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宝
整 个3月,成为各地“经济成绩单”——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密集发布的月份。作为一项每年一次的年度例行工作,统计公报更多是提供一種基础信息。但有个城市显得不一般,就是郑州,当地官方用了“三个一”,颇为亮眼地刊登在官方媒体的头版上,即人口达到1000万,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
放在全国来看,新晋“万亿俱乐部”的郑州,势头正猛。而郑州的强势崛起背后,是城市格局新一轮“洗牌”正在展开。
回顾城市化进程会发现,在区域经济的“π”型大格局中,已经上演过三次城市格局“洗牌”。
第一次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沿海城市率先开放,诞生了一批经济明星城市。作为当时区域经济的新生增量,虽然还没能真正跻身全国前十强,但发力的基础已经夯实。
第二次是中国加入WTO后,在外向型经济的拉动下,沿海城市真正起飞。苏州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在2004年跃居全国第一,超过老牌城市上海;东莞被称为“世界制造车间”。经过这一轮洗牌后,东西部的经济差距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都是在这一时期提出并全面展开的。
第三次是“十一五”以来的“省会经济繁荣现象”,尤其是以中西部的省会武汉、长沙、郑州、合肥、成都、贵阳等城市为典型。省会集中了全省域的资源要素,在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合力作用下,曾经一度发展平缓的省会城市,爆发出强大的经济动能。同一时期,以省会为核心的都市圈,逐渐遍布全国。
目前,已形成34个都市圈,这标志着城市发展正迈向都市圈和城市群时代,开始进入第四轮“洗牌”的新阶段。相比以往,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首先是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同频共振”更加明显。都市圈更强调的是大合唱和交响乐,凡是能够集聚和带动更多创新资源的城市,新兴产业发展得更好,经济总量上升得更快,杭州、贵阳、郑州是典型代表。特别是郑州,收获了国家中心城市、航空港试验区、自贸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战略平台,还集聚了中原城市群1亿人的强大潜力。
其次是南北差距相比东西差距越来越明显,城市分化进入一个新阶段。在16座“万亿俱乐部城市”中,南方城市有12个,而北方城市只有北京、天津、青岛、郑州4个。从城市群来看,长三角独领风骚,占据6席,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都是2个,而只有京津冀是北方城市群。从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前十强来看,南方城市有7个,北方城市只有郑州、西安、济南3个;7座经济总量破万亿的省会城市中,只有郑州1个。如果拉长时间段从2010年到2018年比较来看,在城市经济前20强中,有10座城市位次前移,其中北方城市只有郑州、西安。
第四次“洗牌”正在路上,除了深圳、杭州的熠熠生辉,雄安的国家战略加持外,以成都、武汉、郑州、西安为代表的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还将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进而构建更加成熟的都市圈。
未来谁将成功晋级?答案就在一座城市打造战略平台以及吸纳人口和资金的能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