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华
“对标国际一流”“冲刺世界城市”,这是新起点上中国城市再出发的应有格局,
而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则是一堂“必修课”。
今年1月7日,时值寒冬,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热火朝天地开工了。
在中国扩大开放的大背景下,特斯拉落户上海极具风向标意义,它标志着在全球城市竞争中上海成为重要的“国际玩家”。“上海从来不是靠‘自娱自乐发展的,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玩,‘玩不出竞争力、‘玩不出大格局”。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上海要承担起国家战略,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
对于中国很多城市而言,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打造全球竞争力、成为“国际玩家”是必由之路。上海已经先行一步,其他城市将怎样跟上?
冲刺世界城市“必修课”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竞争,被称作是“一场无声的战争”。新一轮全球城市竞争的核心和焦点之一就是营商环境,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流向。引来特斯拉,可以视为上海参与全球竞争一场小小的胜利。作为“国际玩家”,上海当有更大的谋篇布局。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上海特别召开了一场高规格的全市大会,发出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动员令”。上海一向是国内城市营商环境的标杆,此次再提优化营商环境并作为2019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其背后的战略考量值得关注。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窗口”,上海在全球竞争大格局中审视城市发展。审视的结果就是营商环境,因为“对上海这样的城市来说,要赢得城市发展的主动,不可能简单依靠优惠政策的比拼,更不可能靠低要素成本来竞争,唯有优化营商环境才是最持久、最强劲的制胜之道。”
营商环境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一座城市走向世界的名片。特斯拉超级工厂从签约到开工,只用了短短不到半年时間。“特斯拉在与上海合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令人惊叹的上海速度。”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说,“这得益于上海良好的营商环境,也体现了这座城市对外开放的决心和行动”。
上海给特斯拉提供了国际一流的优质服务,而特斯拉将给上海带来集成最先进技术的“国际制造业典范”。用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集聚全球高端资源,这是扩大开放的重要目标,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竞争的大势所趋。
从全国来看,越是处在开放前沿、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越重视营商环境的升级。营商环境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地处西部的成都也在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这座拥有2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国际化水平领先的内陆城市,正雄心勃勃地向世界城市进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为城市借新一轮西部大开放大发展之势,在世界城市体系中争先进位、聚势赋能提供强大的软环境竞争力。”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绝不会因地处内陆和后发阶段而被跨国投资企业所宽容。”成都选择以“国际化”为标准,对标伦敦、东京、新加坡等世界城市和上海、深圳等国内先发城市的经验,按照国际先进理念、领先标准,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201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力争营商环境达到全球前30强水平,深圳还将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杭州市也把今年的工作重点锁定在营商环境上,提出“建设国际名城,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
当前,上海、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都在向更高能级城市发起冲刺。“对标国际一流”“冲刺世界城市”,这是新起点上中国城市再出发的应有格局,而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则是一堂“必修课”。
“与世界竞速”
2018年,世界银行专家到北京和上海进行营商环境评估,对这两个城市带来了明显的理念冲击。
在营商环境方面,过去我们习惯于“自说自话”,“政府的惯性思维,把一大堆政府文件与报告,一古脑地发给世行专家”,而世界银行却有一系列可量化的“硬指标”。世界银行认为,“营商环境”就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创办和经营企业的难易程度,主要包含企业在开设、经营、贸易活动、纳税、执行合约及关闭等方面遵循政策法规所需付出的时间和成本等条件。“时间、成本、费用”,是涵盖10个重要指标的全部内容,是可量化的指标,并且数据有可比性。
这意味着中国城市真正开始与世界竞速,“营商环境的‘上海速度究竟快不快,光是跟过去比还不够。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上海的营商环境要在全球顶尖城市中站住脚,意味着‘上海速度也必须与世界竞速。”
在世界银行2018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一级指标“获得电力”的评估结果是,上海耗时145天,成本为390%,北京耗时92天,成本为392%,而新加坡是30天和25.8%,纽约是60天和14%。“获得电力”指标是衡量一个企业为其新建仓库获得永久电力连接所需要手续、时间和成本,成本按经济体人均收入的百分比计算,北京上海均差距较大。
对此,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坦言,“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真切地看到了其他经济体在营商环境改革上的力度和成效。”
在世行评估之后,北京、上海等地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开始动了起来。上海推出2019年世行营商环境指标对标改革专项行动计划2.0版,共提出了85项针对世行指标的改革举措和改革建议,其中地方事权改革举措46项,一些量化指标极具针对性。
比如开办企业方面,今年上海的目标是将环节由4个减少到3个,办理时间由9天减少到3-5天;办理施工许可方面,目标是将环节由19个减少到14个,办理时间由169.5天减少到97天;获得电力方面,目标是将环节由3个缩减为2个,获得电力平均时间压缩至不超过20天,等等。
尽管没有参与世行评估,但深圳、宁波等地也在对照世行标准进行自我评估。深圳发现,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参照下,深圳营商环境有不少短板。
如,经过改革深圳将企业开办时间从16.5天缩短至8.5天,而全球营商环境排名第一的新西兰,开办企业注册只需在网上申请,时间仅需0.5天;据深圳官方调研,超过半数的企业增值税退税到账时间为30-90天,即4-13周,而国际前沿水平为3.2周。
2018年,深圳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提出“深圳90”的目标,即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办理完成,总审批时间不超过90天。而在纽约,只要注册企业资料齐全,即可通过电子方式在一天内完成登记注册,外来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只需10—20天。
上海、深圳等代表国内营商环境最高水平的城市,都未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其他城市的差距可想而知。在这场世界城市竞速赛中,中国城市任重而道远。
细节改进背后的“硬仗”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考什克·巴苏曾说:“一个经济体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变數,其中往往被忽视的是那些方便企业和营商的具体细节。”世行的10大指标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但细节改进的背后需要整体营商环境的改善和政务服务效率的提升。
“时间、成本、费用”,每一个数字的变化,背后都是纷繁复杂的系统性改革。这一点从上海评估的经验就能看出来。
2018年,中国排名从78位大幅提升至46位。作为中国两个评估样本之一,2017年底以来,上海对世行10项主要指标逐项研究,进而出台实施了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以及10个专项行动计划。一个完整的政策包,才能带来一个指标的改善。
特别是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好改的都改完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将是一场硬仗,它需要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再造。
2018年1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今年两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明确表示,今年将在全国大中城市和国家级新区全面展开营商环境评价。这意味着全国城市营商环境将迎来一场大比拼。
根据披露,国家发改委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衡量企业全生命周期、反映城市投资吸引力、体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3个维度构建,将世界银行指标全部纳入的基础上,又多出11个,一级指标达到23个。在一系列硬指标下,各地营商环境优劣将告别“自说自话”,软环境迎来硬标准,而且比世行标准更高、更综合、更全面。
由于指标体系不但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国际可比。通过标准的接轨,很容易分析各个城市营商环境在国际上的水平。因此,这场营商环境“比拼赛”不单是国内城市之间的比拼,对引导全球投资和贸易流向将有很大影响力。
一场城市全球竞争力的比拼,各地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