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乡村资源的铜陵路径

2019-06-14 21:50胡磊
决策 2019年4期
关键词:铜陵市农房铜陵

胡磊

“农民把建好的新房子留给老鼠住,自己却到城里租住老鼠才住的房子。”三农问题专家刘奇曾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描述农房闲置的现象。过去的数十年,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时代症结逐渐显现,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乡村空心化日趋严峻,造成大量资源闲置,其中农房空置现象尤为凸显。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这些资源有望从沉睡中被唤醒。作为安徽省内重要的工业城市,铜陵市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条件和时间已然成熟。近年来,铜陵结合地方实际,参考外部经验,逐步探索出一条盘活乡村资源、激发乡土活力的铜陵路径。

跳出传统思维重新审视乡村的价值,在看似凋敝的外表之下,却蕴藏着一股勃勃生机。

农房“上网”

坐在自家小院,看着屋外青山掩映、流水潺潺,彭小花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去年,她把家从铜陵市区搬到位于城郊的农林村,租下村里一间闲置农房二十年使用权,又投入了不少资金,将原本破旧的房子改造成了心目中理想的田园村居。

彭小花“田园梦”的实现,得益于铜陵市共享农房信息发布平台的牵线搭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利用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服务产业出台扶持政策。而早在一年前,铜陵就已先行迈开探索的脚步。自2017年起,铜陵市由住建局牵头,对全市农房闲置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完成闲置农房数量、所处地理位置、房屋质量情况等信息数据的采集,同时搭建了线上和移动端信息发布平台。家中有闲置农房的村民可通过所在村集体登记上报,在平台上免费发布租赁信息。

目前,这一平台共登记农房563套,自上线以来通过平台共盘活利用274套。平台实现了闲置农房供需双方信息的互通,满足了类似彭小花这样的市民下乡生活居住的需求,同时也给村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铜陵市住建局市场处房屋租赁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禹力夫介绍,铜陵在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工作中,并没有仅仅着眼于具体的盘活数量,而是以盘活农房为契机,引导乡村产业发展,进而加快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助力乡村振兴。

这在铜陵市改革办2017年8月下发的《关于盘活农村闲置房屋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中也有所体现。意见中提出,支持鼓励市民、企业家等市场主体以租赁、合作等方式,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发展居家养老、乡村旅游、创新创业、民宿、手工艺、特色食品等业态,多产业并举,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期的试点阶段,铜陵市将盘活闲置农房的重点目标放在了省级以上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和乡村旅游4A级景区周边乡村,正是综合考虑了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外在条件。

为了满足利用闲置农房发展产业长期化、规模化经营需要,铜陵市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支持专业化、规模化租赁闲置农房,鼓励房主与承租人建立长期稳定的租赁关系,且租赁期满后原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续租。与此同时,鼓励村民将闲置房屋以入股、出租等方式,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委托房屋租赁专业公司统一对外租赁运营。此外,引导中介机构开展批量租赁居间业务,对搭建信息桥梁的中介机构给予奖补。

在工作推进中,政府牵头营造起盘活闲置农房的浓厚氛围,而随着各项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市民下乡的意愿不断增强,村民盘活利用农房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在各村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中,将闲置农房的利用有机结合在一起,盘活农房带来的激活效应不断迸发。

打造“城市后花园”

在彭小花搬到农林村的一年间,这里的变化日新月异。随着村内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与市区的交通进一步改善,节假日来村观光休闲的市民越来越多,村里的民宿、农家乐持续火爆,有的村民自发合作,将过去几户人家连片的闲置农房整合起来重新建设,发展成一座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庄。随着村里闲置农房逐渐利用起来,彭小花家隔壁的闲置农房对外租金报价也已悄然水涨船高。

农林村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越,且距离市区较近,但受传统发展思维的束缚,过去一直没有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因为传统种植业收益低,产业发展要素资源缺乏,农民不得不外出谋生,导致乡村空心、资源闲置。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步入中后阶段,乡村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正不断得到彰显,与当下城市居民的需求相契合,曾经乡村发展的瓶颈,如今成为撬动乡村发展新动能的杠杆。

近年来,农林村结合自身优势,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对全村进行了科学规划和综合整治,同时利用项目资金,对乡村道路、桥梁、池塘、堤坝进行系统建设治理,不仅让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也为盘活村里闲置资源带来了新的机遇。

农林村党委书记鲁民强拿出一张农林村规划图,指着上面一处池塘的位置告诉记者,位于村中心位置的双潭村民组是全村自然風光最好的地方,但过去除了从事一些粗放式的种植和养殖业,并没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目前,农林村正与北京一家大型文旅企业接洽,谋划通过集体+社会资本+农户的形式,利用这里的闲置农房规划建设一座集民宿、观光、文创于一体的大型项目,村集体将农房打包租赁给企业,村民除享受每年的保底租金之外,今后还可参与项目分红。

