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彩
摘 要:拓展延伸不仅使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相关知识,还能使之温故知新,最大限度上夯实已有知识基础。作为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想要将拓展延伸的功效最大限度挖掘出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
关键词:小学英语 横向拓展 纵向延伸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活动展开的奠基阶段。然而,由于受教育环境和人生阅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想要时英语教学有所成效,就必须要善于利用这种可塑性。如此一来,教师才能为小学生英语学习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1]
一、横向拓展
知识的横向拓展指的是所学知识的同类别内容。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别知识内容的对比与了解,小学生不仅能够对该知识内容产生更为深刻而准确的认知,还能极大地开拓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思路。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必须要重视事物的横向联系,并努力尝试着将这种联系以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到学生眼前,使之能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产生一种更为强烈的兴趣。经过多年的小学英语教学经验积累,笔者仅从同类型词汇、同类型知识这两个方面来谈谈知识的横向拓展。[2]
在小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會看到许许多多的同类型词汇,比如,按照属性分,有动词(look、listen、ran);名词(book、desk、cup);形容词(friendly、badly)等等。这些词汇在具体语句中的表达是不分先后主次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它们看作同类型词汇。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 Unit 2Colours 时,red、yellow、white等表示颜色的词汇便属于横向的拓展。在了解这些拓展知识的基础上,小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课本上所提到的知识内容,还能将五各种漂亮的颜色熟练掌握,以便于在需要之时能够及时调出来。[3]
除了这些简单的词汇,句子也是一样,因此,我们可以按照句子的属性将其分为疑问句、祈使句、肯定句等。在经历过一小段时间的学习积累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按照句子的性质说出一些与之相似的句子。如此一来,他们才能更加清晰而准确地认识到这些句子的与众不同之处。比如,在学习问候语“hello”时,我们可以让小学生认真回想一下英语交际中的某些场景,并尽力引导他们说出“hi”“Nice to see you”等相关问候语。如此,在与人交往之初,他们打招呼的方式便又多了一些选择。[4]
二、纵向延伸
如果说横向延伸是知识在空间上的延伸,它是为了增加教学趣味,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而生的话,那么,纵向延伸就是知识在时间上的延伸,它是为了巩固小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使小学生所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内容在纵向上获得某种关联而存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孔子就曾说过:“温故而知新。”这句名言说的便是知识的纵向延伸。倘若我们能够在教学中熟练掌握知识纵向延伸的话,我们必然能够引导着小学生在旧知识的总结与反思中不断取得进步,在新知识的接纳与吸收中不断获得成长。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新、旧知识的衔接一定要圆润、自然,不生硬、不突兀。
比如,在带领小学生学习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5 Let's eat之前,我们可以认真回顾一下之前所学过的内容,即 unit4 We love Animals。虽然这两章内容一章是在讲动物,另外一章是在讲吃,两章之间看似并无太大联系,但是,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必须要充分调动自身的知识积累,将这两者完美地衔接到一起,使小学生能够在不经意随着教师的思路再将所学知识温习一遍的同时引入新的课程内容。如,“在上一堂课里,我们讲到了许许多多的动物,这些动物有的喜欢吃草,有的喜欢吃肉,那么,你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呢?”通过诸如此类的开篇,小学生不仅能够轻易回想起曾经学过的rabbit、tiger、elephant等词汇,还能想到“eat”这个在这堂课中即将“粉墨登场”的英语单词。
上面提到的例子仅仅是前后章节内容上的纵向延伸,其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师也可以将不同段落、不同单元、甚至是不同年级(针对于较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中的某些知识在纵向上进行某种关联与延伸,以便于更好地引导小学生英语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作为一门通用语言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只有学好英语,这些小学生才能在未来收获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想要真正的学好英语,小学生在英语知识学习过程中就必须要在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上下一番苦功夫。
参考文献
[1]王小红.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2(06).
[2]胡雅倩.践行行知思想,构建生活化英语课堂——谈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1).
[3]张亚丽.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J].才智.2018(29).
[4]庄爱桂.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教学优化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