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作恶与表象德行的合理化途径

2019-06-14 08:31谢竹箐
神州·下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维利统治者君主

谢竹箐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但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中的君主们的枕边书,更成为笔者等平民了解君主统治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马基雅维利成功将政治与伦理之间划分了楚河汉界,他高举着“人性恶”的理论,用无数激进前卫的思想教导看似对统治国家一窍不通的意大利国王如何将国事像家事一样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本统治者手中的圣经非同小可,其中对于君主个人拥有军队的重要性的强调十分具有当代参考价值。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看圣经学做人和真正撸起袖子做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依马基雅维利所言,虽然在一个恶劣的执政环境里,一个君主采取什么行动,不决定于某个道德要求,根本上取决于现实的需要。但是,君主可以不具备德行,却必须要显得具有德行。“如果具备这一切品质并且常常本着这些品质行事,那是有害的;可是如果显得具备这一切品质,那却是有益的。”简而言之,言行不一致,是一个君主最起码的标配。

当然,究其逻辑基点,又不可避免讨论到“人性恶”与“人性善”这一哲学史上的难题。但同样困难的是,君主适度作恶的同时必将伤害少数人的利益,这又同时陷入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难分高下的社会现实中。这就像英国大选的结局那样尴尬不堪,不论民主党抑或工党当选,提高税率是不可避免的举措,财政大臣竟然还想先拿工资开刀——即便特蕾莎曾经信誓旦旦承诺不会增税。马基雅维利在对君主谆谆教诲的同时,似乎也在说服被统治阶级放弃对于世道究竟是否公平的纠结:我的利益受到了伤害,这是我的君主以大局为重的结果,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上帝保佑我死后到他身边侍奉。单独拿出这一道理似乎总是显得平民略微愚蠢,但是本书却用无数经典范例与强有力的说辞让平民相信君主的良苦用心,特别是马基雅维利还试图将国家利益置于君主个人利益之上——这又使人联想到韩非子将君主利益至上的观念奉为圭臬的悲剧思想——两相对比之下,马基雅维利竟然显得更具道德感。

总而言之,利益不论归于君主还是国家,做出牺牲的永远是平民阶层。此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客观而言,马基雅维利作为近代西方第一个注重政治权术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无道德论”,让他成为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从积极方面来讲,“政治无道德论”在当时意大利这个崇拜竞争和功利的特殊年代,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彻底地斩断了政治与道德的千年枷锁,为政治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但从消极方面来讲,“政治无道德论”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之上,支持的是为到达既定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的理念,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而这样的观点,在政治实践中容易被反动统治者所利用,成为他们进行统治和剥削人民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那么,追根溯源,道德与政治是否可以完全剥离呢?

实际上,“权力”与“统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政治概念。在中世纪的政治理论中,统治是一种“来自于上帝的恩惠”,即“君权神授”。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套路已经不被新兴资产阶级所认可,因此,马基雅维利提出通知完完全全应该只通过权力得到,即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而非追求一个“幻象”(上帝)。

进一步分析,由于道德、传统都是宗教所特别强调的,因此,为了推翻(否认)这一观点,马基雅维利坚持认为当伦理道德(宗教)有益于统治时便遵守,当前看来明显于统治无益(教皇削弱了君主的统治)便可摒弃。阴谋诡计(力量)是统治权的唯一来源,君主所用手段是对于个人力量的运用,从而是“非道德”的。

综上解释了马基雅维利将政治权术独立于道德之外的思想基础与社会基础,即在混战的意大利,想要建立一个“统治”国家的政权,必须要通过“非道德”的“权力”才可达到目的。

《君王论》是一本成功的結合了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的“政治鸡汤”,反向利用这种心理暗示的方法恰恰迎合了统治者稳中求好的需求。这不禁使人产生疑惑:何故民众只关注统治者的表象德行,却对于他本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无丝毫关心。由此论之,或许是离我们太遥远,利益并无直接相关,一个高高在上的象征性符号只需要具备这个符号应该具有的特点,不论男女,亦不论善恶,只要符合条条框框,就是一个合格的君主——这便是非实体具体性的力量。

猜你喜欢
维利统治者君主
五张羊皮
和谐君主帝喾
统治者的知识储备论
西方哲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思想
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
维利床下有鬼
略论唐代统治者的畋猎
五代时期统治者对忠义思想的倡导
一穿衣服就昏厥 二十二岁仍赤身