除此之外,合同中约定,企业方每年还将向村集体支付一笔固定的资金,用来购买村里的“无形资产”。鲁民强解释道,正是由于农林村近年来在生态环境改造提升上的投入,才有了今天良好的环境,打造了“城市后花园”的品牌,形成了市民中间良好的口碑,这就是农林村的“无形资产”。经初步估算,项目落成后,每年的租金加固定收益,可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超过八十万元的总收益。

“农林村有了今天的成绩,要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决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鲁民强补充道,下一步,农林村在闲置农房利用上将更为规范。正在制定的村规草案中,已初步呈现了产业规划的雏形,在传统第一产业方面,主要发展苗木种植、果蔬采摘等能够与乡村旅游业有效嫁接的产业,对养殖业等环境污染较大的产业进行引导控制,以保持村整体风貌良好,未来农房的盘活利用也将围绕这些产业展开。在以村集体为主导统一开发的同时,充分尊重村民的个人意愿,对于不愿将农房交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或是外来租用农房发展产业项目的个人,可以选择自主经营,但必须在产业项目选择、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严格遵守村规要求,以保持全村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

挖掘乡村无形资源

农林村乡村旅游一派火热之时,数公里之外的大院村也曾尝试利用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游,但在发展过程中却遭遇挫折。大院村书记阮宜保表示,相比较农林村,大院村在自然风光上稍逊一筹,缺乏比较优势,此前村民利用闲置农房开办农家乐和民宿,但收益并不及预期。

事实上,铜陵多数乡村发展旅游業的条件并不出众,由于城市人口较少,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相对有限,要想聚拢人气,盘活乡村闲置资源,还要通过差异化发展,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经济、打造亮点品牌、厚植发展动能,形成闲置资源利用、乡村发展激活的良性状态和长效机制。

农房闲置只是现象表面,背后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乡村缺少发展机会,导致人口外流,要盘活闲置的农房,关键是要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以新发展理念激活乡村发展沉睡的潜能,让村民愿意回归乡土。

大院村是铜陵地方特色农产品白姜的原产地,这里生姜种植历史已有上千年,但由于利润微薄,不少村民早些年都进城务工,生姜种植面积也从最高峰时的300多亩滑落到数十亩。大院村生姜之所以具备良好的品质,与当地的特殊的土壤环境和世代相传的种植技法密不可分。随着农民离开了乡土,带来的不仅是农房的闲置,也造成了大院生姜品牌影响力的滑落。

幸运的是,大院村赶上了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在铜陵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挖掘农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大院生姜名声大噪。2017年,铜陵市白姜生产系统入选农业部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去年,著名导演陈晓卿纪录片作品《风味人间》中对铜陵白姜生产、种植、加工的全景式展现,更让这一铜陵特产走进了全国各地观众的视野,白姜产品一时供不应求。

如今,大院村的生姜种植面积已经慢慢恢复,同时也带动了村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少过去进城务工的村民陆续回到家中,开办起了生姜深加工企业。在村集体的主导下,11户村民将农房放进村里的产业合作社,在生姜上市的旺季用作加工储存车间。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原本沉寂的小村庄又变得生机勃勃,“大院村的村民正在慢慢回归!”阮宜保感慨地说道。

挖掘乡村农耕文化内涵的同时,另一些乡村正尝试为其注入现代活力。铜陵北部的犁桥村,历史上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和诸多乡村一样,这里的青壮年多半外出务工,剩下年迈的老人和空荡荡的村落。去年,铜陵首届田园艺术季在这里拉开帷幕,开幕当天,两万多人纷涌而至,小村庄迎来了久违的热闹场景。

田园艺术季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汇聚犁桥村,以村里闲置的农房、废弃的墙面为载体进行艺术创作,部分空闲农房被改造成先锋戏剧演出场、实验舞蹈房、稻荷书屋、彩绘图画教学室等场馆,让现代潮流文化与乡土文明在这里发生交融和碰撞。借此机会,犁桥村还利用集体资金,将三座闲置的农房改造成民宿和咖啡馆,未来投入运营后将给村集体带来可观的收入。

田园艺术季总策划梁克刚认为,犁桥村并没有特别出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但却是一个天然的乡村艺术馆,靠金点子无中生有,营造出一个艺术改变乡村的大IP,让人今后提起艺术乡村就能想到铜陵。

厚植动能,筑梦田园,铜陵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挖掘乡村生态与文化等无形的资源,盘活了乡村有形的资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乡村也能成为与城市相媲美的饱含生机与活力的热土,让乡村的资源和价值不再沉睡。

猜你喜欢
铜陵市农房铜陵
3D SLAM在农房不动产测绘中的应用研究
山西全省农房抗震改造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
亲亲的鸟
铜陵市大通古镇防洪墙设计
其实冬天不可怕
铜陵市公务人员体育消费调查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大众阅览点对青年之影响——以安徽省铜陵市全民阅览点为例
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我的星际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