仿多创少”的策略和方法:先读后说(读范文,说收获和发现)——先说再写(交流构思,拓宽思路)——放胆习作(个性表达,仿中有创)。

实践证明:仿写,顺从小学生模仿的心理,是作文起步的阶梯;仿中有创,是促进学生个性化作文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五、亲历活动,兼得感悟体验

体验和感悟是时刻伴随人的认识的两种生活形式;体验和感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消化后的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是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鲜活的体验活动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无比宽广的空间。

“活动体验,积累素材”是驮卢镇中心小学实验的子课题。教师们围绕实验主题,发挥集体智慧,开发出学生能参与、易参与、乐参与的许多有意义的课内外活动,如品尝味道、扳手腕、击鼓传花、钉纽扣等,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教师们不仅把活动引入课堂,而且保证了活动的时间。学生亲历了事情的经过,了解了基本的事实,学到了鲜活的语言,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快乐。同时,一个个有创意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个想象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的平台。由于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因而在习作中能从不同的角度写见闻、谈感受,尽情挥洒个性。

其中,陈丽麗老师组织的二年级科学小实验《鸡蛋浮起来了》,使学生在看、听、做、想中动手又动脑,发现了科学规律,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或感受到科学的魅力,焕发出热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由于不同的学生所感受到的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或感动的内容往往会有所不同,因此,陈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让学生先自定表达重点,再自由表达。有了这样的自主空间,学生在习作时表达了真情,吐露了真言,从而生成了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有趣的实验

星期二的上午,陈老师满面笑容地来到教室,宣布:“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科学小实验。”只见陈老师先拿出一个鸡蛋,再拿出一个玻璃杯子、一瓶水、一根筷子、一包盐,最后拿出一个碗和一把勺子,就开始做起了实验。陈老师先把水倒入玻璃杯子里,再把鸡蛋轻轻地放到水里。鸡蛋徐徐下降,就像一团雪球从空中降落下来。接着,陈老师把盐放到水里,用筷子搅拌水。鸡蛋躺在杯底纹丝不动,就像懒娃娃一样。陈老师又放了好几勺盐,再搅拌。这时,水变白了,鸡蛋神奇地浮起来了。以后,我们还要做这样的科学实验。

今天,我们玩得很开心。

活动本身就是生活的再现。蕴含在活动中的那些知识文化不断地充实着学生的语言宝库,学生的习作自然是有感而发、有情而发、有趣而发。

著名的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语文教师是燃灯者,要点燃学生习作的欲望,不断开掘习作源泉,积极引领学生沟通生活与习作、图画与习作、阅读与习作、活动与习作的联系,使习作的源泉如溪水长流不歇,让学生的个性在习作中飞扬。

注:本文系2011年度崇左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促进学生个性化作文的教学研究”(课题编号:czkt20113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飞妮(1969— ),女,广西崇左人,崇左市江州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高级教师(小学中的中学高级教师),崇左市第三批学科带头人,多次被广西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评为先进教研员,曾荣获“崇左市先进工作者”“江州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曾主持过省级专项课题“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的探究”和市级课题“促进学生个性化作文的教学研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与研究”,撰写论文《开启学生课外阅读之旅》获全国小语会评比一等奖,撰写课改实验论文《我们的课堂在换味儿——理念在课堂中实践》获全国一等奖,主张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在实践研究中解决教学问题。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个性化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寒风吹彻》的个性化解读
高考议论文的个性化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